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高考作文结构分析及常见误区处理(高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范文 手机版


河北衡水二中 刘维萌

  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出题,更好地让考生了解高考作文出题趋势,对高考考场作文结构分析及常见误区处理,帮助考生在作文这一难关进行系统化学习,准确把握高考动向。

  1、结构冗长繁杂,层次不清。

  “酷”文章必有“亮”形态。高考作文最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就是结构与语言。“结构”是“骨骼”,“材料”是血肉。只有根据材料主题需要,安排恰当结构才能光彩照人。文章结构使文章思路外现,主题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

  2、文章结构单一,八股化程式化

  文章呈现出“老三段”“八股模式”,臃肿虚胖,内容空洞;或段落颠倒,语序不当;或句意跳跃,突兀逼仄;或重复啰嗦,含义不明。

  3、文章“纵”“横”无序,杂乱无章

  文章结构应如《左传•昭公四年》所说:要“四季分明,互为承接”,即要“有机相连、逻辑推进”。而考生常犯的错误就是没有布局意识,没有“段与句”意识;就如同一个人一样,应骨骼健全,匀称有序。

  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是:一要“结构完整”,所谓“结构完整”是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二要“层次分明”,从文章的章法上说,好的文章结构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没有颠三倒四的现象。即高考作文段层安排,应力求达到“进递有序、精致关联”环环相扣准则。没有布局观是无法展示思维逻辑层次的,无法展现文章的美感。

  【作文结构纠错技巧一】

  构筑“龙骨”,展现思想

  考场作文结构“龙骨”构造有两点:一是“通体透光”二是“中通外直”。所谓“通体透光”是指行文时要注意文章思维层次的排列和展现,层次清晰,结构条理。所谓“中通外直”,就是指考场作文要多用短句,多设置自然段,多思维标志,使阅卷老师对自己的试卷一目了然,透彻见底。这样,我们在和阅卷老师的“对话”中就以真诚而又善解人意的态度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分数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

  铸造考场作文“龙骨”是指着眼于作文内部诸要素的自然搭配和组合。即如何在考场上营造一种紧扣题意,类似“龙脉”结构方法;如何针对考生作文缺少深度的分析和延展的现实,强化对具体事例的解读和运用;如何使文章从个人和自我的层面上上升为国家和民族的层次,使文章有一种大气和精神底蕴;如何打磨一种前后呼应、衔接自然、过渡通畅、文脉通达的内在脉络。

  【典题调研】(2008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目)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5、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运思过程】从命题意图来看,在话题作文式微,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渐盛的形势下,命题者继续采用命题作文,使广大考生有足够的应对心理。就题目——“带着感动出发”本身来看,显然又契合了传统的“文以传道”的创作观。在具体的作文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解题。题目“带着感动出发”和2007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一样是带有诗意的表述,尽管文题已经说明“文体不限”,但这个题目显然不适合写议论文,而更适合写抒情性较强的散文,或者干脆写诗歌。

  本题来自教材。如苏版《语文》必修五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及人教版第一单元“哲学论文和随笔”专题,分别对“怀想”与“天空”作了哲理性的阐述,“怀想天空”,不但指怀念、遐想自然的天空,更应该喻指人生的天空、文学的天空、教育的天空、环保的天空、体育的天空等范畴。因此,暗喻结构上应体现出文章思维的层次性。

  【思路模型】“带着感动出发”,首先将其分解为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带着什么出发?感动;带着感动去干吗?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目的,去干什么。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

  【考场纠错】本题考生在结构上容易犯两种错误:一是“互不联属”“两张皮”现象,即割裂“感动”与“出发”关系,人为地将文章结构简化为两段;二是散乱无序,杂乱无章;三是习惯用三段论及“八股”模式。这也限制了考生思想及思维的发展与开凿。

  【变式题目】(2009年上海建平中学高三调研试题)

  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运思分析】审读此题关键应抓住“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是“我们”要铭记“这一天”,不是“我”;“我们”要铭记的“这一天”是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的一天;就是要考生在写作时不能摆脱“一般意义”的层面。因此,在结构上也应体现出文章是思想与思维的存在。“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层面的,考生必须对此有所体悟。

  【考场纠错】本题容易写成两类作文:一是篇幅不大,却面面俱到;与中心联系不密,甚至游离于主题思想;二是没有将文章在结构与层次上予以展示,文章只有具象没有抽象,只有一般没有特殊;三是流水账式结构,一二三四,平铺直叙。

  【作文结构纠错技巧二】

  优化内容,明晰结构

  “内容”优化,是指对文章所举事例或材料的整合和运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归纳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在列举事例之后,用“由此可见”“从中可以看出”“不难发现”等词语摆明自己的观点,亮出自己的思想,对文章所列举事例进行延伸分析,使文章有叙有析,有梯度,有层次。二是反面推理方式。即用“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这样”“假如不……”等形式,对所列举事例作简要分析,这种分析是以逻辑上的“假设”和语法上的“让步从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因而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令人耸容动情。

  其次确立段落结构。即确立起始段、引入段、过渡段、重点段、小结段、总结段、收束段的布局,从而真正做到层次清晰,上下有序;精致衔接、有机关联。

  【典题调研】(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题)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运思过程】该题切合选拔考试实际,让学生有话可写,但也有一定难度,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解清“轻易”一词的内涵以及“说‘不’”的象征意义;“不要轻易说‘不’”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永不放弃”,一个是“不要轻易的去否定别人”。因此,该题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说‘不’”是个传统作文话题,“不要轻易说‘不’”是在传统话题上的推陈出新,但较传统话题更具思辨色彩,故既非全然否定,也非全然肯定,要区别对待;该题具有浓烈的时代感。中国近期对待“藏独”“台独”“汶川大地震外来援助”都不是轻易说“不”。

  【思路模型】本题没有限制文体,但诗歌除外。选择记叙文将比较容易扣题,但由于缺少生活体验,容易流于俗浅低幼化。写议论文则需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合适的“点”,不仅要写出自信,更重要是突出“自我”,写出对待世界的姿态与方式。

  【状元笔记】本题往往易落入下列两种俗套:一、一件事情、一个人给我的启示,一次遭受磨难与挫折的经历;二是将话题转化为“谨慎”“理性”,然后大谈理性的好处;或者即使能设立分论点,但缺少议论层次,也会陷入:“第一分论点”“第二分论点”“中心总论点”的泥潭。【变式训练】阅读下面文章,按照要求作文

  印象中,诗、书、画、印四绝的吴昌硕大师笔下那些逶迤遒劲、意趣超古的藤,如峻石、似屈铁,秀致中寓有气骨,苍老中透发生机。明代酷爱青藤的画家、自号青藤老人的徐渭,他那首“吾年十岁植青藤,吾今稀年花甲藤,写图寿藤寿吾寿,他年吾古不朽藤”的诗作,犹如青藤一直缠绕在我眼眸周围,深感心田似绿海,故每每看见爬满青藤的园墙和老屋,我会觉得园林因此鲜活起来,老屋因此生动起来。

  藤是自然界的爬行者,缠绕是它的本性,也是它活着的唯一理由。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藤”和自然界的藤一样都是不动声色的软“杀手”。它们总是瞄准着“树”(仁人志士贤才)轻轻地爬行着,紧紧地盘缠……盘缠是他们的乐趣,是他们的心理需求,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内容。

  请以“藤的联想”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文体立意自定,不得抄袭。

  【运思过程】本题审题时应注意两个转换:一、“藤”的转换,由材料“藤草”转变为生活中的“藤”;二是富有含蕴,“藤”不仅为比喻,而且富有象征韵味。能够跳出来,就为文章的构思增加密度与质感。

  【作文结构纠错技巧三】

  设置主旨句,求结构浑然文章应设置段首句或分论点。《诗经》结构有一个重要特点为“重章叠句”,即在考场作文文章主体部分的每一段开头都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开头;或用相同的语段开头,或用展示分论点的方法:将文章内容予以清晰、直观、有层次和富有条理地展现出来,使得文章条分缕析。设置主旨句。刘勰《文心雕龙》“总文理,统首尾,定予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行文具篇,起承转合,在行文过程中甚至在偏离题意时,用主旨或关键句在文中多次强调和凸显主旨的方法。即可解除考场上由于高限制条件而产生的紧张感从而导致偏离题意的后顾之忧。主旨或关键句子应放在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三个地方,以形成脉络清晰如骏马游龙之势;三处句子应独行设置,以增加对阅卷教师视觉的冲击力。

  【典题调研】(2009年北京十三所著名中学联考试题)

  题目:动力来自***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运思过程】本题采用半命题作文形式,有利于拓展考生思维,有利于体现考试与评卷的公正性;从命题内容看,考题关注自我生活与个性成长,极具时代感,不管是个人追求还是集体的力量,不管是美好道德还是细腻情感,均可入题。【思路模型】要扣住“动力”行文。只要是能够触及自己的情感与灵魂,能够激发自己进取,促使自己提高的对象,均可成为写作内容。如,亲人、师生、好友,伟人与英雄、诗词与名著,荣誉与挫折等;值得注意的是,填入的这些写作对象并不是我们写作的终极目标,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些写作对象,展示它们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动力。

  【考场纠错】文章布局谋篇应将“动力”巧妙体现。因为本题在结构上最容易犯以下错误:一是内容空洞导致结构呆板,单一,没有变化,缺少波澜;二是文章主要段落是对内容的叙述,有场面,没有细节,缺乏画面感。

  【变式训练】(2007年高考福建作文试题)

  题目:季节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运思过程】“季节”题目在2007年高考中略显稚嫩。但它给考生营造了“空白”,提供非常大的具有“私密”性的空间,便于个性化写作。审题时应注意三点:一、题目实虚兼备,应化虚为实,由实体“季节”虚化为抽象“季节”;由“观察”提升至“感悟”;由“感受”提升到“哲理”;二,找寻合适载体,小中见大;三,体验应侧重精细,结构注重画面及细节。

  【作文结构纠错技巧四】

  梳理文脉理清层次

  “文脉”就是指文章行文时候的思路脉络,文脉的清晰和有致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思维标志即文章的“过渡”和“衔接”句以及“过渡语段”上。这种“标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思路的过渡与整合。语言标志是“不仅过去……,现在也是如此”;“诚然……”等方式;“既然如此……,那么……”;“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二是横向思路的衔接与整合。其语言标志有:“其实,不仅……,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物已如此,人何以堪?”“需要的不仅是……,更是……”。由此可见,文脉的整合绝非小“瑕疵”而是关乎整篇文章成败的关键,更是做好“天字第一题”的不可或缺的“杀手锏”。我们不能将考场作文内部的优化的诸个因素看成是“雕虫小技”而加以轻视。

  【典题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运思过程】湖北卷今年的命题作文材料简洁,启发性强,重在引导考生进行内心反省。湖北高考作文命题与2008年上海春季以“细微深处”为题的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举手投足之间”这个题目平实温和而又出奇制胜,能切实引导考生去感悟自然,思考人生,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思路模型】首先要做好“转换”,将其转换为“半命题作文”,然后再补充完整,范围和立意就可以确定了。如“透过举手投足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等,其次,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中举手投足之间的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思考举手投足之间蕴涵的精神内涵,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要会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再次,抓住关键,三个“如何对待”就是最好的命题思维方向;最后,需要从材料出发,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回忆曾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力求从中选取内蕴丰富,值得我们咀嚼、玩味的材料,“放大”细节,把它们组织到文章中来。

  【状元笔记】我们在写作时在结构上常常会犯:一、丢弃我们所擅长与熟练的散文,特别是抒情文体,将我们情感不加选择地倾泻,导致文章结构冗繁;二、往往丢弃我们所擅长的“日记体”“书信体”“场景式”等结构形式,热衷于什么“求证式”“病理报告式”“辩论式”等时尚结构模块;三,对于叙述过分钟爱,对于描写则明显冷漠。

  【变式训练】请以“蓦然回首”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运思过程】“蓦然回首”审题关键有四:一、从性质看,它可是有形的、具体的、物质的、客观的;也可是无形的、抽象的、精神的、主观的;它既可指生活中的“猛然回头”“转折”“选择”“浪子回头”等一种形象的说法,也可指具体的一件事、一个场景、一个细节;还可指对生活的一种反思、一种顿悟、一种认识;二、从角度看,可以是正面的审视,也可以是反面的认识;既可指“个体”成长层次;也可指国家民族层面上的;三是关键词“顿悟”“偶然”“反思”;四是“蓦然回首”的目的为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此切入,思路即可汩汩而出。

  【闯关试题库】

  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人生有享受与感受之别。品尝人头马、身着皮尔卡丹、足蹬莱尔斯丹、肩挎路易威登……只能叫做享受。仅仅靠一副嘴巴和一副下水、一身皮囊就够了。很简单。

  能够感受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春天的色彩,能够感受到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宇宙的情感,能够感受到漠漠夜空中星星的细语,能够感受到遥远地平线的蠕动,能够感受到我们平常忽略的、淡漠的、遗失的、阔别久远的、隔膜已深的另一番景致,另一番心境。那或许是久违的一份浪漫、一份诗意、一种刺激、一样怀念、一重思悟。感受,靠的是我们的心。

  请以“享受与感受”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2、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柯勒惠支的版画《母亲们》:一群目光惊恐的母亲牢牢地拥成一团,她们相互偎依彼此保护,臂弯下是同样极度恐惧的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曾说过:“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生命,使你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将能加强关系及减少摩擦。”

  ●“拥抱运动”是印度最著名的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他们紧紧的拥抱由于政府开发而即将被砍伐的树木,用自己的身体抵抗刀斧,对破坏环境者进行非暴力不合作的抵抗。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

  3、请以“波峰与波谷”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不得抄袭,文体特征明显。

  4、请以“拐点”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是文章,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写作提示:“享受”与“感受”是两种对待自然生活的态度。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审题时应抓住实质,即,如何对待生活,如何摆正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这里,“感受”与“享受”是关键词,“感受”侧重于心灵与大自然的对话与交会,而享受则侧重于对物质的体验与品味,要点则是写出独特心灵感受及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其次,选材要本着“熟悉的陌生”原则去挖掘生活探求,生活真谛。再次,语言表达要富有个性,或生动,或形象,或幽默,或优美。

  每个人对“享受”“感受”的理解不同,“享受”“感受”也不尽相同,有人追逐物质的丰盈,有人则追求精神上满足;有人认为快乐才是享受,有人认为工作才是幸福。感受,才能在枯水时想到春潮涨涌中飘来的红帆船;感受寒冷冬天,就感受到春天不会遥远。反之,看齐白石画的虾,就想到宴席桌上的烹炸大虾;看到凡•高的向日葵,就想到口中的傻子瓜子……享受,带有明显的欲望。

  2、写作提示:审读此题的要义在于对“拥抱”的理解。“拥抱”是个比喻形象的说法,情景不同,内涵各异。“拥抱”是一种具体的“爱”的举动,是一种友善的行为;“拥抱”是一种处世态度,是一种和谐友好的精神;“拥抱”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表现,是尊重信任;“拥抱”背后是体现人对社会的认识,一种向别人展示善意的方式;“拥抱”的实质是开放、容纳、信任,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处理“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典范。“拥抱”有层次之别,有个体群体的差异。

  3、写作提示:审题应注意两点:一是“波峰”与“波谷”的内涵。“波峰”本义是指“一个周期内横波在横坐标轴上最高的部分”;“波谷”本义是指“一个周期内横波在横坐标轴下最低的部分”,人们常用来比喻事物的“高峰”与“低谷”,人生的荣辱兴衰,浮沉与得失等。因此,审题应首先注意“本义”到“比喻义”的转换,这是关键点。二是思路拓展。“波峰与波谷”有个体与群体之分,有层次之别,有立意深浅之殊。它既可指文化现象,也可指历史进程,可指社会发展,也可指民生进步。如此联想,思路自然会茅塞顿开。

  4、写作提示:审题关键是对“拐点”的理解。“拐点”性质不同,层次各异。“它”可以是生活中的具体场景,镜头甚至细节中的“拐弯”之处,也可以是自己人生旅程中某个带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可以是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一抹微笑,一个眼神;“拐点”可以是个人的生活体验,精神顿悟的触发点,也可指群体、国家民族的命运转折点。这样,作文时便会思路大开。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