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高一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导入 师说: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射雕英雄传》这部电视剧吗? 生答:看过! 师说:其中有两位男主人公——郭靖、杨康。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字由何而来呢? 生答:(根据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简单介绍) 师说:对,起这样的名字就是为了牢记北宋的“靖康之变”,记住力抗金兵。大家知道,“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那时金的侵略更是肆无忌惮,而统治者却采取了躲避苟安的态度,导致南宋呈现偏安一隅的状态。许多有志之士对此心存不满,把悲愤的心情化成诗文。比如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首,同学们来齐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投影,同时学生读) 生答:“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师说:其实林生的这首诗只是当时无数怀古伤今的诗词中的一首,而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怀古伤今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板书题目) 作者及背景 师说:课下已经安排同学们预习了这首词。关于作者辛弃疾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他的很多词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这里就不做详细的介绍了。可以说,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为他的名篇佳作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多媒体课件投影:背景) 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当时韩佗胄把持朝廷权利,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身声誉,起用抗金代表人物辛弃疾。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佗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师说: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首先我们来听一段录音,在听的同时矫正自己的发音,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听录音) 师说: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上阕,并结合课下注释找出上阕中提到了哪两个人物。 (学生自由朗读) 讲解课文 师说:上阕中提到了哪两个人物呢? 生答:孙权,刘裕 师说:很好。下面就让我们首先来看描写孙权的句子,请同学们齐读前两句。 生答: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师说:“千古江山”,的意思很好理解。哪位同学来给解释一下? 生答:历史悠久的大好河山。 师说:没错,那么哪位同学能尝试着为我们描述一下这一句的内容? 生答: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师说: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那么请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千古”的江山呢?老师可以给大家提示一下,山河是千古屹立的,但时间和生命呢? 生答:不停的流逝。 师说:对,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知道,当时辛弃疾已经64岁了。人已经白发苍苍,而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光复大业却还遥遥无期,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答:焦虑、无奈、悲愤。 师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辛弃疾什么样的思想呢? 生答:忧国忧民。 师说:非常好。面对大好河山,作者想到了孙权。通过以往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孙权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找同学自由发挥) 师说:同学对孙权非常的了解。可到这里我不禁要问一个问题: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胜过孙权的也不在少数,可作者为什么偏偏想起了孙权呢? 生答:孙权始置京口镇,如果换成别人可能就和本文无关了。 师说: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哪位同学知道? 生答:孙权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师说:没错,正是这两个原因,作者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孙权。根据刚才同学的翻译,大家看一看,在这里,作者还运用了一个特殊句式,是什么呢? 生答:倒装。 师说:哪位同学能给还原成正常句式? 生答: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师说:“觅”在这里是寻找的意思。想起了孙权,作者本是豪情万丈,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无处追寻了。倒装的运用,增强了作者心里的落差,突出了无奈和心酸的情绪。但是,仅仅是英雄人物无处寻觅吗?作者无处寻觅的还有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答: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师说:好,找一位同学为我们简单描述一下这一句的内容。 生答: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师说:根据刚才同学的翻译并结合课下注释④,思考:“舞榭歌台”的意思是什么? 生答:演出歌舞的舞台。 师说:但在文中,它就单单只是这个意思吗? 生答:不是 师说:那是什么? 生答:是历史的舞台。 师说:那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怎样的戏剧呢? 生答: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师说:根据我们平时的理解,“风流”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和爱情有关或是形容一个人的才能。 师说:对,如“风流韵事”、“风流倜傥”等等。但它在这首词也是这个意思吗?它又该怎么解释呢? 生答:是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 师说:所以说,“风流”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英雄的伟绩被“雨打风吹去”这里的风雨指的是什么?是我们平时所见的自然界的风雨吗? 生答:不是,是历史的风雨。 师说:而一个“总”字说明了什么? 生答:英雄业绩的葬送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规律。 师说:没错。当今,不仅像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无处寻觅了,就连他们所创的英雄业绩,那种积极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也消失殆尽了,正如此时的南宋王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呢? 生答: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师说:作者站在京口北固亭上,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想起了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可英雄的业绩穿越历史的长河早已变得斑驳黯淡,让人不忍回望。字里行间,既透漏着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了统治者的无能。紧接着,作者收回目光,俯瞰京口街市,他看到什么?又想起了谁呢? 生答:看到了“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想起了刘裕。 师说:由“斜阳草树”,大家的心里会出现怎样一幅画面呢? 生答:夕阳斜照、草木杂生、荒凉。 师说:在这样一幅图景中,却有一条普通的街道隐约其中,而这里,正是宋武帝居住的地方。大家可以根据课下注释⑤了解宋武帝刘裕的相关常识。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这个掩映在夕阳残照里的荒凉街道是作者自己很容易就找到的吗? 生答:不是 师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答:“人道寄奴曾住” 师说:很好,哪位同学能根据老师刚才的讲解说一下你对这一句内容的理解? 生答: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师说:“人道”二字说明,刘裕曾经居住的地方已经到了需要别人指点才能依稀辨认的地步。刘裕的身后竟如此悲凉!但是,刘裕生前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答: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师说:“当年”指的是什么时候呢? 生答:指刘裕为恢复中原而大举北伐之时。 师说:当年是怎样一个阵式呢? 生答: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师说:“金戈”的意思是金属长枪,“铁马”指披着铁甲的战马。这两个词合起来营造了怎样一幅画面呢? 生答:形容队伍雄壮的画面。 师说:“气吞万里如虎”是什么意思呢?找一位同学解释一下。 生答: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师说:非常好,这一句的内容已经被我们分开解释完了,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串联起来? 生答: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师说:很好,“想当年”三句颂扬了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的豪迈气概。当时,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那么请大家思考,作者对刘裕的歌颂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呢? 生答:向往他的英雄业绩。 师说:但仅仅是如此吗?在这里有一段历史,老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多媒体课件投影) 早在乾道元年,也就是 1165 年,辛弃疾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师说:大家思考: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的正确战略意图可能被采纳吗? 生答:不能 师说:所以说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还带有怎样的情绪呢? 生答:对明君的向往。 师说:对,作者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表达了对明君的向往,同时还隐约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那么在上阕中通过对两位英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答: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师说:那么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生答: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 总结: 月华洗去了往昔的荣耀,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辛弃疾几多愤慨,几多无奈。跳出历史的光环,辛弃疾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下阕,去感悟,为什么说有一个辛弃疾是南宋的骄傲,但只有一个辛弃疾是南宋的悲哀。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