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过节”自问自答(人教版高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福建省厦门市大同中学 陈丰辉 2007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我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显得更具传统文化色彩。 同学们在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时,一定有很多故事。请以“过节”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这就是2008届福建省单科质检作文的题目。对这个作文题,学生颇为惊讶,评卷老师则很有看法。为此,就这个作文题作以下问答,希望能抛砖引玉。 第一问:这个作文命题好吗? 答:有得有失。得的方面,从内容到形式,这个作文命题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它要求学生叙述自己过传统节日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传统文化,命题有教育意义;它采用了材料加命题的形式,虽是命题作文却有明确的叙述指向和条件限制,避免无的放矢。尤其是,它限定只能写记叙文,这是对近年来大量话题作文出现之后,“四不像”的作文以及所谓“文化散文”满天飞等现象的一种矫正,也有反猜题的意味。“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是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语文学科对写作的要求,记叙文名列其中;可由于高中生长期不重视记叙文的写作,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根本不会写记叙文,甚至不知记叙文为何物,这种现象,在本次考试中严重地暴露了出来。因此,这种矫正,具有现实的警示作用。 这次命题的弊病也明显存在,它至少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立意受到限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无疑要批判性地继承,但批判性的文章固然可能较有深意,风险却比较大——这种风险主要来自评卷老师的固定思维。因而,学生写传统节日,表现传统文化,尽管可能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极少有学生敢于表达出来,于是立意往往比较肤浅、单一。二是撞车现象极为严重。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就那几个,各种传统节日的习俗又大致固定,比如过大年就写贴春联放爆竹,清明节就写祭祖扫墓,端午节就写吃粽子划龙舟,中秋节就写吃饼赏月……厦门市一万多考生“所见略同”,评卷老师能不烦吗?全省几十万考生想必也是如此,如果集中评卷,评卷老师将何以堪!三是限制太死。只能写成记叙文,而且只能写自己过节的故事,这种条件限制,对于那些擅长于理性思维、辩证分析的考生来说,显然不公平;限制思维的作文毕竟比较缺乏人性。四是不容易出彩。众所周知,年龄小的孩子讲起故事来往往更加生动形象,这个题目若拿给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去写,往往会比高中生写得精彩。高中生更适合写一些思辨性强的文章。五是容易泄密。同样是传统节日,过法却多种多样,且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极易暴露考生身份,比如过中秋节,我省的浦城县女子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建宁县人在中秋夜以挂灯作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两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厦门人则大张声势地聚会博饼……若是全省统一评卷,阅卷老师很容易识别出是何地的考生,这显然会影响到评卷的保密性和公正性。 第二问:这个作文命题主要有哪些条件限制? 答:从显性上看,至少有三点限制,即:对象限制——过节的是“同学们”,内容限制——过的是传统节日,文体限制——只能写记叙文。还有一点隐性的限制,即所叙述的故事要体现我国“传统文化色彩”。 第三问:“元旦”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吗? 答: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命题提示语所列出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四个节日外,还有元宵、七夕、重阳、冬至等。可是,有些学生无视“传统节日”提示语的内容要求,或对“传统节日”比较无知,导致对节日的选择严重失误,比如选择了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等国际性的节日,或八一建军节等现代节日,造成了重大失分。另外,宜写全国性的传统节日,不宜写个别地方的特殊传统节日——比如正月廿九日福州人过的“拗九节”等。 第四问:能写春节办丧事吗? 答:当然可以。一些学生就是这样写的。这些学生可能有这种经历,因而铭记在心,写起来也有真情实感。但应该注意的是,叙事时要紧扣节日背景氛围,写出与平时办丧事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写邻居贴红色的春联,自家贴白色的哀联等,用别人的喜庆来反衬自家的悲伤。 第五问:能写春节拔河吗? 答:当然可以。但是,写作时,必须写出它与节日的文化关系。可是,许多学生的作文,仅在头尾两段写到了节日,中间部分则套写别的活动内容,得出了一个与节日无关的主题。比如写春节拔河,表现“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写清明节走了很远的山路,表现“坚持就是胜利”的主题;写端午节去游泳,表现“要注意安全”的主题;写中秋节打篮球,感受奥运精神……这些活动,固然可以是过节时的行为,但平时也可以做,与节日的文化关系不大。有的作文,写在清明节回忆逝去的亲人,回忆的内容占很大的篇幅;这与平日的回忆,也没有什么区别。有的作文,写清明节怀念李清照,文章大量篇幅在写李清照的事迹与词风,写成了所谓“文化散文”。这些作文,都是穿靴戴帽,严重套题。 第六问:能写清明节吃粽子吗? 答:不合适。尽管清明节也可以吃粽子,因为现在街上几乎天天都有卖粽子。但是,吃粽子不是清明节的习俗。要知道,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比如春节(俗称“过年”),有“年”的传说,有贴春联、吃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拜年、舞狮子、耍龙灯等习俗;元宵节,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清明节,有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中秋节,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习俗,厦门则有玩会饼博状元的民俗活动;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习俗……这样看来,如果写清明节吃粽子,是无法表现这个节日的传统文化内蕴的。 第七问:有关传统节日的美妙传说、诗文能写进作文中吗? 答:当然可以。如果运用得好,还可增添节日的文化气息。但是,这些传统节日的美妙传说、诗文等,都不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因而必须进行“技术处理”。比方说要写“年”的传说,可以通过文中人物(比如长辈)在过年时以讲故事等形式来表现,并且要写出自己当时听到这个传说时的反应。千万不能把这些传说、诗文当作论据来论述,也不能以简介的形式作客观的说明。 第八问:写散文就不行吗? 答:那倒未必。因为散文的写法比较活泼自由,不拘一格,也有记叙性的散文。但是,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即使是记叙,也重自身感悟而不特别重视叙事的完整,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散文形散,选材多运用联想手法,考生往往把握不住,写成非记叙文。 写记叙文,应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过节的故事情节,让阅卷老师知道你讲述了一件比较实在的事情;应该有一两个相对清晰、生动的人物形象,让阅卷老师感受到人物在过节中的精神气;应该以记叙、描写为主,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如果要发表议论,应当少而精,点到为止。写散文很难做到这一些,因此,不提倡写成散文。 另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注意审题,写成了纯粹的议论文;有的虽有些片段记叙,但都是用以论证的论据。不少文章写成了介绍节日习俗的说明文。个别学生还写成科幻小说。文体定位出现的这些错误,比写成散文还更为严重。 第九问:除夕夜能赏月吗? 答:绝对不能。因为它违背了生活的常识。相似的情况还有一些,比如写端午节“一轮明月朗照”。 第十问:本次作文好的构思是什么样子的? 答:以下构思紧扣“过节”,且较有内涵: 1、陪母亲去超市采购年货,感受物价上涨偏快;购完年货,路过火车站,目睹农民工因雪灾而滞留在那儿时的无奈与期盼的神情,不禁感叹过年之重要与不易。 2、年前回乡下,村里小学老师组织我们练书法,为农民写春联,受到村民赞扬,自己字迹也进步了,收获许多快乐。 3、三个故事片断:端午节,奶奶包粽子,又费力又不卫生,远不如街上卖的好吃,却不敢泼冷水;清明节,学校又组织去扫墓,还是去年那篇决心书,全是套话,却念得慷慨激昂;中秋节,还是吃月饼,而且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吃。一个主题:传统文化,既要弘扬,又要与时俱进。 4、过年回老家,走亲戚一家又一家,除了吃还是吃,深感传统节日不能只剩一个“吃”字;又见节日赌博成风,深感文明过节之必要。 5、端午节之夜,学校组织“‘扈江离与辟芷兮’诗歌晚会”,在烛光花影中,师生们欢聚一堂,边品尝着粽子,边吟咏屈原的《离骚》《橘颂》《天问》等诗篇,还作诗作画,以纪念屈原,从中感悟到,传统节日的过法要有高的品位。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