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种种疑问之探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鸿门宴历代都有学者质疑其不可解者,而怀疑其真实性,甚至有学者从根本否认有这个历史事件。(17)下面让我们就具体情况来分析鸿门宴诸事。

   经过项伯的叮嘱,刘邦第二天来项羽军营谢罪,项羽留其饮酒而成千古一宴的鸿门宴,这并不是项羽早就准备好的,也不是范增早有准备的宴席,可以说突然的一场宴席,使得范增甚至没有提前准备才导致半途找人杀刘邦。所以偶然突发事件以致宴会有不少意外之举,而项羽之前并没有准备宴会杀刘邦,也无此时杀刘邦之念,就不存在某些人认为项羽是优柔寡断,导致失去良机。

   史记记载“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18)从刘邦来谢罪与项羽的对话就可知项羽无杀刘邦之意,并非形式使然而不能杀,项羽如果早存对付刘邦之心,岂会说出内奸之名乎?后人研究此段都认为项羽轻易地说出内线曹无伤,是项羽最大的失败,是他性格中轻率大意的典型体现。实情却非如此“据《高祖本纪》载,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到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于项羽曰……’这段记述充分说明曹无伤并非项羽内线,曹的告密是在项羽准备发兵攻打刘邦以后,因此,他的告密不过是一种邀宠为自己留一条后路的卑劣行径,客观上只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在项羽眼里,他不过是一个不忠不义的小人,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就根本没有保护的必要。”(19)。

   项羽既然无杀刘邦之意,当日就留下刘邦饮酒,“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20),这段位次也是被历代说成项羽骄傲自大,坐到首席,不尊敬客人,但却忽略这并非宴请客人,位次是由本身地位决定的,难道刘邦当皇帝后宴请大臣坐到首席也是骄傲自大,不尊敬客人?此时范增眼见项羽无杀刘邦之意,急得火冒三仗,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要求项羽立下决心杀掉刘邦,但是项羽对此默然不应。对此要说明,项羽并没有宴会杀刘邦的计划,所以不存在优柔寡断。

   范增见其项羽无动于衷,出门招来项羽堂弟,吩咐:“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1)。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分析出,范增一派支持杀刘邦,早有默锲,同时可以看出杀不杀刘邦之争楚军分为两大阵营,项羽不肯杀刘邦,只好自己动手了。就下来就是人人皆知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毫不示弱,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伯的行为没有人怀疑其为内奸,也丝毫不顾及项羽就在座前。只能说明是派系之争,而项伯翼蔽沛公也是项羽默许下的行为。

   这个紧急的时候樊哙冲了进来护主,怒斥项羽。一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阴谋就这样流产了。刘邦却再也坐不住了,借着入厕的机会招樊哙逃出了宴席。随后刘邦不顾项羽的召唤,把局面交给了张良,自己骑马带着樊哙等四人逃跑回营。这里很多人都有疑问,《史记会注考证》曾引董份之说:“矧范增欲击沛公,唯恐失之,岂容在外良久而不亟召之耶?此皆可疑,史固难尽信哉。”(22),其实范增对鸿门宴之事并无准备,何能不容刘邦乎?再说楚营也非范增当家,项羽不愿意杀刘邦,他又能怎么样?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23)史记这段向来疑问颇多,主要是究竟是骑马还是步走,还是先骑马而后步走?叙述得不清楚。如果深入理解刘邦的想法就知道并不矛盾,刘邦本来为快点脱离危险,脱身独骑,把手下丢在身后,但是因为怕一个人路上不安全,才命樊哙四人持剑盾步行保护自己,从小路逃跑。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24)史记这段也向来疑问颇多,则是项羽在大营等这么长时间不合情理,刘邦半途逃跑项羽也没有任何表示。其实只要明白项羽无杀刘邦之意,明白楚军阵营两大派系之争就可以理解,项羽对一切发生之事心知肚明,只是不想把事情挑明,故意放刘邦一马,而维持双方的面子。从项羽,范增受璧后的不同反应就可以知道。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若论禁卫诃讯,则彼尚不能御樊哙之人,乌能止沛公之出乎?”也是没有明白其实是项羽故意放刘邦回去。

   总而言之,史记描写鸿门宴颇多疑点,主要是不清楚此背景,以及不清楚项羽在其中的态度所至。明于慎行云:“鸿门事,以为‘是日微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几殆。’此耳食也。总之,项王本无杀沛公之心,直为范增纵臾,及沛公一见,固已冰释。使羽真有杀沛公之心,虽百樊哙,徒膏斧钺,何益于汉?太史公好奇,大都抑扬太过,如四皓羽翼太子,正与此类。”(25)如于慎行所说,司马迁文笔抑扬太过也造就有时候颇多不可解之处。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