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苏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父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内容,体会文本伟大、深沉的父爱,能真切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

    2、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朴素的叙述与清丽的抒情相融为一。

教学重点

1、感悟作者对父亲深情的怀念,以及父亲对儿子拳拳之心。

    2、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能选择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领悟这篇散文的描写、抒情和议论三者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大意   讨论探究重点段落

一、导入新课  

由朱自清《背影》导入另一篇写父亲的文章即刘鸿伏的《父亲》。

二、关于作者作品

    刘鸿伏,中国现代作家,湖南某报的负责人之一。作品有《绝妙人生》《雅奏》《遥远的绝唱》等。其优美的笔调、率真的性情、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刘鸿伏散文的主要元素。他用细腻冷艳的笔触描画日月山川,但决不是风花雪月地泼洒文字。他把爱憎忧思以及对理想的寄托和表达,都天衣无缝的镶嵌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读这篇散文同时不仅读出了秀雅的意境,也读出了作者的种种心情。

三、 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可就词语含义、段落大意、内容质疑、分析评价等内容圈点批注。 

    2、找生诵读,更正字音,掌握文章内容。

3、文章结构,大致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节)引出对远在乡下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第二部分(4-19节)回忆十年前父亲送刚拿到入学通知书的“我”去大学报道

第三部分(20-21节)抒情父爱是一座山 

四、 品读,师生共同赏析

研读1-3节

思考:散文开头,像一首乐曲的引子引出了对乡下父亲的思念,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诗一样语言,勾勒出几个剪影,几幅画面,将勤劳质朴的父亲形象推倒读者面前,概括生动、传神,这样的开头,是作者长期积郁心头的热情的不由自主的倾吐。读者则被唤起了某种阅读期待,是进入正文之前必不可少的铺垫。

研读4-8节

思考:父亲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严厉得有些不近情理,但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为下面父亲作铺垫,侧面写出严厉背后的温情,而这正是父爱的根本所在。后面的所有描绘也正是基于这点。严厉,脾气不好却不乏一腔隐藏的爱子之情,父亲的轮廓被粗略地勾勒出来。

研读9-19节找出最感人肺腑的场面

教师作结:

一处:父亲担心“儿子还小,又是乡下人穷,怕将来受人欺负”红着眼和服务员说着什么。

交流:从不流泪的父亲流泪了,泪水是情感最深的流露。透过泪水,我们分明能感受到此刻的心情,一位历尽沧桑的老农对亲子的拳拳之心。

二处:父子分别时的一幕

交流:离别,是最能流露感情的时刻,这幕场景可以分解成若干个镜头。

镜头(一)父亲临行前的唠唠叨叨

    透过这个细节,父亲不放心儿子忐忑不安的心境表露无遗。虽仿佛只是平淡说出,但实际收到的确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镜头(二)父亲给儿子钱

    读到这里,怎能不为之动容,父爱的流露被压缩在一个动作、一句话,看似简单、平淡,然而又是怎样丰厚而凝重呵。

镜头(三)最后的时刻

    情感抒发的高潮,语言不多,寥寥数十字,但每个形象、每个动作却像镌刻一般鲜明凸出,强烈地冲击着人的视觉,如果说,在此以前的种种描写仿佛琴声高低抑扬、变化不绝的话,这里便是弹断琴弦的戛然一声,父爱深深,经由作者委婉深情的款款道来,谈落读者几多感动的热泪。

五、艺术手法

这篇散文,写得苍凉、哀婉,忧伤感人,描写、抒情与议论三者结合得恰到好处,令人心弦为之震颤的同时,又不由得沉下心来咀嚼其中深沉的内涵。尤其值得称许的是作品的语言特色,朴素的叙述与清丽的抒情相融为一,叙述的地方,真切而朴实,抒情的部分,美丽而悠远。特别是某些比喻排比句式的运用,读来声韵回环;字句的挑选锤炼,更是具有诗一样匠心独运的功夫。文章对于乡间风光的描写也极富氛围感,很好地切合了主题。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选择身边所熟悉的人,写一篇人物传记。

教后札记     

《父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深沉.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或情感的语句,思考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以及对理解人物的帮助.

3.拓展探讨,如何看待"杨丽娟追星事件"中的杨父.

二.教学重点

从文中找出富有哲理或情感的语段,并做简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

结合当代生活,深入探讨父爱,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诵读 鉴赏 探究(多媒体辅助)

五.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读图,导入.

欣赏油画<<父亲>>,要求:

1.用恰当的语言介绍这幅画.

2.读图,写一段联想或想像的文字.

语段欣赏:

A 一双赤脚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父亲哦,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你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B我小时侯  常常坐在父亲的肩头  父亲是那登天的梯子   父亲还是拉车的老牛忘不了养育我的粗茶淡饭   忘不了你的一声长叹   更忘不了你的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  想儿时   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    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儿女山高水远他乡留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祝愿天下父母    平安又幸福

提   示

•语言表达题要学会借鉴.

•借鉴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的积累.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要求: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或情感的语句,思考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以及对理解人物的帮助

四.精彩语段分析.

1.结合练习题,举例分析.

2.学生书面分析,课内交流.

六.拓展探讨

1.图片展示(杨丽娟一家组图)

2.如何看待父亲杨勤冀的结局.

《父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

2、把握作者感情

3、体会父爱

二、导语:

学生演讲杨丽娟的故事。

(学生讨论对此事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杨丽娟父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认为杨父是一位不负责任的父亲,他对女儿的爱不是真正的父爱。)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呢?

朱自清的《背影》,使我们从父亲困顿前行的背影中,体会到父亲的那份深沉厚实的爱;而刘鸿伏的《父亲》,又为我们刻画了父亲的那份苦涩而温馨的爱。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刘鸿伏的《父亲》

三、进入文本

1、理清思路

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写了三个生活片段,分别是:

接通知书的中午;送行途中;父子分别

2、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大家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父亲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把你的感动写下来。 

A、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乡邻朋友……

父亲以儿子为荣

B、第二自然段

全体朗读。

作用:用了五个排比句,写了父亲几幅劳动生活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气氛。赞美了父亲的勤劳、坚强、容易满足和质朴,同时,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赤着脚在大雪里跋涉,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披蓑戴笠地在风雨中劳作,仅仅表现他的勤劳吗?这里面有着穷苦和艰辛啊!

C、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

明确:爱这片土地,他生于斯,长于斯,劳动于斯,乃至长眠于斯。土地赋予了他坚韧和深沉自信的性格。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臧克家的那首诗《三代》:

爷爷     在土里埋葬

爸爸     在土里流汗

孩子     在土里洗澡

“土性”已经融入进了劳动人民的心中,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特点。

D、父亲头上裹着青头巾,腰间围着黑包袱,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

明确:重视这趟远行,郑重其事,然而我们还是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寒酸。山里人的好的打扮在城市人严重有的只是好奇与惊讶,感动与怜悯。

E、在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父亲的两鬓已钻出丝丝白发,而他曾经扛过竹木、扛过岩石也挑过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此时已显得佝偻了。望着青头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一阵战栗。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衰老感到难过和心疼,同时心中感受到一种重担。

此处可以与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片断相比较,让学生找异同。

3、那么如此伟大无私的父爱,作者感受到了吗?作者的感悟是不是也引发了你的共鸣呢?请找出有关作者感悟的语句,各抒己见。

A、父亲啊,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你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B、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

C、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

父亲的生活经历、故乡的点点滴滴、父亲对我的爱都是翻开的日历,都是我奋进的动力,我将凭借这些动力珍惜每一分钟来提升自己。

四、谈了这么多父爱,说了这么多作者的感受,让我们也表达一下我们的感谢吧

请以“感谢父亲”为开头表达你对父亲的感谢,每个人说一句,准备一分钟。

也可以仿写第二段

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他和父亲的故事

五、总结:

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伟大的父爱!铭记父爱,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更有动力,我们人生的篇章会写得更加清楚和完美。

让我们在这首崔京浩的《父亲》中结束今天的课程,祝天下的父母健康平安!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