痖弦的阅读艺术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文汇报 ■龙彼德 周梦蝶说,痖弦常深夜苦读,无所不读。史学如《史记》等,西洋文学如《包法利夫人》等,文学批评如刘西渭、郭绍虞等等。实际上,知道痖弦阅读面广而且深的人相当多,远不止于台北艺文界与新闻界。痖弦在诗、诗论与主编副刊等方面的成就来自于阅读,他之所以能“把一首诗当日子过”、“生活非常有诗意”,也源于阅读。 痖弦的阅读艺术,或称阅读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建立自己的书房 痖弦认为:书房在人生命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个坐拥书城的人是最坚强的人;一个人有了书房,纵然做生意失败,仍能在其文化精神世界里呼风唤雨,永远不会失败,更不会去寻短见;书房等于是你的精神堡垒,在里面你可以武装自己,再次出发;书房的生活就是知识、文化的生活,是最后的阵地,也是供自己调养生息的最好所在;因此在书房中工作的人,其人生最丰富。所以,每一个人都该建立自己的书房,不单是作家,士、农、工商都该建立自己的书房,哪怕是你拥有的空间仅有书桌中抽屉的那小角落,那也是能提供你精神支柱的来源。 痖弦称书房为“审美区”,同时也是“伦理区”,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重视祭祀神明及历代宗亲,这些无比尊贵的神像神位,与现代公寓式建筑并不搭配,他建议将其位移入书房,沉思时,面对精致烛台,袅袅檀香,自然会使人发思古之幽情,追忆前辈往事,延续一脉承传。家里孩子做错了事,可在祖先神位前罚跪认错,做了好事得了奖,也可奉于案前昭告列祖列宗,使书房成为家中的精神殿堂。痖弦还以自己戒烟为例,多年来多次下决心戒烟均未戒成,后来将烟供在亡母遗像之侧,一周就戒掉了,真个具有“神效”! 痖弦曾多次深有感触地对来访者说:“书房是我活下来的维生素。当我困极、乏极或生病时,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突然想到心爱的书房,舍不得丢下,求生的意志就坚强起来了。”可见书房对他的重要性。 在三十五岁以前应把重要的书都看完 痖弦将人生分为三个时期:学业期——三十五岁以前;事业期——三十五岁以后,人入中年;德业期——老年,如蚕之结茧,“使人勇敢面对死亡,而达成最高的完成”。由于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所以他主张:“一个人在三十五岁以前,应把重要的书都看完,三十五岁以后,就开始创造东西了。” “三十五岁”的标准是从哪里来的?笔者猜想与写诗有关,在《一日诗人,一世诗人——我的终身学习历程》一文中,痖弦就这样写道:“记得好像是现代诗人T·S·艾略特说过:诗人在三十五岁之后要有历史感。写作要有阶段性,中年人有中年的心情,就该写中年人的诗;就如女性的打扮一样,假如看见一个岁数大的女人还装成小女生的样子,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诗人也是如此的,每个阶段就要写出那个阶段应该写的诗来。”读书也应该有阶段性。 痖弦还鼓励青年人学外语。所谓“懂一国语言,就活一辈子;懂两国语言,就活两辈子”。懂了他国语文,就等于拥有双重文化,而这外语能力,是必须在三十五岁以前完成的,等到年纪大了就来不及了。 找一个老师,交一批朋友 痖弦指出:这个时代的书实在太多了,从前所说的“展卷有益”已不合适,说不定还“展卷有害”呢?所以要找一个老师,虚心请教什么书必读,什么书不读也无所谓。好的老师能点石成金,提倡你必读的书目,就等于帮你建构了知识的架子,若有别的知识进来,你就知道该置于何处;相反的若无知识的架构,所有的知识堆在一起,跟废物没有两样。他举例说:以从事文学者而言,所有通史你必须懂,这样当你读《傲慢与偏见》时,就会知道故事发生在英国的什么年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怎样,加深对作品的了解。如果从事文学批评,刘勰的《文心雕龙》、曹丕的《典论》等是必读书籍,须放在身边随时查阅。所以,启蒙老师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痖弦还提到交友的重要性。“朋友是孕育学习的最佳环境”,从事文学的人要有一批朋友成立社团,是读书会亦可,在一起相激相荡,互切互磋。学业的增进是一群人的增进,并非你个人的增进,一个人太孤独了!这社团最好以柔性为主,可以集合各种人才,但最好不要有宋江,即不要有想做大哥的人。 读书、行路与阅人 关于读书、行路与阅人的关系,痖弦的看法是:先要读万卷书,然后行万里路,最后才是阅万种人。虽然这三者的界限不必严格划分,但把“行万里路”放在中间,是有道理的,唯有双脚踏在大地上,亲自去见证一切,才可以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痖弦一贯主张“带着故乡去旅行”,因为在故乡与他乡的比较之中,很容易产生价值判断,知道什么是该记取的,什么是故乡或异乡所缺少的。此外,痖弦还强调“每一趟旅行都应有文化色彩”,他现身说法,前几年去了一趟苏俄,造访了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等文学家与音乐家的故居,由于以前早已对这些名人的生平、作品有深入了解,因此每到一处都等于在印证自己的所学、所知,参观起来也别有兴味,那样的体会,绝对不是走马看花者能够感受得到的。每趟旅行,痖弦都坚持做札记。他笑说那些潦草的笔迹近乎“天书”,只有自己看得懂,以后若有时间,会逐步把那些旅行札记整理出来,他们将是不同于诗与诗论的另一番创作风貌。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