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下)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神话般的撒哈拉,刻骨铭心的恋情 

  19岁那年,三毛念到大学三年级上学期,便因为情感的纠葛远走他乡。初出国门的三毛在一句西班牙语都不会说的情况下,却进入了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后来又进了柏林歌德语文学院。念书期间,她的足迹踏遍巴黎、慕尼黑、罗马、阿姆斯特丹等地。她酷爱旅行,曾游历过50多个国家,后来她撰写的歌词《橄榄树》就是描写流浪者心情的。 

  三毛在西班牙期间, 结识了西班牙青年荷西, 当时还只是中学生的荷西向她求爱,遭到拒绝。但荷西并不气馁,要她等待6年。 随后,三毛有了一个恋人,但这个恋不久就去世了。她悲伤苦闷、绝望、甚至想自杀。有一天,她无意中鄱看一本美国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正好介绍撒哈拉沙漠,那粗犷的、广漠的、闻名于世的大沙漠,立即吸引了她。为了摆脱个人生活的不幸,向大自然寻找安慰和刺激,她决心去撒哈拉沙漠。这时除了她父母的鼓励以外,还有一个朋友,不阻止三毛,也不笑话她,更不拖累她。他,默默地收拾了行装,先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来,等她单独去非洲,他好照顾她。 这个朋友就是爱恋她达7年之久的荷西,这时的荷西已是全西班牙仅有的28个潜水员中的一个了。荷西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三毛,使她决心跟荷西浪迹天涯。她们在沙漠中结了婚。 

  三毛与荷西共同生活了6年, 这是一段神仙眷属般的婚姻,他们在沙漠中安了家,相亲相爱地生活。在神话般的撒哈拉大沙漠中,在和和沙哈拉威人接触中,三毛变得生气勃勃,是那样地热爱生活和人类。她禁不住拿起搁了10年的笔,重新开始写作。 

  这一段生活应该说是三毛一生中最充实快乐的日子,也是她创作的旺盛阶段。这时期她的作品有《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沙漠观浴记》等等,其风格大大有别于她前期作品的伤感低沉,洋溢着"健康、豁达、洒脱不羁"的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神话破灭,最终选择死亡以“赴约”

  正当三毛的生活和创作都展现蓬勃生机的时候,多舛命运的风暴颠覆了她和荷西共同营造的幸福之舟。1979年深秋,他俩在帕尔马岛,有一天,荷西下班后又去潜水捕鱼,却再也没有浮出水面。两天后, 人们才找到淹死了的荷西。三毛痛苦地说:“他等了我6年,爱恋了我12年,诀别时没有跟我说一声再见。我所有的感情都随荷西而去。” 

  荷西的死成为三毛心中无法忘怀的痛苦,虽然她的父母把她从帕尔马岛接回台北老家,她也极力想从这一巨大打击面前摆脱出来,但总的来说,她这段时间的心境是消极的,台湾作家朱天心曾比喻三毛追索生命真谛,如同吸毒一般愈陷愈深。 

  虽然如此,三毛仍信誓旦旦保证:决不自杀。我们读三毛后期的作品就可以看出,其内容主要写荷西逝世后自己的生活感情,对荷西的追忆,痛惜和悼念,对父母的感恩和眷恋。作品主要以散文形式来叙写生离死别的悲哀和痛苦,文章显得深沉、忧郁,让人感觉到她一直在找一个赴约的方式。 

  三毛在荷西死后数度回台、出国。1989年4 月前往大陆与“三毛爸爸”陈乐平会面,在大陆掀起一阵高潮。但在叙述大陆之行的作品中,已可嗅出三毛洞悉生命本质,回归玄虚的气息。后来当她编剧的《滚滚红尘》得了最佳电影奖后,三毛曾说:“现在应该可以了却憾事了吧!” 

  三毛终于没有遵守她的诺言,弃她的亲人、读者而去,去赴她的约会,对于她的性格,她的死,人们可能各执一词。她只有48岁的生命,但她的人生经历并不短暂,她的作品是永恒的。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