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课内外联读——《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杨妙新

拓展视角1:

《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这两篇古文在语言上都很有特色,《烛之武退秦师》的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都是散句;《谏太宗十思疏》的议论性语言和抒情性语言,大多是整句。对于这两篇文章教学,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诵读训练上,以培养我们诵读古诗文的能力。对《烛之武退秦师》,我们一定要体会其中的人物对话,无论是烛之武的还是秦伯的话,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语气和重音去诵读,以体会人物语言中的不同的含义;而对其中的叙述,我们则要侧重从语言的节奏停顿,以及重音处理等方面去诵读。对于《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语言以整句为主,又长短交错,骈散结合的议论性文章,我们则要侧重从激昂的情绪把握上来体会文章的劝谏意味,一定要读得有舒缓有急促,有高潮迭起,有低沉回旋。

下面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领略诵读对于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意义。

选文1:

绝唱:《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

王君

(这是一堂古文课。这是一堂以诵读作为唯一学习手段和学习形式的古文课。这是一堂没有老师的讲解而希望通过诵读来达到所有教学目标的古文课。我们的课题是《岳阳楼记》。)

我们的学习是从著名朗诵家童自容先生的录音朗诵《岳阳楼记》开始的。童先生的朗诵整整持续了12分钟。教室里寂然无声,音乐深沉回响,朗诵高潮迭起。我们似乎见到了童先生站在舞台上,慷慨悲壮,长衫飘飘。

音乐结束好一会儿了,我才缓缓地问:“孩子们,听了童老师朗诵,你的心情怎么样?童先生在朗诵的处理上哪些地方给了你启示?”

如此美妙的诵读,孩子们怎么会没有话说?教室里的手举起了一片,没有举手的孩子眼睛中也亮晶晶的。

谷雨说,童先生读得我的心中沉甸甸的,但又是回肠荡气的。童老师开头第一段完全是用平淡的说话的口吻来读的,这样就为他后来情感高潮的到来蓄了势。每一段文字童老师的处理都不一样,情感轻重缓急和语气抑扬顿挫的变化丰富而自然。我们的心啊时而在波谷,时而在峰顶,真是经历了万水千山啊!

何语婷说,没有想到就是两个“登斯楼也”,童老师也处理得完全不同。第3段他读得异常缓慢,读出了步履的沉重和迟疑,读出了“忧谗畏讥,感极而悲”的沉痛。而第4段他读得明快欢乐,读出了步履的轻盈而舒展,读出了“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的乐观和自得。(我说,你的学学如何?何语婷果真来一对比朗读,赢得了满堂喝彩。)

刘宏达说,如果我们来处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是一定要把它作为高潮来处理的,两句都要读得重,而且后一句要比前一句更重,可是童老师的处理很耐人寻味,“先天下之忧而忧”他读得气壮山河,而“后天下之乐而乐”却越读越轻,渐至无声。这是为什么呢?(刘宠达的发现引发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最后大家终于理解:这种处理照应了前文的“进亦忧,退亦忧”,强调了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忧”,这样读正可以读出范仲淹的喜忧价值取向。)(这种设计,可以引导听者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涵泳和挖掘。创造性的朗读就是对文本创造性地演绎啊!)

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陈熙之的发言。她说,本来结尾只有一个“吾谁与归”,但童教师读了两次,一次读得语调很轻但语气很沉痛,而第二次却读得高亢悲壮,撼人心魄。她说她认为这个地方是全文处理得最精妙的地方。第一次轻读,是沉思的范仲淹在寻寻觅觅喃喃自语叩问心灵;而第二次却是激愤的范仲淹在问天问地,在茫茫宇宙之中寻找自己的志同道合者。以这种声嘶力竭的方式来读,入木三分地表现出了作者的孤独痛苦和坚决。(小姑娘边分析边仿读,仿得惟妙惟肖激情洋溢,让教室里的每一个人无不动容。)

伍勇俊谈的是重音的处理,牛晓模仿的是语气的对比,高洁强调了拖音的应用,杨羚箐分析了音乐的呼应。最可贵的是何语婷还谈到了童老师好几处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同学们神采焕发,侃侃而谈,手舞足蹈,倾情模仿。)

我惊讶地发现,没有了细致的点拨,没有了冗长的讲解,孩子们却更加入情入境了。童老师的诵读推开了他们情感的心门,闪亮了他们智慧的双眼。在对朗诵的评头论足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心灵登上了壮丽的岳阳楼,并渐登渐高,从仰视范仲淹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们的眼前真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了。

当教室里的气氛日趋热烈,跃跃欲试的火搅动了大家的心时,我趁势发出号召:“同学们,朗诵本就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活动。童先生有他的处理,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也肯定有我们自己的设计和处理。来,让咱们找出最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设计朗诵,展示才华。”(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犹豫。童老师朗诵的起点是太高了,这种表演性舞台朗诵毕竟和平时的朗诵不一样。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担忧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担忧自己的设计太平庸……我理解这种沉默。

但沉默仅仅只是短暂的,蒋云淞第一个举起了手。

蒋云淞不算班上朗诵最好的孩子,甚至一直是很腼腆内向的孩子,他的带头便是一种无声的号召。他的声音是低沉的,情感的处理还很稚嫩,但可以听得出他在努力地寻找一种感觉,营造一种气氛。从孩子蹙起的眉峰上我读到了他对朗诵本质的执著靠近。掌声热烈。孩子们的诵读热情被这个内向的孩子不同寻常的表现激发了。

以后的一切便是风起云涌精彩纷呈了。

我几乎没有时间说话,也没有机会说话,孩子们一个个踊跃地举手站起,用属于自己的声音演绎着对《岳阳楼记》的理解。刘宏达的速度快了些,但他的抑扬顿挫让人叫绝;李想的声音还很单薄,但她的重音把握和语速总是恰到好处;于西南的语音平了点儿,但她的情感非常饱满;张慰慈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他进入情境特别真诚……为了让孩子们有所对比,我让五个同学分别起来设计了“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五个孩子精神抖擞,情绪饱满,用不同的声音和设计把这个描绘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演绎得“气象万千”。而他们对自己的设计的解说更是让人慨叹孺子不可小视啊!

在这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是谢勐和杨雅云两个小组的创造性朗读。谢勐们用的是“复读”——关键句子重复朗读的方式。两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儿配合着演示,每一次的反复都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杨雅云小组提出了“轮读”的理念,两个女生声部一前一后造成了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的气势,直把“其喜洋洋”一段读得流转轻扬,美不胜收。最妙的还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建议。一个孩子说第一声部可以声音大一点儿,第二声部声音小一点儿,这样形成声部落差效果会更好;一个孩子说他们朗读的速度可以再快一点儿,以显示出情绪的明快;还有一个孩子说几个同学的表情比较生硬,笑容应该是灿烂一点儿,眉宇之间应该活泼一点儿,以展示足够充盈的快乐。

这些发言让笑声挤满了课堂。此时的课堂已经不像课堂了,而像一个诸多朋友围炉而坐的温暖茶室,充满了跃跃欲试的躁动和心心相印的感动。

多么不舍得结束这个教学环节啊,但是必须进入下一环节,因为离下课只有10分钟了。

我说,孩子们,刚才是我们的个人和小组朗读智慧和才艺的展示,现在,让我们用集体的力量,来共同展示《岳阳楼记》的美。

这个环节是上课之前就设计好的——对姚未来和代东航两位领读的同学,我还专门辅导了一遍。

《赤壁怀古》的音乐响起,深沉的钝响撼动着教室的空间,冲击着人的心扉。对这两个孩子的领诵,我有把握。这是两个与朗诵有缘的男孩子儿。一个的语文笔试成绩很好,一个的笔试成绩一般,但相同的是,这两个孩子的朗诵都特别投入,因为朗诵而浑身闪射出了智慧和才气。所以从初一开始,我就非常重视在朗诵上培养他们,发展他们这方面的潜质。这个现象告诉我:就是在语文单科上,也还是存在多元智能的啊!

姚未来是浑厚的男中音,代东航是嘹亮的男高音。一个活泼,一个稳重,于是他们对文本的处理便有了独特的风格。朗诵的形式是相同的,但不同的个性演绎出来的效果却不同。整整两遍的表演领诵,直诵得整个教室波澜起伏,直诵得每个孩子双颊泛红,豪情冲天,欲罢不能。

但这不是整堂课的最高潮。

当代东航的第二遍“吾谁与归”还余音绕梁的时候,我满怀激情地说:“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深情地回应着范仲淹‘吾谁与归’的呼唤,为中华的历史写下了壮丽的篇章,来,让我们听听历史的回音!”

我们的朗诵课,是在20句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相似的名句朗诵中结束的。我领诵,孩子们齐诵。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士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为血荐轩辕”,我们感动成山,我们激昂成河。

第20句,最后一句了。

我高声领诵:“毛泽东说——”

孩子们情在弦上,蓄势而发: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天”字落地,我没有给孩子们休息的机会,我紧接着高声诵道:

“我们说——”

孩子们愣了片刻,因为这是朗诵材料上没有的。

音乐依旧钝响,一弦一柱真真切切。

我一字一顿:“孩子们,认真想想吧……”

每一双眼睛中都像要喷火,每一个孩子的表情都无比庄重。

《赤壁怀古》依旧地回响,一如洪钟大吕。

这时,下课铃声响起……

(摘录自新语文初中资源网站http://www.xinyuwen.com/Article/8x/6/122920.html,略有删改。)

(编后语:这是一位老师执教古文名篇《岳阳楼记》后的课堂记录,我们在这里不讨论这节课本身怎样,不讨论这个教学记录写得如何,也不去深究学生们的发言是否有那么高的水准,我们只是借这一课型,和同学们分享:学习古诗文,诵读有多么重要,找到并掌握诵读的好方法有多么重要。这节课给了我们以下启发:语文的基础积累是可以通过诵读来完成的,语文的育人功能是可以通过诵读来达到的。一句话,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可以通过诵读来体现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可以通过诵读来提高的,而诵读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靠我们去用心体会了。)

拓展视角2:

《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这两篇古文在语言上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讲话都很有艺术性。《烛之武退秦师》写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而临危授命的烛之武竟然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穆公,不但撤回了进攻郑国的秦军,而且还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退兵,从而化解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的成功,告诉我们机智善辩多么重要。同样,魏征以《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向唐太宗进言,并获得成功,也说明了掌握说话艺术多么重要。

下面这篇文章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如何进言,值得一读。

选文2:

优孟“葬马”

李关怀

楚庄王非常喜爱马。他的马穿锦绣的衣服、住华丽的宫殿、喂美味的枣肉,结果,有一匹宝马由于“养尊处优”,最后死于肥胖!楚庄王难过极了,要满朝文武大臣集体致哀,要用埋葬大夫的礼节埋葬马。左右大臣纷纷劝阻,楚庄王一概不听,还传下一道通令:“有谁还敢来劝阻,格杀勿论!”

楚国有个叫优孟的人,听说这件事后,闯进王宫,仰天大哭。楚庄王大吃一惊,问他:“你为什么哭?”

优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回答:“马是大王最心爱的东西,我们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要什么有什么,却只用大夫的礼节埋葬,实在太委屈这匹马了,有失我们楚国的体面。”

楚庄王问:“那应该怎么个葬法呢?”优孟回答:“依我看,还是应该用埋葬国王的礼节才好。用雕花的玉石和花纹精美的梓木分别做内外层棺材,调遣士兵挖掘墓穴,让老弱病残运送土方。出殡那天,让齐国、赵国的国君在前面引幡招魂,韩国、魏国的国君在后面护送,再修建一座富丽堂皇的祠堂,用整牛整羊来供奉它的牌位,还要追封它为万户侯,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们大王把人看得很下贱,而把马看得很高贵!”

楚庄王羞愧难当,忙问:“我的过失难道有这么严重吗?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优孟说:“这很好办,请大王以六畜的礼节来‘埋葬’它,用铜锅和炉灶分别做内外层棺材,用姜、葱等香料做陪葬,用大米饭做祭品,用火光做衣服,用大家的肚肠做坟墓,这样埋葬就可以了!”

楚庄王考虑再三,为免遭天下人唾骂,命人把马剖开煮熟吃掉了。

智慧眼:

优孟冒着被处死的危险,前去劝说楚庄王,他机智巧妙地反话正说,充分揭示楚庄王做法的荒谬性,使其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从而改变葬马礼节,使这匹马成了一顿美餐。在这里,优孟巧妙运用了以下论辩策略——

一、顺水推舟,投其所好。楚庄王一意孤行,准备用重要礼节来埋葬爱马,并以“有准还敢来劝阻,格杀勿论”堵塞言路。优孟却“另辟蹊径”,他先以”哭”开路,使楚庄王产生好奇,惊问“哭”的原因。此时,聪明的优孟来了个顺水推舟,说“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埋葬,实在太委屈这匹马了。有失我们楚国的体面”。这样一说,恰恰投楚庄王喜好,使楚庄王产生好感,并迫不及待地发问:“那应该怎么个葬法呢?”这样一来,优孟巧妙地赢得了话语权,拥有了表达观点的机会。

二、反话正说,推而极之。得到说话机会后,优孟反话正说.推而极之:“用雕花的玉石和花纹精美的梓木分别做内外层棺材”、“让齐国、赵国的国君在前面引幡招魂,韩国、魏国的国君在后面护送”等等。这些话夸张得不近情理,既滑稽又可笑,同时也暗含讽刺——讽刺楚庄王人畜颠倒,荒唐透顶!这时,就算再昏庸无道的君主.也能听懂弦外之音。紧接着,优孟话锋急转,一针见血地指出:“让天下各国的人们都知道,我们大王把人看得很下贱,而把马看得很高贵!”使梦楚庄王如梦初醒,又如芒刺在背。

三、逆水行舟,形象说理。随后,楚庄王坦承过失,谦虚征求优孟的意见。优孟来了个逆水行舟,把刚才那些夸张的话语一一推翻,又重新回归正题,说出“葬礼”方式:“用铜锅和炉灶分别做内外层棺材,用姜、葱等香料做陪葬,用大米饭做祭品,用火光做衣服,用大家的肚肠做坟墓。”这段话既形象生动,又风趣幽默;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既耐人寻味,又引人反思,楚庄王也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选自《演讲与口才》2007年11月)

目标课文:

《秋水》(节选)、《非攻》

拓展视角2:

我们学生常常不知道怎么说理,《秋水》(节选)的说理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先秦诸子散文中有很多的的寓言故事,最为著名的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杯水车薪、揠苗助长、月攘一鸡、齐人有一妻一妾、鲲鹏展翅等等,与古希腊的寓言故事自成篇章不同,我国的寓言故事多附着在说理性的语段里,承担着将抽象转化为形象,将深奥转化为通俗的任务,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给咄咄逼人的说辞披上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我们的古人为什么要用寓言说理,一方面固然与被游说的对象多与帝王将相有关——寓言给逆耳忠言包裹了顺耳的糖衣更易于被听者接受,另一方面,也与说理者追求的通俗易懂而又令人难忘的表达效果有关。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学习文章的说理技巧。

选文《庄子钓于濮水》《曾子杀彘》

选文2:

海马的焦虑

小马

从美梦中醒来,小海马觉得这个梦是一个神秘的启示:它现在全部的财富是7个金币,但总有一天,这7个金币会变成7座金山。

于是它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带着仅有的7个金币,去寻找梦中的7座金山,虽然它并不知道7座金山到底在哪里。

海马是竖着身子游动的,游得很缓慢。它在大海里艰难地游动,心里一直在想:也许那七座金山会突然出现在眼前。

然而金山并没有出现,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条鳗鱼。鳗鱼问:“海马兄弟,看你匆匆忙忙的,你干什么去?”海马骄傲地说:“我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7座金山,只是……我游得太慢了。”“那你真是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恰好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鳗鱼说,“只要你给我4个金币,我就给你一个鳍,有了这个鳍,你游起来就会快得多。”海马戴上了用4个金币换来的鳍,发现自己游动的速度果然提高了一倍,海马欢快地游着,心里想,也许金山马上就出现在眼前了。

然而金山并没有出现,出现在海马眼前的,是一个水母。水母问:“小海马,看你急匆匆的样子,你想要到哪里去?”海马骄傲地说:“我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7座金山,只是……我游得太慢了?”“那你真是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水母说,“你看,这是一个喷汽式快速滑行艇,你只要给我3个金币,我就把它给你,它可以在大海上飞快地行驶,你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海马用剩下的3个金币买下这个小艇,它发现,这个神奇的小艇使它的速度一下子提高了5倍,它想,用不了多久,金山就会马上出现在眼前了。

然而金山还是没有出现,出现在海马眼前的,是一条大鲨鱼,大鲨鱼对它说:“你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恰好有一套彻底的解决方案。我本身就是一条在大海里飞快行驶的大船,你要搭乘我这艘大船,你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大鲨鱼说完,就张开了大嘴。

那太好了,谢谢你,鲨鱼。

拓展视角3:

无论是《非攻》、《秋水》还是《烛之武退秦师》,乃至《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在写法上有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运用了比较(或者对比)的写法。写人叙事类文章运用比较或者对比手法,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你看,《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处事方式的比较,项羽自己对刘邦的前后态度的比较,都鲜明地写出了项羽的骄横、简单粗暴、刚愎自用的性格,相比之下,刘邦则充分显示出了机敏精细、能谋有断的性格。比较手法用来说理则可以使文章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说服力,笔墨也最经济。在比较说理时,运用得最多的往往又是对比手法和类比手法。你看,《秋水》既有黄河与北海同为壮阔的对比,又有河伯自身前后认识变化的对比,先前的“欣然自喜”与后来的“望洋向若而叹”,形象地告诉人们:如果没有比较,怎么能认识自己的不足呢?令人心悦诚服。而《非攻》中列举的种种不义的事例,诸如“攘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杀无罪人、抢夺衣裘戈剑”等,一件更比一件不义,然而,如果用它们来与“不义的战争”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这就让那些喜欢发动兼并战争的人自然感到了理屈词穷。我们学习“比较”,就要学会“比较”,我们必须弄清“要不要比”“和谁比”“比什么”“怎么比”等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比较,才能更好地说明事理。阅读下面的文章,你是否会有一点新的体会?

发表在中华活页文选2008第2期总第243期

作者邮箱: hmzxyangmx543@sina.com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