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

3. 课时安排:一课时 

4. 教学用具:多媒体  

授课过程: 

一.导语: 

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3、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听课文朗诵,一边听一边用笔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从而把行踪交待清楚。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中,你最喜欢哪一处景色,找出来,并说说理由。(比如作者描写这处景色所用的优美语句……)

 A、§2①首句过渡到描述中心——阿里山。

②“不尽然”再次点明全文要描写的中心,并照应前文《高山青》。

      ③拟声词的使用形象逼真,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显示出音乐美。

      ④“穿过莽莽……林海”——写出原始森林的广阔无边。

      ⑤“云雾浓稠”——深山中云雾缭绕,景物看不真切,虚无缥缈。

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幽深

⑥对比:山下阳光灿烂←→山上云雾浓稠

              山下汗水津津←→山上凉气袭人

通过人的感受表现幽深

⑦“那股凉气……穿肌透骨……”——写作者进山的独特感受

⑧“古典文化感觉”——不同寻常的氛围

(即古代的交通方式、礼仪风俗等)

B、§3  首句过渡到对参观神木过程的叙写。(对森林防护队的叙写使得文有波澜,笔有情趣,文章最后又说未看到“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也是起这样的作用。)

C、§4 ①(总写)(第一句)化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既是实写所历所见,又突出一种惊喜之感。

      ②(分写)(第二句)明镜—→水潭清澈透亮(暗喻)

               (第三句)水墨画—→水木相衬的美景(暗喻)

〖“山林水潭镶嵌在一起”,看不出水潭中的山林是倒映,而是形成一幅稳定、静止的水墨画,侧面写山中宁静无风,潭水清澈至极。〗

D、§5 ①总写  “未加采伐”、“原始”

       ②分写林区的宁静(使用对偶、比喻、排比修辞,整散句交错使用,富有音乐美)。

 3个比喻以声衬静。

“那是静谧……的世界”——排比,强调其宁静到令人止息的地步。

   ③分写在其中人的感受。人的动作、感受显示出喜爱之情。(夸张)

E、§6①首句运用定语后置、叠词表现青苔的状态特征,长短句交错使用, 富有节奏。

      ②第二句突出森林的繁茂。

      ③第三句用比喻进一步描绘青苔的生长情况。

      ④这一段从视觉、触觉的角度来写。

F、§7分两层:一写森林中的树木;二写森林中阴凉的气候。

(1)①首句比喻写出森林的无边无际。

     ②2—4句分写树的情形、排列、树干:第二句3个比喻突出树的“大”和“高”;第三句用拟人、比喻写树的排列,并妙用助词“之”调节音节,使句式整齐。

(2)①侧重从人的感受写森林中阴凉的气候。(突出森林之密)

     ②“亭午时分”化用郦道元《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结尾通过感受深切的联想,引用唐诗使森林古树更具审美价值,充满文化内蕴。

G、§8总写—→名称、高度、树围直径—→叫“神木”的原因—→“孕生”

(庞然大物)                      神木的自然条件

H、§9写神木遭受的巨创——点睛,揭示全文中心(作者于“巨创”中发掘丰富、深邃的内涵,把神木作为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识”的象征,由赞美自然风光的情感升华到赞美自然界以及台湾人民乃至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生存的精神。)

4、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画,请同学们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深山水潭、青苔幽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

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林区   宁静

曲径青苔   厚密

木桧林海   神奇

千年神木  标志  灵魂

5、主题讨论:

【明确】主题

文章以我和台湾学者的游览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到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表达了对阿里山风光的浓浓爱意,并以对遭受重创的神木的描写赞叹,赞扬自然界以及台湾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岸坚强、不屈不挠、顽强生存的伟大精神。

三、欣赏美景,赏析语言。 

     何谓美文?一方面是指内容上——思想情操美,另一方面是指形式上——语言表达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从这两方面去品鉴。   

1、学生分小组讨论语言的特点。(老师提醒从修辞手法、语言的节奏美、图画的情韵等角度去讨论。)【结合书后习题二】 

2、老师小结:

A.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B.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

样,富有美感。 

四、拓展与讨论 

      假设在坐的是游客,而你则是小导游,请设计一段阿里山景区的解说词。

五、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迷人风光,由衷的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作业:

写一篇记游文章。

    要求:学习《阿里山纪行》中“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抓住

特征进行描写,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要写成说明文,要融情

于景,抒发自己独特真实的感受;要注意文章的文采,调动多种感官,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阿里山纪行 

           

风         古式的火车 

            景         清澈的水潭 

            美         静谧的森林           爱我河山 

            如         厚密的青苔           爱我中华 

            画         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