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诵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把对诗歌的理解通过诵读表现、传递出来。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人背诵《论语》片断,并作翻译及讲析。

二、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背诵《石壕吏》。

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诗歌表现了诗人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和对人民深深的同情。这些诗句至今还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耳边。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这就是诗人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的凄惨景象时而写的《兵车行》。

三、初步感知,把握基调

1、根据课文注解,疏通诗意。

2、朗读全诗

提示: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士,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无,叹息肠内热”的感情,声音应沉重一些。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当用较柔和的调子读,而后半段则应低回,声调凄楚。

四、诵读指导

(一)指导第一段

1、假想你就是阅尽人间沧桑的诗人杜甫,这一段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哪些镜头在你头脑中越发清晰?

(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2、你觉得整个画面基调应该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结合写作背景,共同讨论交流)

提示:第一段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

远景:天空,满天阴霾。一队队人马全副戎装,从天际处行来,又消失于天际处。路旁是无以计数的百姓。……

中景:马路黄土,黄土扬天,昔日的咸阳桥也遮蔽不见,士卒疲惫,一言不发,扛抢插箭走来。人头攒动,张日远望……

近景(特写):军官扬鞭唱斥催促,老父流泪,老妪呼天抱地,跺脚长嚎。妇女拦道,儿子征衣……这一别乃是诀别。

3、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最清晰的是什么声音?

提示:轰隆隆驶过的战车声、号哭声、队伍行军的脚步声、战马嘶叫声、马蹄声、风吹旌旗声、喧闹的混杂不清的人声。

最清晰的是交织成一片的哭声、呼叫声、压过车声马声。

4、这些所见所闻,使你有何感受?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提示,为此震撼:有吭惊、紧张,又有沉痛。

语速稍快,基调是无限凄凉的。这种情感要通过重音、强调、停顿、语速的变化来强调。

(二)指导第二段

1、“行人”向“道旁过者”讲了他们怎样的凄惨经历?朗读时应是什么口吻?

提示:统治者连年征夫作战,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点行频”应重读。“十五”“四十”“头白”“北”“西”等字应重读。它们主要强调时间久、地域广。

2、你认为诗中哪句话反映了人民痛苦的根源?如何读?

提示:“武皇开边意未已”。

读时既要强调武皇穷兵黩武地开边的“气势”,“武皇开边”重读。又应读出愤怒的指责和讽刺意识,“武皇开边——意未已”,后面停顿可稍长,“意未已”真是苦不堪言,要表现出叹婉无奈。人民对统治者敢怨而不敢言,只有无奈地叹息,低声责怨。

(三)指导第三段

1、教师范读,串讲此段大意。

2、注意把握以下诗句:

⑴长者虽有词,役夫敢申恨?

⑵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⑶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⑷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朗读中品味了诗歌语言,通过想象补充了诗中的空白、细节,再现了《兵车行》中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体会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我们通过读又把这种情感准确地传递了出来。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通过《兵车行》的学习,希望大家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能有一些感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兵车行》;

2、完成《优化设计》中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兵 车 行

杜甫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     天怒人怨

3、悲惨生活

“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已”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