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那朵“未眠”的海棠花——《花未眠》赏析(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品赏析 手机版


邓金平

 对《花未眠》这篇文章,我们一般都围绕着作者对自然美的探讨,对他所提出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一论点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当然是不错的,因为从读者角度来说,能够从文中获得一些感悟自然之美的启发,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对作家自身而言,写一篇文章,其实在很多时候也是来梳理自己的思想,透析自己的人生。而《花未眠》这篇文章,川端康成对自己的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也作了一些透露;而这隐约闪现的些许观念,对其未来二十年的生命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我们在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一句话蓦然之中还是觉得很突兀的,这句话我想每一个读者都注意到了,即“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我想这句话里面所隐含的信息是,在这之前,川端康成内心深处是时时涌现出死亡的意念的,甚至昨日在旅馆疲惫地躺下的时候,想到的肯定也是不愿意再活下去,睡下去后就不希望还会再醒来。由于早年接连遭遇失去亲人的伤痛等诸多原因,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川端康成的心头,生活在他的眼中毫无美感和生气,只是令人疲乏不堪、劳顿不已。正在他心灵深处又一次出现“生存或毁灭”这个必答的问题的时候,在“凌晨四时就醒来”之际,忽然发现海棠花未眠,这个发现让他是“大吃一惊”。之所以会让他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绝不是简单的觉得花的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极美,更为重要的是从这次美的发现中,真正体悟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而且“是很有限的”。既然生活中还有这无限的美存在着,等待着他去发现,那么为什么还认为生活是如此的黯淡虚无,还要时时的想到要去寻死呢!这一点和史铁生在地坛的感悟很有一些相似。史铁生也是在受到“竞相生长”着的草木和如雾一般的蜂儿等的启迪,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川端康成也由这一朵盛开的海棠花的美而想到无论如何还是“要活下去!”。

 不过“生存或毁灭”这个难题,在史铁生那儿是一劳永逸地就得到解决了,而川端康成的心灵却还是时时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和侵蚀。因为在川端康成看来,发现了花的美,就是他在进步,而雷诺阿说过:“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发现了美虽然是可喜的,可是死亡的阴影却同时又笼罩了心头。不过对于川端康成来说,这时的他是不是认为自己已经如米开朗基罗所说的“也就是死亡”的时候了呢?当然不是了。这时的这朵花对他还只是“美的启迪”,“美的开光”,因为这个“机缘”,于是就有了许多的美他要去重新发现,所以对自然和未来对他还是还充满了期待和追求。而且1950年写作《花未眠》时,正是他向他创作生涯的第三个高峰挺进的开始,在这一年,他正在创作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千只鹤》(1949-1952),之后又有《湖》、《睡美人》、《古都》等一系列作品诞生。至于在1968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则可以说是基本上到了米开朗基罗所说的事物已经到了“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了。到这时,死亡的问题也就再一次地逼迫过来,因为这时,就他个人来说,已经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美的极致,此前此后也没有什么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产生;于是,他又感到了生活的黯淡绝望。“虽然歌颂的是花,但实际上并不觉得它是花……就在类似虚空的心,着上种种风趣的色彩,然而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句话与其说是“强烈地反映了禅宗的哲理”,倒不如说这个世界的一切(也包括那一朵曾经未眠的海棠花),在他的心中已全是空寂,没有了任何意义。虽然他在许多地方都曾表示是反对自杀的,认为“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 “自杀的人想要达到圣境也是遥远的”,但在他已是到达了他生命的终点了。也许他还能继续活到九十岁,就像米开朗基罗活到了八十九岁一样,但对仍未“开悟”、远离“圣境”、再也不能感受到和表现出自然的“无限的美”的他来说,活着只能让他更加感到痛苦。而且正在这时,年轻的三岛纪由夫的切腹自杀,让他这个还在苟活的垂垂老者很受刺激,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终于两年之后,也以日本传统的自杀实现了他生命之花的最后的绽放。

 从川端康成后来的生命旅程来看,旅馆里偶然发现的那朵“未眠”的海棠花,的确是一直在他心中盛放着的,而当这朵“极美”的花儿休眠之际,出就是他生命之光的熄灭之时。

 但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不眠的海棠花在永远的盛放着!

作者邮箱: djjppp@sina.com

相关链接:作品赏析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