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头顶“悬剑” 扭正考试“指挥棒”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 手机版




 

中国教育报     2001-03-19     鲍东明 

 

    中小学校的期中、期末等这种平常性考试,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检测学生阶段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不具有选拔功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些本没有“选拔”功能的考试也被染上了强烈的“选拔”色彩。用一张试卷的分数衡量学生在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年级中的位置,人为地把学生分出三六九等,造成了学生为“分数”所累、所苦。同时,这“分数”也揪着教师、家长的心。 

    由于“选拔”总是与“淘汰”联系在一起,所以在这种“选拔——淘汰”的模式下,考试由促进学生发展的“帮手”变为悬在学生头上的“利剑”。每一次考试按分数高低的排序,都犹如一次筛选,若数次达不到某一期望的目标,便意味着被这个目标高度所淘汰。再加上教师“攀分”、家长“比分”氛围的影响,学生对“分数”丝毫不敢怠慢。分数由形式变成内容,由手段变成目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制性力量,使学生违背自己的学习愿望,强迫自己投身“题海”,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用“分数”这把统一的尺子衡量正处于发展中的学生,就造成了严重的好、中、差学生分化现象,给学生心理的发展蒙上一层沉重的阴影。低分数,所反映的直接后果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的失败,而是学习自信心的丧失,学习热情与内驱力的失却,以及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遭到扼杀。近些年来,学生由于“分数”问题产生厌学甚至轻生的现象已经不少见。 

    把平常性的考试人为地从题型、内容直至导向与升学选拔考试挂在一起,使考试成为凌驾于学校教育系统之上的“指挥”系统,形成“考试领导教育”的怪现象。一些教育工作者的管理手段趋向简单化,以“平均分”而不是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学校和教师的办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教师在这种压力下,疲于奔命,把精力全部放在提高学生分数上,用分数和学习成绩的高低管理学生。当然,有些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认为,学生将来升学、社会招工都要考试,都要看分数。但是,绝不能成为现在有些学校实施“选拔——淘汰”模式的理由。领导教育或管理教育,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性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性质是“发展人”而非“选拔人”,因而这一阶段教育的“考试”性质同样不能脱离这一点。 

    有识的教育工作者越来越看到学校中盛行的“选拔——淘汰”模式的严重弊端,认识到这样的考试必须改革。今年年初,一些新闻媒体纷纷报道的北京、上海一些学校的期末考试改革,就是在改革“选拔——淘汰”模式方面的成功探索。虽然各地采取的考试形式有异,但都很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人”的基本性质。这种改革不但注重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但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充分反映了考试的导向、反馈、激励的功能。 

    其实,考试的分数与学生们将来的发展优劣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如果通过考试这种方式激励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那么,这种方式对他们一生产生的影响,可能比考出什么分数都要有意义。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