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文言文语感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内容

   2、鉴赏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借鉴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探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断准句子

2、结合注释,再读全文,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字、词、句)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概括段落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4、阅读相关资料

(1)作家作品    《左传》及其艺术特色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通读课文 

范读正音,注重重点字的读音,句子的点读

  学生齐读一次

三、疏通文意,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基础知识 

   1、让学生读第一段

      明确重点字词:贰、军

      句子:以其无礼于晋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教师提问题

      学生回答、点评,明确重点词、句子

   3、集体朗读第三段,教师讲解,引导背诵

      实词:鄙、厌、说等    略

   4、学生朗读第四段,师生共同疏通文意,落实文言知识

  5、指导学生诵读全文,增强语感,进一步熟悉课文,试         

      着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翻译全文,归纳语言现象

   2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3、积累文言知识                                      

   4、把握故事情节,注意人物语言

第二课时 

 一 、再读课文,分析导入

           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没有永

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语用来诠释

这篇课文的内涵及其恰当。

二、理清故事情节,进行整体把握

第一段:秦晋围郑(指出围郑的原因)

第二段:临危授命

[讨论探究]

 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学生作答)

第三段:说退秦师

    分组讨论探究: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师?

    明确: 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退晋。

第四段:迫晋退兵

三、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分析讨论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分组讨论、探究、提问、总结

           烛之武的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四、拓展思考

          学生联系全文,概括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1)伏笔与照应

               (2)波澜起伏

               (3)详略得当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

     六、作业

         结合本文的叙事方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情节发展:秦晋围郑  临危授命  说退秦师  晋军撤离

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  详略得当  波澜起伏  人物形象栩  

          栩如生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