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授课时数:三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 积累字词,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 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的朗读,感知课文。 

2. 合作并探究,理清课文大意与结构。 

3. 情感交流,比较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课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爱情就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主题为世人所歌颂。纵观历史,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浪漫;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取舍;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爱情有关的诗歌——《氓》。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三、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六、整体感知: 

1、学生复述课文,教师补充:《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 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情感线索,把握人物形象(方法:诵读和语言赏析。)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叙事的?(板书:思路) 

(2)、在这场情感生活的变故当中,女子的情感变化如何?      (板书:情感) 

(3)、可见女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板书:性格)

3、再一次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读出感情。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分析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2、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3、如何看待女子这段失败的婚姻?

八、课后反思:

附: 板书设计

思路:恋爱结婚——婚变遭弃——决然离开 

情感:甜蜜幸福      悔恨沉痛      冷静清醒 

性格:温婉痴情      勤劳善良      刚烈坚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诗经》概述;

2、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情感线索;

二、梳理探究:

1.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1).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 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2).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集体背诵一二章 

2.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1).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集体朗读这部分。 

3.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a.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b.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4.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三、拓展延伸: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由学生讨论)

明确:(1)、男子负心说。

(2)、年老色衰说。

(3)、财富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

(4),社会风俗说。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

2、你如何看待女子这段失败的婚姻? 

明确: 

(1)女子容颜衰老导致男子变心。(提醒:若如此便没有白头偕老的夫妻,也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 

(2)男子的喜新厌旧、始乱终弃。当时女子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一旦遭到抛弃,经济上的附属地位和对男性的依赖,就会导致女子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更没有保卫自身权益的能力。

(3)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女主人公最终被氓抛弃,那她认为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呢? 氓变心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3、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 

     明确:娘家人的不支持和不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时代悲剧。 

 总结:根源在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建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逐渐产生并发展,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给女性造成的巨大伤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趁机教育男同学生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女同学要做一个坚强独立的半边天。)

四、写作特色: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五、小结: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不仅有个人的原因,更主要的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造成的。我们在憎恨氓始乱终弃的同时也应该想到,这个悲剧也是那个社会的产物。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卫风  氓》。

2、预习《采薇》。

七、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导语设计: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三、诵读并感知课文。

1、集体朗读全诗。

2、 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  岁亦莫止(      )        ②彼尔维(     ) 

  ③  维常之华(      )        ④ 彼路斯何(       )  

⑤  象弭鱼服(      )         ⑥玁 (xian)狁孔棘(     ) 

(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3)古今异义: 

      ①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        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②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4、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

第一章:写离家远戍在外的原因——总写:回忆倒叙 

第二、三章:写戍卒守无定所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    

(详写戍卒 )

第四、五章:写戍卒紧张劳苦的生活情形。      追叙 

第六章:写士卒归途抚今追昔——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回到现实。 

四、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五、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六、写作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第一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刻画了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接下去追叙了种种饥渴劳累,紧张辛酸的生活情态。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回忆,全诗虽用多种叙述方法,但条理清晰。 

      2.采用了“兴”的抒情方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兴句,的确与诗的主题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兴句为全文定下了一种情调,烘托出了一种气氛,让诗好像涂上一种“清幽”的色彩。特别是通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变化,让情调一步步发生变化,暗示出战士的命运也一点点发生变化,最后终于可以回家了。 

       3.巧用叠字叠句,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七、 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八、布置作业:

把《采薇》改写成散文。 

要求:以风雪归途起笔,以回忆串起戍卒离家、征战、采薇等生活场景。(请勿译文,充分发挥想象,对画面进行详细的描写,不少于800字。)

九、课后反思:

附: 板书设计:

第一章:写离家远戍在外的原因——总写:回忆倒叙 

第二、三章:写戍卒守无定所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    

(详写戍卒 )

第四、五章:写戍卒紧张劳苦的生活情形。      追叙 

第六章:写士卒归途抚今追昔——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回到现实。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