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昌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昌耀是我喜爱的为数不多的诗人之一,他以苍凉和朴实诠释了诗歌本该具有的厚重,卓然而立高原,独行漠野大荒,或驻足凝视,或冥想低吟,他的诗歌决不是轻盈纷飞的江南春雨,也不是卿卿我我的软语倾诉,他让诗歌变成了翱翔宇宙之巅的雄鹰,振翅高飞,舍我其谁!

解读一首,体验诗歌的快乐!

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昌耀的诗中常常充满饱满的激情和恢宏的气势,这与力度上的雄浑厚重相结合,不能不说其中蕴藏着一种大气。这首简短的《斯人》就是这样,初读这首诗,让我刹那间想到了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两首诗都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虽然这两首诗都取得了天地同参的艺术效果,但比较起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似乎更像一位饱尝生命与命运艰辛的诗人在娓娓地诉说着智者的孤独,而《斯人》中的诗人却又是另外一种姿态和心态,诗人首先制造出了一种富有艺术张力的境况对比:静极;密西西比河此刻的风雨。对于世界上存在的事物,或者意识,或者物质,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种状态:自在和自为。自在即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存在,而自为则是被意识活动所意向的存在。在地球那壁攀援而走的密西西比河的风雨本来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自在状态,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本来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是偶然的,无缘无故的。但正是人自身的意识活动,才使自在变为自为,使他们成为实现自己所涉及的可能性手段。正是这样,在地球那壁攀援而走的密西西比河的风雨成了诗人叹嘘的表征,这样一个诗人的孤独的内心世界就表现出来了,这正如萨特所说:“世界从本质上说是我的世界。……没有世界,就没有自我性,就没有人;没有自我性,就没有人,没有世界”。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