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赤壁赋

高一语文备课组导学稿

编制:王冬梅  审核:全体成员

目标要求: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熟读并背诵课文。 

自主预习:

1重新认识作者:

苏轼:

“三苏 ” 苏询 苏轼  苏辙 

“苏黄” 苏轼  黄庭坚 

“苏辛” 苏轼  辛弃疾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欧阳修 曾巩

“苏黄米蔡”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2关于赋 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3解读文本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4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黄州。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合作探究:

1画线的字词我能读对几个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2品读课文1、2节回答问题

(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明确: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第1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2)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明确:第2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萧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课外拓展: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赤壁赋(2)

高一语文备课组导学稿

编制:王冬梅  审核:全体成员

教师寄语: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目标要求:

⒈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背诵课文

 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自主学习: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2山川相繆

3冯虚御风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下江陵

②、歌窈窕之章:

③、顺流而东也: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形容词作名词

击空明兮溯流光

3、名词作状语

东望武昌

4、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5、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

6、渺沧海之一粟

三、文言句式(从文中找出并翻译)

1判断句

故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寄蜉蝣于天地, 

相与枕藉乎舟中 

托遗响于悲风。 

(4)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 

(5)主谓倒装句:渺渺兮予怀

(6)省略句:举酒属客 (省略主语)

(7)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四、虚词“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根据所在句子的语气可分为:表疑问语气、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乎:吗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根据句意可翻译为“在、对、比、对于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于) 

(三)用在句中的表停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合作探究:品读3-5节,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三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落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2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3结尾段感情如何?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