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苏教版高二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道士塔

                                       余秋雨

                                       广西昭平中学语文组  王珍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激情。 

2、了解作者余秋雨,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3、树立知耻后勇的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记叙的史实,领会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 

2、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通过记述的史实,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运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走进敦煌莫高窟,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道士塔》,我们先来明确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激情。

三 作者简介

我把我能想明白的交给了学术;我把我能想明白的交给了课堂;

我把我想不明白的交给了散文。——余秋雨

从这里我们知道,余秋雨不仅仅是学者,教师,也是作家。

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他从小就喜欢读雨果的作品,所以对人生的悲剧性、人生中的苦难有深刻的认识;但他又喜欢苏东坡,颇受其达观个性的影响,有追求隐于田园的理想。他下乡到农场,恢复高考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留校后著述颇丰。十几年前就成了当时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他担任各种协会会长的邀请不计其数,而他最大的愿望是彻底恢复一个单纯的文化人的身份。他23次辞职终获成功,目前只挂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头衔,还带硕士、博士,大部分时间“隐居”在深圳。

作品:主要散文著作有《秋雨语录》、《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多媒体展示)

四 分析文本

(1)了解敦煌。

敦煌莫高窟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又称千佛洞。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开窟造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期、千余年从未停止。现保存下来的壁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洞窟492个。此为莫高窟第285窟,就连地上的土砖,也刻有莲花图案。(多媒体展示)这么美的壁画,这么美的彩塑,让我们不得不赞叹:

这真是一个另人惊叹的民族,另人惊叹的文化宝库。然而,这个文化宝库却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因道士王圆篆的发现而改变了命运.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1907年英国的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写本,两次共掠走遗书、写本1万余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5000件。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朗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

(2 )面对这么巨大的损失,这么惨痛的教训,假如你是一位主持争议的法官来审判“敦煌的流失”这个重大案件,你会审判那些人?

明确:王道士,当朝官员,外国强盗

首先我们先来看王道士

王道士:

问:他是那里人?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审判他?(同学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1)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我们来看他的长相,在课文里有句对他外貌的描写,大家把他找出来.

明确: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

呆滞, 畏缩,这样的一个人来掌管文化之窗,后果不言而喻.

(2)那他做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为什么粉刷壁画?

“不满,暗乎乎,有点眼花”面对这么灿烂的佛教文化,他考虑的不是符不符合自己的宗教信仰,只因环境暗,影响自己的视觉,从这里我们看出这个人是多么的愚昧和无知,是完全没有品位的人.接下来他还做了什么呢?

2砸碎雕像(第二节第4段)为什么要砸碎雕像?

“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

从这里我们看出他完全没有办法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而是把艺术看成了低俗的东西,就如断臂的维纳斯,有人要在她的身上加上一件衣服,认为她穿着过于暴露,却无法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从这里体现了他的无知.

3送文物(第三节第4段)

“只有一次次随手取出一点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

“随手”就是随意,根本不认识到文物的价值.

4廉卖文物(第三节第8、9、11段)怎么个廉卖呢?

“原先设想好的…..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只是”是什么呢??一点俄国商品换一大批文书经卷……在这里,作者用犀利,尖锐的语言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愚昧.无知的完全没有品位的,低俗的人物形象.好。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那么

1 面对大量古物的流失,面对这么愚昧无知的王道士,你想说什么呢?(学生)

2 那我们看看作者,他想和王道士说什么呢?(第二节: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

3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明确:愤怒 痛苦。文章说了,请等一等,等一等,等什么呢?我的脑中一片惨白?为什么而惨白?因为在惨白的下面掩盖的是中华艺术的辉煌,是具有世界性辉煌人类艺术的结晶。作者为无知,愚昧的农民出卖了国宝,破坏了辉煌的文化遗产而愤怒;为国宝的遗失,砸碎不可复得,为愚昧的国民身陷耻辱而不自知而感到无可奈何的悲哀和痛苦,对失去的艺术无可挽回的一种绝望。

接下来审判谁呢?

当朝官员:

课本里怎么描述他们?

(1)建议把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

为什么“犹豫”?因为他们不愿承担保护文物的责任.如果诺大的中国当时有一个人敢站起来,敢于为这个国家出一份力,,那么敦煌文物就不会沦为今日的命运,敦煌在中国,研究敦煌学去在外国,这是多么让人悲哀呀.犹豫,两个字,让我们看到当时中国官员腐败和自私的嘴脸.接下来还怎么描述呢?

(2)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文雅不过是附庸风雅,或者看看自己收藏的价值. “再送几件来”,只是把文物想占为自有,他们根本没有侠骨热肠去挽救自己国家、民族的宝贵文化艺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他们非常自私的一面.接下来还怎么描述呢?

(3)当外国冒险家在沙漠里燃起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正茶香缕缕。这三句话形成了什么呢? 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让我们更深刻的看了中国官员的”不作为”

那么对这些腐败,无能,自私的当朝官员,同学们,你们会给他们判什么刑呢?(死刑等等)

对,正因为他们的“不作为”,让我们的敦煌文化更快,更多地流向了国外。

好,我们来看最后审判的对象,是谁了?

外国强盗

说他们是强盗,一点都不为过。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盗走了什么?课文那里介绍有?

明确:第三节第8段。那么在介绍王道士罪行时我们就讲解了这几个段落,下面我们通过看大屏幕,更能深刻看清他们罪恶的嘴脸。展示图片

1  1907年3月,为英国服务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仅用40块马蹄银(合200两)贿通王道士,骗走六朝至宋代的经卷、写本共7大箱约1万余卷,以及5大箱装有仔细包扎好的绘画绣制品等艺术古物,约500余幅。 10月份,斯坦因又委托蒋孝琬和另一个中国人潜回莫高窟,又诱取了230捆手稿。 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来敦煌,又从王道士手中骗买走足足四大箱,600多卷经卷。

2  1908年8月3日,法国人保罗-伯希和进入藏经洞后,用整整3个星期,以每天 1000卷的阅读速度,翻看了所有写本和绘画的每一张纸片。最后仅以 500两白银为代价,骗走了 6600 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其中古藏文卷子 2700 卷,其它类 3900 卷,装满十辆车后偷运回法国。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知道外国强盗他们欺骗掠夺,行为是多么的卑鄙无耻 。对他们,你们说要判什么刑呢?

师:判死刑都不足以发泄我们的愤怒,因为他们盗走的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讲到这里,那么全篇文章的感情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恨”

这种恨让人心碎,让人痛苦,让人愤怒.带着这种”恨”,全文对王道士、当朝官员、外国强盗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因为他们是造成敦煌文物流失的直接原因。那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即便当时不是掌管这个佛教文化不是王道士,而是李道士,李和尚。那是否会改变这种局面呢?假如当时的国力有现在这么强,怎么会出现如此腐朽的官员?怎么会让一个无知愚昧的小丑来掌管文化之窗,怎么能给外国强盗骑在我们头上撒野,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国家腐朽、国力衰退。

那么到这里全篇文章的主旨就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文章的主旨 由道士塔引出了一段外国侵略者欺骗和掳掠敦煌艺术以及封建统治者糟蹋敦煌艺术的史实,抒发了作者充满屈辱和愤懑的情感。

 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首诗,那是一个当代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几行诗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念一下,要注意抓好文章的情感。(配乐)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读的非常好,非常有感情,说明我们已经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 课外拓展

在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中,让我们由“敦煌文物流失”这个点,看到了清政府的无能。政府的无能保不住的不仅仅是文化,还有国家的主权了领土,乃至每个中国人作为“人”应有的权利。“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而增强国力,挽救民族危机是我们每个时代年轻人肩上应背负的重任。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这样的气势,因为这种责任不仅仅落在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在今天的我,今天的你们,也落在将来一代代的年轻人的肩上。

.好,学完了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的心中会有很多的想法,心中似有千言万语要诉说,心中似有一团怒火在燃烧,它就如火山一样,想要喷发而出,那么同学们请拿出你们的纸和笔,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布置的一次小作业.

六 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 学习<道士塔>后的感想 的文章

                               文章思路(板书)

敦煌文物流失的原因

直接原因   王道士:   愚昧无知  

当朝官员:腐败自私 

外国强盗:卑鄙无耻

根本原因

国家腐朽

国力衰退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