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 掌握重点、难点、疏通文意。 二、 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 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三峡的风光片,联系学生平时对三峡的所见所闻,让他们畅谈三峡这一景观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二、 授新课 (一)由学生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的简介。三峡具体指什么? (二)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结合课文注解,是以课文,然后作汇报。) 阙 嶂 曦月 襄陵 沿溯 素湍绿潭 漱 属引 补充解释: 重岩叠嶂:即“重岩叠嶂”。嶂:治理向屏障的山峰 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按照“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的结构理解。 绝:断。 或:“有”,不能做“有时”。“或``````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可理解为“(如)有``````(则)有时``````”。 其:这 虽:在这里表假设,应译为即使。 奔:在这里作名词用,指奔驰的骏马 不以:不如 时:季节 则:连接上下文,带有轻微的转折意思,可不译。 于:从。 其:它们,指怪柏。 漱:冲荡 “清,荣,峻,茂”前皆省主语。 林寒涧肃:即“林涧寒肃”。肃:寂静。 故:所以。 两句诗的意思是: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得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三声:几声;三步是确数。 (三)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之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三、 朗读 分段朗读,多让学生自己体会,如何把握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 齐读课文 二、 讨论: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情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归纳: 山:“七百里”(长) “相连无缺”“略”(多) “重”、“叠”“隐蔽”(陡,高峻) “自非“江面狭窄(高峻-——夏水的迅猛) 夏水:“襄陵,阻绝”(凶险)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迅急) “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对比 春冬景色:俯视:“素湍绿毯,回清倒影” 仰视:“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色彩:白浪,绿潭,青山,花草。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 秋:三峡秋景:“晴初霜旦之时”林、涧、猿啸、回声。 渔民的悲惨生活:情景:悲寂,凄凉(与前面对比) 联想:当地渔歌 激发学生联想: 1、“泪沾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合理联想) 2、从文中两句渔歌,你还可以联想到那些诗句?他们的意境相同吗? 三、 引导学生领会全文的艺术特色。(投影打出) (一) 抓住特点写景 1、文章主要描写三峡中的 峡。课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2、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 。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二) 语言特点: 1、 动静结合。找出一两处动景和静景 2、 有张有驰。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那些地方平静舒缓,那些地方激烈紧张? 四、 介绍《三峡》中的其他描写,激发学习兴趣。 五、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诵比赛,可是当配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