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 吴欣歆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作品。了解相关的文体知识是学生把握新闻特点的前提,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了新闻的特点,才能够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新闻作品,用新闻的方式去反映生活,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现实的习惯。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新闻作品,基本特点相近但样式各不相同,有消息、新闻特写、电视新闻和人物通讯。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比较阅读的作用:一是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相比,比出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二是在本单元四篇新闻作品之间比,比出四种不同的新闻样式各自的特点消息讲求时效,语言简洁;新闻特写画面感强,对新闻事实的描述更集中;电视新闻讲究声画合一,多用短句;人物通讯翔实生动,注重思想意义。设计教学时,应该先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新闻作品的特点,然后提升、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新闻作品的一般特点。 

三、教学目标

l、了解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 

2.把握不同新闻样式的特点。 

3.学习写作消息。 

4.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现实。 

四、课时分配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不列颠尼亚”》各2课时,《生命之舟》l课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课时,口语交际l课时,写作2课时。

《北京喜获 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承担着较重的文体知识的教学任务。讲文体知识是必要的,但不必系统、全面、集中地讲,在阅读过程中用到什么就讲什么,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借助文体知识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特点,为后面的感悟、体验打好基础,从而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新闻作品的经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和消息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体会文章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4.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几句话: 

(1)新闻,新闻,新闻姓新。 

(2)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 

(3)新闻要把真正好的说成好的,真正坏的说成坏的,有一分说一分,有两分说两分。

(4)失去了真实,新闻就失去了生命。 

(5)新闻中即使有描写,也只是扣住一两个核心细节略加点染。 

同学们想想,这几句话说明新闻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总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洁 (短、新、快)。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就是新闻的一种——消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则消息是否符合新闻的特点。 

2.整体把握 

(1)从消息的结构特点切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港口新闻联合社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消息,此后,为了抢发新闻,各报都用电报发稿。由于当时的电报技术还比较落后,经常出现故障,电讯常常中断,这就迫使记者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塞进报道的开头部分,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标题——准确揭示消息的主要内容,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 。 

导语——概括消息中最重要的事实,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主体——具体叙述导语的内容。 

这种结构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把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依据材料的重要性依次排列,很像倒置的金字塔,所以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请同学按照消息的结构特点,分别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讨论标题的表达效果 

有人说“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本文的标题分为正题和副题,正题“北京喜获 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概括了消息的中心事件,“喜”字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副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突出了中国得票数量之多,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分析导语 

①快速阅读,抢答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②阅读思考:导语部分有没有五要素以外的内容

(4)把握主体的主要内容 

主体叙述的就是导语的内容,为了避免重复,主体要注意变换角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一下主体的叙述角度。

①中国政府的态度。 

②两轮投票的情况。 

③中国人民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 

(5)阅读分析:主体部分怎样表现“喜”? 

(6)从情感表现切入 

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举国沸腾,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喜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表现了申奥成功后国人的喜悦之情。 

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都表现了喜悦之情,但表现方式不同:标题——正题直接表达喜悦,副题侧面表达喜悦;导语——直抒胸臆,喜悦之情尽现;主体——借助细节点染喜悦。 

3.重点、难点突破 

(1)帮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简洁明了、饱含情感的特点。 

方法一:通过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请一位学生模仿播音员播报本则消息,其他同学体会他播报时重音和停顿的处理,并在课本空白处记下自己的体会。 

朗读主要是借助重音和停顿来传递情感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个别词句可以做一点技术处理,重音和停顿可适度夸张。在学生朗读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 

①第二轮就以过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 

②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诺,并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  

③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④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  

方法二:设计替换练习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探究本文善用细节的写作技巧。 

典型细节增添了本文的表现力,例如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的泪水,“默默的”拥抱;刘淇要“永远保存下去”“刚才签字的钢笔”等。  

四、拓展延伸课外学习活动:搜集不同报纸报道同一事件的消息,比较其表达效果。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新闻特写,新闻特写侧重于再现,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画面感特别强。本文适合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及阅读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 

2.把握本文画面描述与评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特写镜头,它专门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特别放大。特写镜头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能够抓住人们的视线,扣紧人们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力。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新闻叫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用“镜头”来表现新闻事实的,怎么表现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特写,共同思考探究。 

2.整体把握

(1)从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区别切入 

①请同学们阅读全文并思考:如果把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应该删去哪些内容? 

②探究讨论:删去的这些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③请同学们概括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区别。 

(2)从文中的“特写镜头”切入 

①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找出文中的“特写镜头”,并为每个镜头拟一个标题。 

②探究讨论:新闻是选择的艺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特写镜头”呢? 

③为了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这一事件的意义,在每一个镜头后面作者都有精当的评论,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找出评论性的句子,探究其深刻含义。 

④请同学们结合镜头与评论简要概括这则新闻的主旨。 

(3)从文章的题目切入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的题目化用了毛主席文章的题目。你觉得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②阅读分析:文章用了哪些“特写镜头”来表现题目的含义? 

③探究讨论:在表现当天的事实以外,文章还写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3.重点、难点突破 

(1)帮助学生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方法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大家交流讨论。

方法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 

(2)帮助学生总结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 

方法一: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在讨论交流中完善。 

方法二:介绍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让学生结合本文进行分析。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中外新闻特写名篇赏析》(李小林、白庆祥编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选择自己最欣赏的篇目写一则读书笔记。

《生命之舟》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则电视新闻解说词,如果单纯以阅读文本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解说词的一般特点,比较抽象、枯燥,也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采用以写带读的方法,先录一段电视画面让学生写解说词,并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列出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更容易生成体验、深化感悟。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尝试着为一则电视新闻写了解说词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希望今天我们的学习能够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2.整体把握 

本文记录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营救群众的感人场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探究题目的含义,进而体会文章的主旨。群众为什么称这些救命的船为“生命之舟”? 

4.讲析电视新闻解说词的一般特点,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组探究,解决自己的问题。 

(1)声画合一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和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不善于表达理性的东西,因此,解说词要帮助画面交代背景、阐明意义、深化主题,它有诠释、补充和提升的作用,要写“看不到的东西”,引导观众看画面,而不能画蛇添足。 

(2)多用短句 

电视新闻解说词一般多用短句,要求做到“播者上口,听者顺耳”。 

5.同学交流探究结果和学习心得。 

6.学生修改自己写的解说词。 

7.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讨论、评价进一步把握电视新闻解说词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语言应用能力训练:“猴子永远改不了猴急的样子。今天,它们不吃萝卜改吃水果了。饲养员刚把水果倒下,猴儿们便一拥而上,先抢了最爱吃的香蕉、苹果吃一个还抱一个……”这是电视新闻《动物过大年》里的一段解说词,这段解说词只是在描述画面的内容怎样修改才能起到引导人们去看画面的作用呢?请你试一试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的写作特点非常鲜明,学生自读就可以把握,建议与前面三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帮助学生了解通讯的一般特点,理解本文的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归纳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的一般特点。 

2.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l.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要读一篇人物通讯,如果把消息比作电报,那么通讯就是信,能够更详细、深入地报道人物或者事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篇通讯,报道的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给袁隆平写一份“履历表”。 

2.学生自读课文,撰写并“发表”袁隆平履历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探究讨论:在袁隆平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精神?文章是用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的? 

4.比较阅读: 

(1)本文和《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在语言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2)与《别了,“不列颠尼亚 ”》相比,本文在写作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与《生命之舟》在主旨的表现上有什么区别? 

5.请同学们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6.总结本单元四种新闻样式各自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探究性学习: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要分析本单元四篇文章中数字的作用。

                                   (原载《语文建设》2006年07期)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