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二:人的起点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课 题:《人的起点》 主备人:杨奇

教学目的: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识记相关的名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感知孔孟的观点,学习他们的修养境界

教学难点: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 法:朗读、分析、质疑、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通过第一专题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孔子和孟子的言行和思想,懂得了要仁爱天下,要勤奋好学,要不取不义之财等。这些美好的品德擦亮了我们的眼睛,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孟的思想,接受贤人们高尚情操的陶冶。

2、板书课题:人的起点——人之生也直

二、整体感知

1、识记:皋陶( ) 攘( ) 忿戾( )

   直  知同智   达   枉   证   隐

     党  乡同向   肆   矜   廉

2、初步感知: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为人正直,服从“礼”的规定,就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三、朗读、质疑、讨论

1、学生自渎,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罔:不正直的人。

(2)错:同“措”,安放、安置。

(3)乡:同“向”,刚才。

(4)党:上古居民以五百家为一党,又称乡党,引申为乡里的意思。

(5)直躬:坦率正直。

(6)攘:窃、偷。

(7)证:告发,检举。

(8)隐:掩藏。

(9)或是之亡:或许连这也没有了,亡,同“无”。

(10)肆:肆意,不拘小节。

(11)矜:操守矜持的人。

(12)廉:行为方正峭厉。

(13)忿戾:易怒好争。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2)孔子认为,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就能使邪者归正。

(3)孔子认为,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具有了“直”的品德。

(4)孔子认为,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5)孔子认为,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惩治人们的毛病。

四、练习巩固

1、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孔子所说的“直”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五、积累与应用

1、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语。

2、名句识记

六、教后感悟

专题二:人的起点

课 题:《人的起点》 主备人:杨奇

教学目的: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识记相关的名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感知孔孟的观点,学习他们的修养境界

教学难点: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 法:朗读、分析、质疑、讨论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之生也直”这篇文章,请同学说说孔子提出的“直”指的是什么?师明确后学习下一篇课文。

2、板书课题:人的起点——良知

二、整体感知

1、识记:颡( ) 瞽瞍( ) 铄( ) 蓰( )

2、初步感知:体会孟子性善论的观点。

三、朗读、质疑、讨论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良能:本能。

(2)信:诚,确实。

(3)颡:额。

(4)势:外在的力量、形式。

(5)其性亦犹是也:人性由善变为不善的变化也像这样。

(6)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从人的禀赋资质来说,是可以使它善的,这便是我所说的性善。

(7)铄:授、给。一说以火销金为铄,意为自外而内。

(8)弗思:没有去思考,了解。

(9)蓰:五倍。

(10)无算:无法计算,无数。

(11)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蒸,众多。物,事。则,法则。秉,执持。彝,常。懿德,美德。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2)孟子认为,人有良能和良知是因为仁和义是通行天下的。

(3)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的本性是善的。

(4)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本性具有的,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总结文中特殊句式。

3、说说你对孟子提出的“良知”的理解。

4、思考:孔子说的“直”与孟子说的“良知”之间有关联吗?

5、讨论:孟子用什么手法驳斥了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理论?

6、完成课后练习三,积累相关的通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文言知识积累。

2、名句积累。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3)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4)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5)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六、教后感悟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