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春举杯》课内外联读(苏教版高一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目标单元] 向青春举杯 [目标课文]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单元推介]这,是青春的礼花;这,是生命的颂歌。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幅生机蓬勃的画,青春是一首旭日东升的诗,青春是一场五彩斑斓的美梦,青春是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乐。”青春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自豪。“我们自豪,我们是青年。青年是民族的栋梁,青年是祖国的希望。”上天给予我们生命,那青春的生命,又该担当起什么使命?你看,“为正义而投身战火的邓小平,是青年;为了胜利用身体堵住敌人枪眼的黄继光,是青年;为科学而埋头实验室的居里夫人,是青年;为理想而勇于创造发明的比尔•盖茨,是青年;为真理而英勇捐躯的张志新,是青年;为国家的强盛而血染菜市口的绵竹先贤杨锐,是青年”(引文摘自共青团绵竹市委员会网页,《青春颂歌(朗诵诗)》,作者高洪珠,2006年5月26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毛泽东是青年,用诗歌吟诵青春信念的食指,是青年;用诗歌表达自己对理想向往与执着追求的江河,是青年……同学们,我们也正当青年! [查漏补缺] 1.知识:《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2.字词:鱼翔浅底:翔,本用来写鸟飞的,这里形容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游动,突出了水的清澈,传神地描绘出鱼的自由自由轻快游动的情态。 3.用典:①挥斥方遒,化用《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②中流击水,化用《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有立誓复兴祖国的意思。 4.作者:①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一生著述很多,他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概括;他的诗词,也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景,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博大情怀,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伟大宝库。②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母亲行军途中,山东鱼台人。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科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1968年,是青年的他创作的黄金年,完成代表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被誉为“新诗第一人”。因为“他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承担的”,荣获1998年度“文友文学奖”。出版的诗集有《相信未来》(1988)、《食指 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1993)等。③江河,生于1949年,原名于友泽,北京人,职业作家。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作家之一,1988年旅居美国。他的诗歌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出版的诗集有《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 背景:①《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而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正酝酿向北讨伐北洋军阀政府。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湘江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入粤。”②《相信未来》这首诗写于1968年,给处在阴云密布的时代的人们的心灵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诗人林莽说:“《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食指以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③《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这首诗发表于1981年《上海文学》第3期。原诗有副标题——献给变革者的歌。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动乱岁月中走出,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5.方法:《沁园春•长沙》,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结合;《相信未来》,比喻和反复手法的运用;《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意象和富有韵律感的语言。 [拓展活动一]在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的生命,体验青春的激情,明确青春的使命,体会诗歌语言的形式美。 1、试一试,品一品,看哪种停顿更能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对闻一多的《红烛》最后一节的两种节拍处理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要点提示:仔细分析诗歌内容、意境,我们会发现,诗人借咏颂燃烧的红烛寓志,在反复吟咏之后明志,表示要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执著态度对待人生。所以,最后一节的处理,应有别于本诗其他章节。作为本诗的高潮部分,每一字都非常重要,每一字都寓含作者的情与志。为了体现每一字的力度,所以在诵读时,选用一字一顿,一字一拍,就能更准确地突出诗人的志向及志向的坚定。 2、练一练,比一比,看谁能把课文的诗的韵味全部读出来。 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比赛,并相互点评。 3、想一想,说一说,看谁能把诗歌朗读的要领全部写出来。 要点提示: 诵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沁园春•长沙》,写的是革命豪情,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豪”字上,所以,所写的景是绚丽壮美之景,所忆的是壮怀激烈的革命活动,抒发的是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其次,必须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和语调。确立诗歌诵读的语速和语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语速要快一些,语调要高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语速要慢一些,语调要低沉一些。再次,必须借助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最后,还必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因其节奏自然鲜明,才富有韵律美。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如有标点,则借助标点。顿号停顿最短,逗号、分号、冒号依次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句子内部的停顿,要根据诗歌的节拍来停顿,现代诗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材料: 语音与文学 王力 我在我的《略论语言形式美》里,指出语言形式美有三种:第一是整齐的美;第二是抑扬的美;第三是回环的美。整齐的美属于语法问题,下面将要谈到,这里先谈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 诗是让人朗诵的,古人叫“吟”,因此,诗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是诗歌所必须具备的语言形式美。 抑扬的美和音步有关,也和节奏有关。西洋诗以轻重音为抑扬,中国旧体诗以平仄为抑扬。平仄相间为节奏。例如: 半亩—方塘—一鉴—开,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天光—云影—共—徘徊。 平平—仄仄—仄—平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句有四个节奏点(四个音步),平仄相同,构成抑扬美。古代骈体文也讲究平仄。例如: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王勃《滕王阁序》) 新诗的节奏不是和旧体诗的节奏完全绝缘的。特别是骈体文和词曲的节奏,可以供我们借鉴的地方很多。已经有些诗人在新诗中成功地运用了平仄的节奏。现试举出贺敬之同志《桂林山水歌》开头的四个诗行来看: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把这四句话压缩为两句,不就是合乎格律诗平仄的“神姿仙态桂林山,如情似梦漓江水”吗? 回环的美,指的就是诗韵,诗行的韵,是同韵的字(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来来回回的重复,所以叫做回环的美。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都是音乐美,诗歌和音乐是息息相关的。 为了欣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美,我们需要懂得古韵和古代声调。不但《诗经》《楚辞》的古韵和今韵不同,唐宋诗词的韵脚读音也和今韵不同。例如贺知章《还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依今天普通话朗诵,“回、衰”属灰堆辙,“来”属怀来辙,不能形成回环的美;如果照唐代读音,“回” , ,衰”[ts‘uɑi],“来”[lɑi],就押韵了。又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依今天的普通话朗诵,“斜”属乜邪辙,“家、花”属发花辙,不能形成回环的美;如果照唐代读音,“斜”[ziɑ],“家”[kɑ],“花”[xuɑ],就押韵了。 唐宋的声调也不同于现代普通话的声调。在现代普通话里,入声消失了,原来的入声字转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转入阴平、阳平的字就和律诗的平仄不合。例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陈子昂)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杜审言) 野含时雨润,山杂夏云多。(宋之问)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王维)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 在有入声的方言区域(如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客家话等)里,人们朗诵唐宋律诗就占了便宜,因为这些方言还保存了入声。 ……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要更好地欣赏古典文学,就必须略懂声韵。 (选自《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语言的演变(节选) 吕叔湘 ………… 语音,因为汉字不是标音为主,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其实古今的差别是很大的,从几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例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róng)。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shēng)。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chéng)。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qíng)。”这还是唐朝的诗,比这更早一千多年的《诗经》里的用韵跟现代的差别就更大了。其次,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是“平仄不调”的。例如李白的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郭”、“白”、“一”、“别”四个字原来都是入声,归入仄声,可是现在“郭”、“一”是阴平,“白”、“别”是阳平,于是这四句诗就成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了。又其次,汉字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用法,常常是甲字从乙字得声,可是有许多这样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例如“江”从“工”得声,“潘”从“番”得声,“泣”从“立”得声,“提”从“是”得声,“通”从“甬”得声,“路”从“各”得声,“庞”从“龙”得声,“移”从“多”得声,“谅”从“京”得声,“悔”从“每”得声,等等。从上面这些事例看来,汉字的读音,无论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了。 练习:根据以上提示,为《相信未来》标出节拍和重音。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参考答案: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下面这首诗歌是四川汶川地震后,在网络流传的作品,语言十分朴实,读来催人泪下。请你有表情地诵读给你的同学、亲友听。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为地震死去的孩子们而作 孩子,快 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 妈妈怕你 碰了头 快 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 怕 天堂的路 太黑 我看不见你的手 自从 倒塌的墙 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 你柔情的眸 孩子 你走吧 前面的路 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读不完的课本 和爸爸的拳头 你要记住 我和爸爸的摸样 来生还要一起走 妈妈 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有很多同学朋友 我们说 不哭 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 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 没有我的日子 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 妈妈 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 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 慢慢的走 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 来生我们一起走 (http://www.douban.com/note/11166742/) [拓展活动二]体会诗歌的情与景、情与意象的关系。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 1、阅读《沁园春•长沙》一诗,说明这首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与所写景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相信未来》和《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中,诗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更好地表现思想感情的? 要点提示: 在《沁园春•长沙》一诗中,蕴涵着一种足以震撼人们心灵的崇高美,那是伟大领袖毛泽东早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壮怀激烈的“伟大心灵的回声”(古罗马•朗吉弩斯《论崇高》)。这种情感,是借助《沁园春•长沙》所描写的全景式的雄奇伟丽的湘江两岸山水图景,所回忆的早年从事的气势磅礴的革命活动表现出来的,它们就是毛泽东这个革命者崇高心灵的伟大情感的不可或缺的载体。 在《相信未来》中,诗人一开始选用 “蜘蛛网”封了“我的炉台”,“灰烬的余烟” 这两个意象,反映出的现实的极度的物质贫困;又用“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反映出现实的极度的精神匮乏,希望和信心流失。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的、难以言明的情感。这些意象,还可以和诗人的坚定信念形成情态反跌:面对物质的贫困,“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面对精神的匮乏,“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这样安排,把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勇毅和青春理想糅合在一起,既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又使诗歌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力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美。 在《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中,诗人也用纷繁的比喻和意象——“海洋和冰块猛烈相撞”、“ 绿色的帆”、“ 一颗鲜红的浆果在绿叶丛中摇荡”、“ 洪水退去,河流优美地流着”等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呼告人们一起奔腾,和自己一样与春天一起走向美好未来。 材料:《沁园春•长沙》赏析 (向明)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 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我国的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桕、水杉、槭树、檞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 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有删节) 练习:1、下面这个诗节,选自《相信未来》,请你分析其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下面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写秋景的诗句,请你在它们的后面分别再写两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柳永《雨霖铃》)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 3、阅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分析起情与景的关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1.曹操:字孟德,汉末丞相,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尊为魏武帝。是汉末建安代表诗人。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五月,曹操出兵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胜利班师,经过碣石山,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2.碣石:山名。指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3.澹澹:水波摇荡貌。4.竦:同“耸”。峙:挺立。5.星汉:银河。 分析: 参考答案: 1、诗人用“涌向天边的排浪”“托住太阳的大海”这两个气象壮阔、色彩明丽的意象来描写自己的“手指”和“手掌”,构成一种宏伟阔大的意境,抒发诗人内心惊天动地的豪迈情怀。你看,“相信未来”的坚定信念,使诗人豪情万丈:“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是我竖起的“手指”;“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我展开的“手掌”;我就是要用这样的“手指”“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在这样的“手掌”上用满怀的童贞写上“相信未来”,强调心中永不泯灭的理想。 2、名句举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 3、《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大海水面多么浩淼,气象多么辽阔苍茫;与此为背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成为苍茫大海的点缀,一动一静,使大海显得十分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而且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写作收获/创意写作] 诗歌运用优美的语言和优美的音韵,借助富含意义的意象,描绘生活的情景来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借鉴课内学习的这几首诗歌的写法,尝试写一首诗。(用古典诗体还是现代新诗不限) 作者 杨妙新 发表在《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2008/9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