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得秋(人教版高一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课题 故都的秋 主备课人 闫建光 上课人 时间 2008、11、年 级 高一 班 级 课 时 教 学 目 标(三维)第一课时 一、了解郁达夫及其生活时代。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文章首尾呼应,回环往复的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确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秋景图。 难点:从作者所描写的秋景中感受“十足”的“十分”的秋意。 教学方法与手段 用多媒体展示郁达夫及其生活时代 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归纳文章结构,并讨论秋景中的秋意。教师主要进行引导。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本单元为写景单元,重在让学生学习作者对景物的感受、描写和融于景物描写中的情感。因此,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 文章的整体构思和景色特征,为第二课时分析作者情感铺垫。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集 体 备 课 第 1 课时 (总共 2 课时) 个性化操作 一、导入: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写出了自己对秋的感受,也写 出了自古以来文人心中的秋意。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感受一下他对故都的秋天特有 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一八九六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十五岁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一九一三年留学日本, 一九二一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了创造社。七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一九二三年七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反复朗读全文,明确文章内容结构: 1、前后联系 问:文章如何引出故都的秋的?又是如何结尾的? ——通过比较。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比较。 2、中间内容 问:中间内容分几部分? ——绘秋(3----11)、论秋(12)。 (二)品析故都之秋 问题探究; 1、作者如何表现“故都的十足的十分的秋味”的? -----借景、比较。 2、何景?用恰当的语言归纳。 庭院赏秋 槐蕊诉秋 寒蝉鸣秋 奇雨念秋 枣子闹秋 (参考) 3、如何理解这图景中“十足的”“十分的”秋味?(教师可就其中之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可对其他的图景进行讨论分析并作课堂交流。) 例如:庭院赏秋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蓝色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的秋草(这里的秋意:天高、日朗、花冷 草衰,和南方之秋比较,“清”“ 静”之特点一览无余。) 四、小结 齐声朗读课文第一段。 秋是清的、是静的,感受欣赏这清的、静的秋天确实是十分的惬意的,可是饱尝秋之悲凉也成为作者的渴望,这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究这有点奇怪的趣味。 五、作业: 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把你最喜欢的的一篇(首)介绍给同学,并作简要的分析,明天上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让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诗文作交流,不知准备好了没有?(此环节是为下文作铺垫) (选两个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诗文) 二、探究作者的主观情感 (一)回顾故都秋景,并认真阅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和前面的描写有什么关系? -------深化秋景的意义。 解读:秋能是“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因此看来,作者之所以“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不仅是想饱览故都秋景,更是从这故都的秋意中感受中国那浓浓的秋的文化。)。 展示投影: 1、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个性化操作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归纳:由此看来,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不仅是季节,更是一种文化,他所说的饱尝秋秋之清静悲凉,更多的是指由秋的气候景象引起的文化中的“清”“静”“悲凉”。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课题 故都的秋 主备课人 闫建光 上课人 时间 年 级 高一 班 级 课 时 教 学 目 标(三维) 一、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体会作者浓厚的文化情怀, 二、品味文章的语言,掌握运用语言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 学习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 难点:理解“饱尝”秋之悲凉的文化情节。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语言的品味主要通过对特色词句的反复朗读咀嚼并讨论来完成。 主观情感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来完成。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同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集 体 备 课 个性化操作 三、语言艺术探究 1、语言平实 朴素中见美。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2、音乐之美 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四小结秋象一首诗,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郁达夫先生正是用他自己的心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总观情啊!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