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赞美》《合唱》《旗》导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手机版




穆旦诗歌中的常见主题有三个,即:第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例如《赞美》、《合唱》、《旗》、《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等篇。

第二,“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例如《出发》、《五月》、《从空虚到充实》、《隐现》等诗。在《出发》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呵上帝!

在犬牙的甬道中让我们反复

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

是一个真理。而我们是皈依的,

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在上一段诗句中的,“上帝”、“历史”(“犬牙的甬道”)、“真理”都成为否定的、异质性的存在,欺骗又引领着“我们”,在不和谐的冲突中增添着生存的丰富和痛苦。可以说,“丰富,和丰富的痛苦”。表达的是对世界人生的整体性观照。它成为穆旦诗中的一个潜在的核心主题。

第三,表现“残缺的我”。例如《三十诞辰有感》、《诗八首》、《控诉》等诗。穆旦在《我》一诗中这样写道:

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

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这样的自我是残缺的,自我封锁的,一次次“想冲出樊篱,/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不仅20年代郭沫若式的抒情自我形象没有出现在穆旦诗中,而且30年代现代派诗人笔下的“寻梦者”、“倦行人”也被上面那个痛楚呼救的“我”所取代。

在穆旦的诗歌里,出现了站在不稳定的点上,不断分裂、破碎的自我,存在于永远的矛盾张力上的自我,诗人排拒了中国传统的中和与平衡,将方向各异的多种力量,相互纠结、撞击,以致撕裂。所有现代人的生命的困惑:个体与群体、欲望与信仰、现实与理想、创造与毁灭、智慧与无能、流亡与归宿、拒绝与求援、真实与谎言、诞生与谋杀、丰富与虚无……,全都在这里展开;不是简单化的二元对立,也不是直线化地“一个”去吃掉(否定)“另一个”,而是相互对立、排斥、渗透、纠结为一团,正如同为中国新诗派的郑敏所说,是“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这正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方式。

※ 《赞美》 1938年2月,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年仅20岁的西南联大学生穆旦作为"护校队员",和部分师生一起,从长沙出发,跨越湘、黔、滇三省,将学校迁往昆明,行程三千里。诗人第一次感受到自我生命与生养自己的土地、土地上的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思考着民族的未来。于是,诗泉喷涌,写下了以后在现代诗歌史上很有影响的《赞美》等诗篇。

  这是诗人的切身经验、生命体验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是现实、象征与玄思的结合,表现在诗歌语言上就是具象与抽象的结合。--阅读《赞美》应该在总体把握全诗的思绪、情调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本诗的语言。

  试以诗的第一段为例:头两句"走不尽的……\数不尽的……"这都是具体的现实的描写;第三句总体的具象描写中,出现了"亚洲的"这样的修饰语,赋予眼前的"土地"以更广阔的意义;第五句中叙述性的"东流的水"前出现了"单调"这一抽象词语,就于客观形象中加入了主观感受;第六句就达到了抽象的提升,这里的"森林"已不是森林本身,而具有一种历史的象征意义,而读者也因此领悟:这整段的描写都具有某种象征性,或者说是写实与象征的结合。

※《出发》全诗充满了对立的概念:"和平"与"杀戮";"欢喜"与"可厌;"人"与"机械"、"野兽";"新的美"与"失去了自由";"希望"与"失望"以至"死";"善感"与"僵硬";"个人的哀喜"与"被蔑视、被否定"……。前者是人们告知与许诺给予的,后者是诗人的眼睛与心灵所看见与感知的;正是在这对立两极间的渗透,纠结,缠绕,跳跃,猛进与突转,造成一种陌生与生涩的奇峻、冷峭、惊异的美,显示了诗人"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郑敏语),诗人与我们读者也就从中收获了"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诗八首》在这首诗里,诗人表达了他对爱情这一人类与文学的永恒主题的独特的现代体验。依然是相互矛盾的感受与概念对立、渗透,纠结为一团:“上帝”"、"我的主"(诗人郑敏认为,"上帝"是"代表命运和客观世界"的)在冷冷地观察、支配着"我"和"你"。要从总体上去把握,不要试图作逐字逐句地落实性的解读,那是徒然的。初读者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如"我们相隔如重山"、"爱了一个暂时的你"(第一首);"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危险"(第二首);"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第三首);"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第四首);"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一切在它过程中流露的美\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第五首);"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第六首);"让我在你的怀里得到安憩"(第七首);"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第八首),但仍要还原为对每一首诗的思绪、情感的整体把握。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