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写作就是与人相处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毕飞宇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小说家,他的小说《玉米》、《哺乳期的女人》等,接连拿了包括鲁迅文学奖、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小说月报奖等在内的许多大奖。徐帆、傅彪主演的电视剧《青衣》,原著就是毕飞宇写的,里面那个性格鲜明的女演员筱燕秋的形象,让人看后久久难忘。更早的张艺谋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也是改编自他的小说,并由他亲自操刀任编剧。由于他为人低调,一直默默写作,少为人知,而随着《玉米》的出版,成就他为文坛举足轻重的小说家之一。前段时间,江苏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四卷本《毕飞宇文集》,收入了他近十年的作品,《玉米》单行本的出版跟文集离得很近,没有收进去,对此毕飞宇诚恳地说是不想让读者掏两份钱。

“好的作家比常人多出一个‘器官’”

  “不管你对语言的感觉多么好,还是需要去花工夫寻找。看王安忆、苏童的作品,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在语言上做的努力。语言讲究不讲究,是否把你渴望表达的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还是表达得很模糊,一看就能知道。好的作家比常人多出一个‘器官’,这个器官是来控制语言的。就像音乐家有‘音乐的耳朵’,画家对色彩特别敏感一样。”

  毕飞宇写作时经常感受到语言带给他的巨大快乐。他曾说语言使他一点点兴奋起来,写的时候体重越来越轻,血液越来越快。对此,毕飞宇解释说:“不兴奋的写作状态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说《玉米》吧,写之前我有一年没动笔了,重新摸笔为什么非写它?肯定是内心有了非常充分的理由,有了内在的驱动,把一个作家变成四个轮子,不停往前走。”

  然后他回忆了《玉米》诞生的过程:“《青衣》写完后,我想写文革期间的一个故事,想写出一个很好的人物,还特别想写个爱情故事。这些念头每天在我头脑中纠缠着,但实现不了。有时候我坐在那里想,一坐就是13个月。

  平时,我脑子里经常闪现一个画面,我9岁之前是在苏北农村度过的,一次我去父亲的一个学生家里,他的家人在厨房里拉着风箱做饭,拿过来一个玉米,烤熟了让我吃,非常香,灶堂里的火光照着我们的脸,暖洋洋的。回忆起来,觉得特别感动,也特别难受,那段时光已远去。

  有一次,我看电视时听到臧天朔唱:‘如果你想身体好,就要多吃老玉米’,在屏幕上看到‘玉米’两个字,我突然意识到它包含了我所需要的一切,就在那三秒钟,《玉米》就写好了,接下来,我只是记录下来。应该说,‘玉米’突然在我内心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它冲击了我。”

“反抗是人生的主题之一”

  毕飞宇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很有感情,常说要对他们“体贴”一些。

  “我常说描绘人物就是与人相处,要发自内心地对他们好。不能因为他们是纸上的,就任意处置他,其实他们完全跟现实中的对等。这样,写出来才是活生生的”。

  毕飞宇说,他近几年的作品,都完全按主人公自己的命运走,“比如写《青衣》里的筱燕秋,我感觉这小说不是我写的,倒像是她自己写的,她的命运引领着我的写作,甚至我自己也无法控制。”

  对毕飞宇来说,写作既是梦想的实现,也是对无奈的现实的解脱。“生活中有些愿望,在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实现不了的,可以通过作品来呈现;当生活给了你教训、疼痛,你却找不到一双手来抚慰自己时,还可以通过作品来调节。”

  看毕飞宇小说里的主人公,无论是筱燕秋,还是玉米,面对她们所处的世界,面对男人,都有一种强硬的反抗姿态。而且,这种反抗缘自骨子里的强烈自我意识。毕飞宇说:“反抗是人生的主题之一,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世界上,怎么能不反抗呢?”

“莫言可以说是一个天才”

  毕飞宇大学毕业后,先做了5年教师,又去《南京日报》做了6年记者。其实,不少作家是记者出身,如海明威、马尔·克斯、凯尔·泰斯等,记者生涯对毕飞宇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吗?

  “当记者以前我不愿与人打交道,见了生人就脸红,说不了几句话就没词了。做新闻记者每天见到的大多是陌生人,你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对方最重要的信息。采访多了,与别人打交道时就轻松多了”。

  但是后来他离开了报社,“主要是写作时间得不到保证,整天处于很不恰当的兴奋中。很多事情处于无序状态,内心很混乱,没有现在这么从容,生活起居现在都可以自己控制”。

  谈及自己目前喜欢的作家,毕飞宇毫不犹豫地说:“奈保尔。”奈保尔是这十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者中他最喜欢的。“他的短篇小说集让我流连忘返,从文字可以看出他身体特别好,他的文字特别充沛,你可以长久地站在那儿看”。

  谈到国内的作家,毕飞宇说,当今的文坛好作品不多,大多作品不够沉着,太急,出版社急,作者也急。不过他坦言,非常喜欢王安忆和莫言的作品,对莫言尤其推崇。“莫言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他没有上过多少学,他语言不是读书读出来的,你无法说出它们是从哪儿冒出来的,非常天然”。

  毕飞宇有什么写作心得可以与热爱他的读者分享呢?他说,第一要多看,第二要多写。从别的作家身上发现有益的东西,积累到自己身上。目前,毕飞宇正在写作一个长篇,还是农村题材。“《玉米》之后,我觉得意犹未尽,还要再写一个故事,不过玉米三姐妹的故事已经写干净了”。这部长篇大概年底完成,我们有理由对它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杜晗

人物简介

  毕飞宇,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教五年。著有中短篇小说近百篇。

  所获奖项有: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哺乳期的女人》),冯牧文学奖,三届小说月报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青衣》、《玉米》)。现供职于《雨花》杂志社。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