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白鹿原》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手机版


伤心红叶

曾几次三番的拿起《白鹿原》,却又几次三番的放下。因为曾经年少,喜欢看些雅淡、闲适、唯美的又不需要太多思考的文章。这次终于静心一气呵成看完《白鹿原》,看完后,心里仿佛大大地被堵塞了一块什么,有一种将楔而未泄的灼痛。我一直思索着,在我和周遭的人身上寻找着,它要告诉我的是什么……

《白鹿原》有恢弘的气势,起伏跌宕的情节,质朴洗练的语言,完整同意的结构,这些无意是使《白鹿原》成为一部优秀长篇小说的不可缺的因素,而《白鹿原》真正引起我心灵震撼的,却是它的思想蕴涵。看了许多关于这部小说的评论,或褒或贬或中肯的都有,我却只想知道陈忠实本人的意图或者说他本人不自觉的文化意识。看过了他与记者的直接谈话记录,也亲耳听过他讲的报告,我还是不能正确把握,亦或我不愿去把握,因为它留给我们的就是一个难解的困惑。

以儒家为主,融汇道、法、禅等思想的伦理精神已内化为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和集体无意识,这种文化意识经沉淀成熟固定后,是不同意改变的。而《白鹿原》则更进一步西靠了这个问题:是回归,抑或抛弃?是可改变,抑或用不消失?是挽歌,还是赞歌?它承载着生命的沉重感,历史的沉重感,文化的沉重感,从历史上囊括了新旧民*主革*命时期的沧桑变化和两代人的民运史。“风卷雪”的农民运动,白鹿原的人心热一时;国*民*党反攻倒算,国*共同根相煎,又给白鹿原弥漫恐怖。可是到底真正触动了多少人们习惯了的生存方式呢?我们揭去阶*级的面纱,可以看到仁的还是仁的,义的还是义的,善的还是善的,恶的还是恶的,我们俗世中的衡量标准并没有改变。

可以看出《白鹿原》中并不把正统的儒家思想作为国人乃至民族的生命委顿的原由所长,可是这种文化在当今流失面前却又显出无能为力。陈忠实内心显然隐藏着一种对我们民族血缘文化的沉重的忧虑:回归不是办法,抛弃是一种痛苦,重建更是惘然。这是一种孔子对周礼的执着的痛苦,是一种王国维对国学文化死祭的无奈,种种挣扎、撕裂的苦痛聚集于心,陈忠实便用《白鹿原》凝固了他的西靠和感受。

《白鹿原》以政*治*斗*争作为故事背景,让叙事的焦点始终对准黄土坡上一块聚族而居的波源,通过白鹿两姓合二为一的一个家族的恒常和震荡来探究民族的生存和精神历程。背离是悲剧,回归也还是悲剧,作者抛给我们的是一个时代与文化的困惑。

在自然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条件下,这个社会群体就呈现出一方面旧的解体分化,一方面新的因素在旧体的引力下保持原有的内化思想。清末,整个白鹿原的人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岁穷困却友好和谐;清亡,皇*帝退位,“没有皇*帝了,往后的日子咋过呢?”朱先生便为这个群体拟定一份乡约,以保持稳定。

而此后,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的力量,有以黑娃、大拇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却都以悲剧告终。白灵的屈死,兆鹏的失踪,黑娃的回归等,都无不揭示人物、事件本原——原有文化的牵引。作者在写这些历史事件时,并没有用阶*级观点写,而是无一例外的归结到文化的纽带上来。不仅国*民*党与“乡约”发生冲突,共*产*党也同样与其发生抵触,愤怒的乡民砸碎刻有“乡约”的石碑,以及由来的红卫兵掘墓,形式上似乎胜利,但事实上读者的感情天平早已倾向了传统伦理文化思想,而陈忠实也似乎有意推崇这种思想意识,所以不管历史怎么折腾,华夏民族在这个强大的文化思想的涵盖下,每个个体的灵魂深处都已被烙下烙印,成了集体无意识的巨大牵引力。

朱先生是作者笔下最完美的人物,是最高文化圣哲和理想人格的代表。陈忠实是带着敬仰与钦佩的感情来塑造朱先生的形象的。在小说中,朱先生是白鹿精神的化身,关中文化理想的结晶。他是一个关中大儒,却以布衣身份出现,有一缕道者的飘逸,可以说是作者理想的寄托,也是整个华夏民族的神品人物。他一生处世的标准是仁义——儒学的核心。在清末直至全国解放的历史风云和政治纷争中,他始终以超然的态度从不介入,但一旦事关平民百姓与民族存亡,他便挺身而出,义无返顾。如劝张都督退兵,是白鹿原免遭生灵涂炭,在书院大门拴狗退乌鸦兵司令,赈济灾民,发动七老联名抗日请缨,共赴国难,一身浩然之气。他是道德完人,从来与人为善,为人排忧解难他有窥透人性和阶级本相,预见“朱毛的天下”,墓中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折腾到何日为止”等语,更为他添了一份神秘和圣哲的色彩,宛如原上那只似有似无的白鹿,一种精灵的韵味因运而生。他跳闪腾挪,跃过从峦叠嶂,重云浓雾,俯视红尘,眈睽后世,毫发不爽,把朱先生立于一个不败的地位。主人公白嘉轩说:“白鹿原上最好的一个先生谢世了,再也出不了这样的先生了。”着不仅仅是白嘉轩的哀悼,也是作者对这种理想、完美的文化组合沦失的忧伤。赞誉与惋惜交杂,这是米组精神的惨败,是没的毁灭,让读者在美的破坏中去冷静的思索自己思维的天平,更显陈忠实内心的复杂。

作品主人公白嘉轩是朱先生的忠实的实践者,推行者,维护者。对于他,陈忠实同样是用赞誉的笔调去写这个人物的。如果说朱先生是闪烁着似的圣哲,那么,白嘉轩就是中国农民中的精英形象。传统的伦理、文化、思想,在他身上体现的非常充分。这种本能的承传使他具有了强大的人格力量。因此,白嘉轩不仅仅是以一个地道的关中血性男儿出现的,他又是一个具有相当浓厚的儒学风范的族长、家长。正是由于对窗台伦理思想的耳濡目染与本能的继承和那片黄土地的孕育,他拥有关中汉字惯有的坚毅、朴实、执拗,他认准的事便要坚定不移的完成。两次救黑娃中可见他并不怕世人的说三道四。他的自信、自强、自尊和他信奉的精神文化,支撑着他比值的腰板。白嘉轩同时是一个被传统文化浸润的农民,他恪守着儒家传统的人伦标准,他娶过七房夫人,目的是不断白氏香火;他与鹿家换地种罂粟、迁祖坟,是为了中兴家业;他也办学堂,广施教化,以身作则。在白嘉轩的整饬下,偷鸡摸狗、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时间在白鹿原上顿然绝迹,整个坡原变得文质彬彬,多了几分雅儒。在这份处世原则下,他既能与火工鹿三情同手足,真诚相待,也同样的对田小娥冷酷无比,坚信她“活着不是个好人,死了也不是个好鬼”,对儿子白孝文即将饿死而不顾地进行惩罚。白嘉轩在这种传统文化思想的涵盖下所形成的精神世界、道德观念、人格与性格,对他着个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得丰富圆润。尽管他被人殴打致残,那挺直的腰板在也挺不直了,可是他的头依然高抬着,着是作者的一个无意识的心愿,跟朱先生的死一样,这是美的毁灭,并通过美的毁灭来引起读者的冷静的思考。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