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人教版高二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⒈力求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去探讨“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这一问题,加深他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⒉把握好文章的基本观点,并调动学生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以提升学生议论文的审美品位。 教学重难点: ⒈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正确认识并理解作者观点。 ⒉感受作者包容的思想和极其渊博的学识。 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 (用多媒体显示一幅长城画卷)八九十年代,一些外国学者来到中国,一是要看这壮丽巍峨的万里长城,第二就是要拜望一位大师,他就是钱钟书!(在多媒体上长城背景下显现“钱钟书”)那么,钱先生为何如此伟大?今天让我们通过他的一篇普通的文章——《谈中国诗》(多媒体上显现),来走近这位学界泰斗。 二、文本探究 ㈠ 明确作者观点 ⒈文章一开始就发问:“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文中做了怎样的回答? 讨论探究并明确:“(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或者“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⒉那么,具备怎样素养的人才能得出这样的认识呢? 讨论探究并明确:从第一段看,应该是一位精通中西文化,尤其是诗歌的人! ㈡ 探究作者观点 ⒈ 对于“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这一认识很多同学此前都表示不赞同,那么作者分别从那几个方面来一一辩驳的? 讨论探究并明确:五个方面:诗史,篇幅,暗示(韵味),风格,内容。 ⒉ 这五个方面中比较容易被认为具有“中国性”的应该是“(韵味)富于暗示”和“(风格)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因为这二者也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参见文本)的,那么作者对此又是如何辩驳的呢? 讨论探究并明确: ⑴ 从“暗示性”来看。 中国诗有。引证:严羽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欧阳修说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等。举例: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柳宗元的“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李白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等等。 外国诗也有。引证:魏尔兰说“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济慈说“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举例:维荣的《古美人歌》,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拜伦《哀希腊》。 两者比较:“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结论:中外诗都具有暗示性,只是中国诗用得更多些。 ⑵ 从“风格”来看。 中国诗“轻”,“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但“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甚至“压得腰弯背断”。 西洋诗“重”,“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但那是“狂起来”时,也有较轻的,“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两者比较:“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这和语言本质有关,也和文化心理(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相连。结论:中外诗都有轻有重,只是中国是更轻些。 (“诗史”“篇幅”“内容”三个方面作为作业,请同学课后自己讨论分析) ⒊ 语言方面,比喻的广泛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举几例分析其妙处。 讨论探究并明确:“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没有根基;“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小而精美;“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孕育着无声的美丽;“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在不同的“丝”与“乐”中见轻重。总体来看,准确而又形象生动。 ㈢ 感受作者思想 ⒈ 作者提出的观点具有怎样的现实针对性?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讨论探究并明确:针对中西文化中“本位主义”倾向。体现了钱钟书先生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远见卓识;他的思想已达到了一种大文化的高度;在他那里,没有任何文化偏见,在这一点上,在现代的中西方文化发展与交流领域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的。要“包容”! ⒉ 文中大量的举例和引用令人震惊: (英)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中•唐)司空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法)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 (德)黑格尔羡妒:中国的逻辑虽极为简陋,而辩证法却周到。 (印度)梵文的《百喻经》 (美)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 (中• 宋)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 宋)欧阳修:“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法)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英)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中•唐)白居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中•清)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 :“解识无声弦指妙。” (中•晋)陶渊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唐)柳宗元:“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中•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中•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法)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中•南朝)鲍照《代挽歌 》:“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中•唐)王勃:“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中•唐)刘希夷:“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中•唐)赵嘏: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中•清)黄仲则的《醉相思•春暮》:“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英)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英)拜伦《哀希腊》中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美)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 (古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 (中•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中•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英)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晚钟送终了这一天……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德)歌德《漫游者的夜歌》:“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英)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对此,你的感受如何? 讨论探究并明确:纵观古今,横贯中外!渊博!学贯中西!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提出“居高临远的观点”。 ⒊ 大家知道,这是钱先生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用的是英文;而其中中国诗歌的翻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课堂小活动:请同学试翻译其中的一首中国诗,体会要做到“音、形、意”三美俱全的难度;再评析钱先生将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这首诗翻译成“五言绝句”的妙处。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钱先生的伟大。 三、介绍作者 我想同学们这时候一定想认识一下钱钟书先生,一睹其风采。(多媒体显现照片和内容)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当时的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先生发来唁电说“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并成为对未来世代的灵感源泉”。 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四、布置作业 可能有同学会说,钱先生真“神”了,肯定是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的人!事实到底如何呢?请同学们回去好好看看钱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将文章发下去)同时完成对“诗史”“篇幅”“内容”三个方面的讨论分析。 附板书设计: 诗史 篇幅 韵味 风格 内容 问 答 渊博 包容 2008-11-2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