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科学化的深层次建设思考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德育论文 手机版 | ||||
王化麟 德育首位是指学校教育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上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品德素质的培养放在学校工作首位。 德育科学化建设,是要把整个德育(德育过程与德育各个方面)建立在德育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德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科学化进程中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特点错位。有一项调查2339人,小学生895个,中学生1444人,选“大公无私”这一项小学生62%,初中生30%,高中生17%。这种理想教育的起点要求太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在说教,大部分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如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实现共产主义等等理想目标)失误原因,习惯于按划一的目标要求为“塑造”“转变”青少年品德思维定势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新形势下学生品德形成有什么新变化、新表现,哪些是积极因素、中性因素、消极因素,如何引导、流导缺少深层的分析研究。目前有人主张对不同思想觉悟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这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但是,也有人提出降低德育目标的想法和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忽视了德育目标的超前性、引导性。 误区二,把德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炼过程,把德育过程与品德内化过程相分离。失误原因,我们未能清楚地认识品德内化过程的各种机制、各个环节,从而导致分离。因此,德育过程的科学化建设应把品德内化规律的探索、内化机制的建立作为突破口。 误区三,把整体化、序列化等同于科学化,使德育科学化外部建设与内部建设,理论体系的建立与操作体系的建立脱节。 但,实践中存在把整体化,序列化建设等同于德育科学化的认识和做法。具体表现为,把大量时间、主要精力投放到如何使德育外部规范形成体系、形成序列上,显然对构成体系、序列要素的合理组合、整体优化以及如何建立与之相应的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相应的可操作系统等深层建设问题缺乏深入的探讨。系统建设的目的不是整体化,而是整体优化,不只是有序,还要合理。 二、德育科学化深层次建设的二点思考。 1、探索当代青少年品德发展规律,完善德内化机制。 (1)研究当代青少年思想、心理发展特点,寻找德育要求与思想取向之间的交汇点。 常用“时空坐标纵横向调查比较法”。以时间为坐标进行纵向调查,了解不同时期青少年思想,心理变化轨迹;以空间为坐标横向进行比较。如广州执信中学的引导学生个人理想发展向社会理想发展的试验,24中等从交往指导入手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性意识教育试验,62中的学生自我管理教育试验,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2)探素品德内化过程、完善品德内化机制。 品德内化机制中,核心部分是心理认同机制,它担负社会道德向个体品德转化的任务。 品德形成的心理认同机制,由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态度认同、行为认同四个部分组成。 价值认同,把思想道德知识转变为观念、信念。 情感认同,把道德升华为道德情操。 态度认同,把德育要求转化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格素质。 行为认同,把日常行为规范迁移为道德行为方式,习题。 品德认同机制的动力来源于主体的道德心理需要。 例如当前中学生心理、行为上表现“跟着感觉走”,强调自我体验等,说明了当代青少年品德认同机制形成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不完善性。 2、实现德育的整体优化,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第一,树立德育时效观念。不能理解为增加德育时间才是德育首位,应当想办法提高德育效果来解决。 其次,德育各种因素,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如解决“两张皮”现象,极需整体优化组合。 第三,增加德育有效投入,减少无效投入或负效投入。 应当尽可能采取潜在深程方式,如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教师风范的影响变成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控制的教育影响,对学生的思想、品格、文化、心理、行为施加积极的影响。 胜利油田第四十四中学,校园有两条标语“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学校是应用心理学的实验室”。我们知道,一本好书,能扬起学生理想的风帆,为学生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一本坏书,则让多少学生陷入犯罪的深渊。我们知道,不懂得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得学生心理活动特点与规律,教育教学活动只是一种呆板、机械、低效的劳动。 相关链接:德育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