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要点: 

    1 背诵《轻肥》 

    2 进一步理解白居易诗歌特点(语言通俗,关注下层等); 

    3了解朦胧诗的一般特点,学习比较鉴赏的方法。 

  

第一课时

内容:鉴赏《轻肥》。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国家”的话题上来。 

二 赏析《轻肥》争取背诵 

(一)声读 全班齐读两遍 

(二)意读 展示基本解读文字如下: 

开头八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 ?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 “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六句为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菜单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 “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以上二层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为下文表现主题作了充分准备。最后二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为第三层,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俭。”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 

三,与《卖炭翁》对比分析结合练习一,讨论如下: 

1 这首和《卖炭翁》一样是描写人物的,那么它写的是一个人物还是一群人物,可以见得? 

(明确:写的是一群人物。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走马去如云”等诗句中可以看出。) 

2 写这群人物干什么?他们本来是什么人?为什么能如此张扬? 

(明确:这伙人赴军中宴的情景,他们本来就只是皇宫中的家奴,因为被封了大官,掌有实权。) 

3 最后两句为什么要交代“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的背景? 

(明确:作者这样写把民间的灾情与官场的奢侈挥霍的情景放在一起便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表达了作者对这群穷奢极欲而不顾百姓生死与不顾的“内臣”的义愤。按说老百姓交税纳粮“备战备荒”,遇到灾年,“政府”就应该开仓赈济,这些被民脂民膏供养着“父母官”应该帮助百姓抗灾救灾,与民同舟共济,可是现实中,这些“父母官”置灾民于不顾,却还在觥筹交错过着“潇洒”的生活。) 

4 回答练习一的问题,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一  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炭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者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答:从语言上看两诗都通俗浅显,不同的是《轻》语言更整齐,有鲜明的嘲讽意味,而《卖》整句中参杂长短句,有强烈控诉和斥责的不平之气。从表现手法上看,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卖炭翁只身上的单衣和心里的愿望的对比表现了其难言的酸楚,而一车炭与半匹绡的价值的对比,更揭示其命运的凄惨;裘衣肥马强穷奢极欲的官场与江南灾年人食人的民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所谓的“父母官”们不顾百姓死活的冷酷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表现手法不同的有两点:第一,刻画形象方法不同,《轻》通过情境场面的描写勾勒出漫画式的人物群像,《卖》通过完整的情节的叙述刻画出工笔画式的人物形象;第二,抒情方式不同,《轻》极力渲染展现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又将其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里,以达到对其无情的嘲讽和鞭笞,诗人的满腔义愤之情表达是含蓄的,而《卖》极写卖炭翁烧炭送炭的艰辛痛苦,再写黄衣使者的霸道,对压迫者的揭露和对劳动者的怜悯,都表达得较为直露。 

  

  

第二课时

内容 赏析《杜陵叟》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制度创新”的话题上来。 

二赏析《杜陵叟》,重点思考练习三的问题:统治者真的是演“双簧”吗? 

(一)声读,齐读两遍,展示基本解读文字如下—— 

开头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接下来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再四句“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最后八句“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虚伪,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二)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 如果说“轻肥”写的是一伙轻裘肥马吃喝玩乐而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的话,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人?请结合诗歌的标题作概括性的回答,即用一个单句回答。 

(明确: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家住杜陵种有十多亩农田遇灾年颗粒无收却还有变卖家产交税的老汉。) 

2 诗中的“长吏”明明知道百姓的因灾破产情况,为什么不向上面报告实情呢? 

(明确:因为他要“考课”,也就是要政绩考核;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可以乘机敲诈百姓。) 

  

三结合练习三,讨论:最高统治者皇帝从主观上真的是在和地方官吏演“双簧”吗?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三   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是统治者惯演的“双簧戏”。《杜陵叟》揭露了统治者这种惯用诡计,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仔细体会这一点,说说你的认识。 

答:我倒不认为这种“双簧戏”是最高统治者主观上故意为之;一味对“罪犯”进行道德审判,反而不利于我们认清当时社会的极权制度罪恶的客观性。作为“子民”按说也皇帝的“财产”,所以,他总能够考虑更“长远利益”,也懂得通过“休养生息”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地方官员只是皇帝的“打工仔”,在极权制度下,皇帝一般只能由上而下地通过“考核”来“管理”这些地方官。因此,他们就更“短见”,只会想到完成“指标”,争取好的“政绩”,哪里还管得了皇帝这些 “财产”——“子民”的死活。另一方极权制度为了“稳定”,又要极力控制“思想”,于是信息渠道隐秘单一而又不畅通,地方官 “报喜不报忧”的“浮夸”,就可以把这样的渠道变成捞取“政绩”的有效的途径,使社会诚信严重缺失。这就是这种制度的罪恶的必然性所在,与人的道德水平几乎没有关系。因此想用道德教化来消除这种制度的罪恶性,无异于缘木求鱼。 

  

第三课时

内容 赏析《花非花》《问刘十九》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形象与思想的关系”的话题上来。 

二 赏析《花非花》,初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讨论如下: 

1 此诗选用了那几个意象物? 

(明确:选用了“花”“雾”“春梦”“朝云”等意象物。) 

2 这些意象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美好而易变消失。) 

3 结合练习二讨论,最后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二 《花非花》诗意朦胧。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诗意的? 

答:我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一种出现过却又很快消失了的幸福而又伤感的生命体验。它也许是与心仪已经的恋人短暂的相遇而产生的淡淡的惆怅,也许与一位阔别多年的亲友的邂逅而引发的对故乡的莫名的愁思。总之,这种诗情既给人甜蜜又给人酸楚。作者为表达这种诗意运用了博喻的手法,即对同一个主体,一连用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事物,从不同角度来突出强化主体的特点。就此首诗而言,诗人就用了“花”“雾”“春梦”“朝云” 等喻体,来突出这种诗意的“美好”而“多变易失”的特点;而且喻体事物之间又前后照应,“花”与“春梦”对照,突出其“美好”令人陶醉,“雾”与“朝云” 呼应,强调其“多变易失”难以把握。把诗意表达得让人“心有戚戚焉”,而又“莫名其妙”。 

4 朦胧诗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诗的主要特点就是诗歌的主旨不是单一明确的。这就更能激发人们审美兴趣,而审美的愉悦主要在于审美主体的“创作”,因为作品本身的朦胧,也就给审美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审美主体提供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如断臂的维纳斯。其实好的艺术作品不同程度上都有朦胧的特质,比如我们刚学过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个意境中是相思还是思乡抑或还有别的什么,就不是那么确定的。) 

三 鉴赏《问刘十九》 

(一)声读,展示基本解读文字: 

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主旨)一二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二)结合练习四讨论,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四《问刘十九》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请说说你的认识。 

答:这首诗的景:室内,炉上是酒水正浮着绿绿的酒泡,炉下是柴火正摇曳着红红的火焰,一股浓浓的酒香弥漫这个屋子;室外,正天色渐暗,预示一场大雪就要纷纷扬扬的飘洒下来。室外的冷气更衬出室内的暖意,而最后一句深情的问候,更在这样的酒香暖意中显出主人公热情。让人读罢,在主人难却的盛情中,仿佛品尝到那醉人的美酒,其实这令人陶醉,还不就是这样的情境中那浓浓的人情吗。诗作的情与其描写景就是如此相得益彰,感人至深。 

另外讨论如下几点: 

1 此诗写了的景,如果让你拍摄,应该设计怎样的镜头? 

(明确:应该设计两个特写镜头和一个远镜头;特写镜头是,火炉上那酒水面上绿色的酒泡沫,火炉里那红彤彤的火焰;远镜头是,室外越来越低沉的昏黄色的天空。) 

2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热切希望与朋友对饮的真挚的友情。) 

3 诗人邀请的刘十九当时应该在哪里?可以做多种回答,言之成理就行。 

(明确:在室身边,是一声恳切的挽留,也许他们已经聊了很久,朋友要走,这时主人,要挽留朋友共进晚餐,便生起火炉,温起酒来,可能刘十九出于客气,执意要走,诗人指着窗外,以天色晚,且更更寒冷为由来挽留,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令对方有却之不恭的压力;现第二种理解也可以是不在身边,等于向朋友发出的邀请。) 

四 课堂作业 

把《问刘十九》视为诗人发给自己的手机短信,请以刘十九身边给诗人回一个短信,要求这短信也是五言或七言的绝句或律诗。标题为《回乐天》 

例:知己逢好酒,友情暖火炉;即来不惧雪,千杯能饮无?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