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考点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粤教版高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   熊志锋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类型及名称;掌握判断诗歌常见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掌握技巧问题答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2、能力:运用一般方法判断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学会分析鉴赏表达技巧,解答诗歌中常见的有关表达技巧方面的问题;掌握一般答题要领和步骤。

第 一 课 时

学习任务: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名称、判断方法、常见名词术语,能准确判断所用手法

过程:

一、考点分析

考纲中有“鉴赏文学作品(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叙说,关于“表达技巧”,究竟有哪些,分成那些类别,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说法,综合起来看,大致上表达技巧包含了:语言方面的表达方式、写景抒情方面的写作手法、词句方面的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的艺术手法四个方面。

“鉴赏”,就是判断使用的手法名称,并赏析“运用手法的过程和效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先要掌握常见的手法名称,和常用的术语说法。

二、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考查表达技巧情况统计

04年高考 05年高考 06年高考 07年高考 08年高考

考查技巧省数 4省市 8省市 8省市 11省市 10省市

广东诗词考点内容 意象、技巧、情感 技巧、情感、内容 炼字、意象 炼字、意象 手法、形象 

三、知识要点整理一览表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及运用一览

技巧

分类 手 法 名 称 常 见 题 型 解题方法

探    索 主    要

注意事项

表达方式

写 景

手 法 描写:白描、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以动衬静、有声衬无声)、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景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变形:这首诗怎样写景的?/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景物特……的?/ 这首诗写景有何特色?

1、判明考点

2、判明手法;

3、确定 思路:指出手法名称、说明运用过程、点出效果。 问题所涉及的是诗歌的几个写景句子的技巧





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托物寓理(哲理诗)、用典抒情、叙事抒情、借古讽今、主客移位、联想、想象、象征。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

种表达方式?变形:这首诗是怎样抒情的?/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问题所涉及的或者是全诗,或者是抒情句、叙事句。







法 写作手法 象征、渲染、烘托、衬托、抑扬、动静结合、对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用典、细节表现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变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是如何融情于景的?



辞手法

比喻、拟人(前两个为热点)、夸张、对偶、借代、双关、互文、反问。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变形:这首诗的XX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1、判明考点(即是否问结构手法);2、判明手法;3、确定 思路:指出手法名称、说明运用过程、点出效果。

问题直接涉及句子

篇章

结构 

艺术

手法

铺垫、伏笔、过渡、照应、抑扬、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卒章显志、起承转合 提问方式:……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变形:……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本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或运用了什么手法)?

问题涉及的是句子在全诗的结构的特点或作用

注::记忆表中的内容的方法:随时翻查阅读,通过练习加强运用。

知识要点补充:另见《名师领航》87页左“四、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观摩高考:经典考题回放  初步掌握答题要领

例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分析点拨:明确提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当然就在上下阙句中寻找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审读,明确手法后,按照前面表格中所给的答题思路组织答案,就有下面的答案。

答: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屈原和白居易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填空题)(2分)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分析点拨:题干问“写法上的特点”,应该从写作手法和抒情手法上去思考。审读第一联的上下句,明确它是写景句还是抒情句非常重要。通过审读,上句为写景句,下句抒情。“羁绪”发自内心,非为实物,故为抒情。

答: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答案:特点:① 运用比喻修辞,将“羁绪”比作“纷乱的头发”;②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③以"羁绪"领起全篇。

高产试验田:

1、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答问题: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2、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艺术手法。(任选一题作)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四首》)

答案:(1)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破”使人触目惊心,“深”使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并且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

(2)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抒情。作者把桃花潭水深与情深结合起来,以 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妙在“不及”,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的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情真。

(3)绝句四首(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于764年春初回草堂)

全诗四句皆对,一句一景,似乎各不相干,其实是一个整体,因为具有同一的喜悦情调。

五、巩固练习: (略)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1、熟练判断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2、学会分析鉴赏表达技巧,解答诗歌中常见的有关表达技巧方面的问题;

3、熟练运用一般答题要领和步骤。

一、回顾诗歌的表达技巧类型及专属名称

二、强化训练:

(一)行文结构技巧

提问方式:……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问题变体:……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考题重播: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5分)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

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分析点拨:题干所问明白地告诉我们,第二联对第一联起到了某种作用,那么是什么作用呢?调动我们的结构方面的知识,就不难想到:下句对上句一般是起到“承上”或是解释说明的作用。

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

(06年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分析点拨:本题是对诗歌的形象鉴赏和手法鉴赏的综合考查,做题的起始点是对“东坡”、“月色”等景物意象的体味,终点是对人物思想情感的把握。做这类题,首先结合诗句分析景色特点,进而点出表达技巧,指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方法小结:

1、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上下句的作用。

2、其次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需要平时积累相关知识用及术语)。

高产试验田: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 

柳梢青 •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拓展练习: (略)

(二)表达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问题变体:这首诗是怎样抒情的?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考题重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分析点拨:要回答这一问题,要注意题干的问法“怎样表现”,那么首先要判断这首诗是用了描写还是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读全诗,不难看出,是用了描写,然后只需答出“通过描写什么(其实就是再现画面)来表现水面平静”即可。

答案: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小结点拨:

1、首先,要准确判断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就要从描写或抒情方面去思考。如果是描写,就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如果是抒情,要确定用了何种抒情方式。

2、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注意:高考中一般把“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综合在一起考查,因此,分清楚“描写”和“抒情”,“描写的手法”和“抒情的手法”是非常关键的。同学们务必积累相关知识及术语。

高产试验田: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点拨:题干问得很清楚:“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实际上就是问“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逐句看诗句,可以很快判断出,第一句是叙事,第二句是抒情,第三句是叙事,第四句是描写。然后只要联想“描写”的作用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茺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诗人在尾联中生发议论,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揭露了统治者的赋敛剥削无处不在,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深化了主题。

 拓展练习: (略)

第 三 课 时

学习目标:1、熟练判断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2、学会分析鉴赏表达技巧,解答诗歌中常见的有关表达技巧方面的问题;

3、熟练运用答题要领、步骤。

一、回顾诗歌的表达技巧类型及专属名称

二、强化训练

(三)表现手法(高考热点)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问题变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是如何融情于景的?(关于“情”与“景”的关系,是把“形象”和“表现手法”综合起来考查)

考题重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分析点拨:1)题干明确提问“从表现书法上去赏析”,表现书法概念范围很大,首先考虑的是诗歌的全篇运用的表达技巧,包括全篇的写景抒情手法和篇章结构的手法,而不是局部的句子或者词语的修辞手法,先看整体后看局部。

2)如果这整体方面没有手法可以总结,就再看诗句的修辞手法,不可避难就易。

3)如果抒情手法方面有特点总结,优先总结抒情手法。

4)通过审查,抒情手法可以总结出一些结论,当然就从整体出发。

答:这首诗景中含情(在叙事中抒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高产试验田: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分析点拨:“艺术手法”的范围很广,既包括表达方式,又包括表现手法,由于表现手法是从属于表达方式的,因此,要弄清手法,必须先弄清这两句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这两句表面上看这是写景,但仔细揣摩,联系前两句,不难看出,景中蕴含着作者客居他乡的寂寞之情,因此,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由此可联想抒情中有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

(0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分析点拨:这是在题干中已经点明诗中所用的表达技巧,这就省去了“判断”的环节,直接分析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衬托对比,哪些地方是虚实相生。但要注意,所谓的“哪些地方”是分析而来的内容而不是摘录诗句。

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方法点拨:1)先判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缩小范围),再判断是用了这种表达方式中的哪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最后指出这种表现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根据诗歌题材判断手法(一般情况下,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怀古诗是借古讽今或对比、写景抒情诗是借景抒情、山水诗是动静结合)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鑫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拓展练习:(略) 

附录:几种常见的易混手法辨析

手法

名称 象 征 托物言志 比  喻 拟 人



念 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是文或段的写作手法。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或散文),是文或段的写作手法。 用有相似特点的事物给另一事物打比方,是句子的修辞手法 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使事物具有人的动作情感等,是句子的修辞手法

适用对象或场   合 便于激发感情,深刻地认识本质特征,需要对象征客体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才能使象征意义显现,用于文章的立意上。 不便(愿)直接表达,借用其他有相同特征或道理的物来表现主题或者中心,用于文章的立意上。重在表达一种生活态度、志向。 便于生动形象地描述某个事物,而借用人们熟悉的另一物来作比,用于文章的语言表达上。 便于把动植物写活、具有生气而采用的修辞法。与象征相同点是把物人格化。



征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只出现象征物,不出现被象征物。 只有具体所托事物,不出现被托之物。如果所托之物象征一种生活态度或者胸怀,就可以理解为托物言志。 将有相似特点的两个事物同时展现在句子中或者直接用某个词语的比喻意义 只出现物





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爱莲说》就是托连言志。 1、脸蛋像红苹果

2、放下包袱(思想负担)开动机器(大脑)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