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2(人教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必修3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登高 年级 高一 学期 下期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语言。

2.感受诗人忧国伤时的复杂人生情感。

3.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杜甫诗歌的意境美、情蕴美、语言美。







路 明确目标——整体把握——赏析美点——比较阅读

主要

教学

方法 1、媒体设计法

2、读赏结合法

3、思索探究法

4、比较阅读法

教 

学 

资 

 源

多媒体Powenpoint课件

“登高”视频朗读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时 一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同学们知道吗?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做些什么?或者说有些什么习俗?(学生回答:喝菊花酒、插茱萸、登高……),人们通过这些方式来祈求长寿,免灾避祸。在1200多年前的一天,也是重阳节,杜甫老人登临高处,他是否饮菊花酒,祈求长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歌《登高》,感受他此时的思想情怀。

【活动一】 

谈谈重阳节的习俗   

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









1. 你心目中的杜甫是一个什么人?

(学生自由谈论,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活动二】

    学生根据以前的积累谈谈对杜甫的了解。

1.登高是“杜甫”诗三首的最后一篇,学习前两首诗时介绍过杜甫的生平。因此,教师不必详讲。

2.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体会,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时 三









1.播放《登高》视频朗读

2.明确情感基调

明确:哀愁、苦痛、悲愤

3.请2~3名学生朗读品味,初步把握情感基调

4.请学生评点,教师补充

5.请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这首诗美吗?美在哪里?

教师点拔,学生回答:意境美、情蕴美、语言美(多媒体展示)

【活动三】

1.美美地听

2.美美地读

3.美美地说    

    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









点 1.赏析意境美

(1)诗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

学生回答,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作者登临高处,看到了哪些(意象)?

学生回答,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3)这些景物(意象)是如何渗透“悲”情的呢?请同志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意象来说说。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拔。

“风—急”:叫人感到寒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

“猿—哀”:使人感到凄凉

“渚—清”,“沙—白”:冷色调,烘托了凄凉的氛围

    学生分组探讨,然后推选代表发言。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教师适时点拔,只要言之成理就充分肯定。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想象的能力。

初步感受景与情的交融关系。









“鸟—回”:这种境遇中的鸟让人联想到岂不是诗人的化身。(赏析时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思考鸟的形象)

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孤岛、耳听哀猿的叫声,诗人感到悲哀、凄楚、忧伤、绝望。为何一生就如何艰辛呢?居无定所,一生如不系三舟,贫病交加,亲朋凋零,孤苦似天地—沙鸥。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诗人感到志不得伸,而生命已经走到晚秋,顿生生命短暂之感。同时“无边”“不尽”,也使诗的境界广阔深远,“滚滚”、“萧萧”,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诗人登高并非乞求长寿,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春夏秋冬、生老病人是自然规律,他知道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只是为年过半百,志不得伸而感到无可奈何,但其对生命的态度是豁达坦荡的。

   (4)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教师讨论:凄凉萧瑟,雄浑开阔

    (5)请几名学生诵读前两联。

    诵读指导:首联应读出凄清的味道,“猿啸哀”应读出欲哭状,“鸟飞回”应体现出诗人孤独无依之感。颔联应读出开阔、坦荡的气势,第四句要高昂些。

    2.赏析情蕴美

    (1)后两联主要抒发了诗人的“悲秋”愁绪,诗人有哪些“悲苦”?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拔。

 

学生诵读前两联

学生分组探讨,然后推选代表发言。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教师达时点拔,只要言之成理,就充分肯定。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理解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2)穿插时代背景的介绍

安史之乱之后,地方军阀们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能是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晚年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商适、严武的相继辞世,都使他郁闷不堪。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

(3)小结

羁旅异乡之苦

晚年多病之愁

困难家困之忧

护病断酒之痛

(4)这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点拨:忧国伤时的爱国诗人

(5)请学生诵读后两联

(6)诵读指导

读的时候,努力传达出深层次的复杂的情感。

“万”、“悲”、“常”、“百”、“多”、“独”重读,体现诗人愁苦无法排遣的苦痛。

3. 赏析语言美

请学生从诗文中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加以分析。

4.小结:

杜甫的《登高》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均可谓“登高”的绝唱。诗人通过写登高所见的萧瑟凄凉、广阔深远的秋江景色,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情景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了一个“沉郁悲凉、雄浑开阔”的意境。全诗语言精炼形象,格律精工,联联对仗。明代学者胡应麟盛赞其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5.学生再次朗读(先选几名学生读,然后再全班齐声朗读)

诵读指导:首联节奏感要强,颔联要读得气势开阔,颈联中“悲”、“常”、“病”、“独”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尾联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

学生诵读后两联

学生自由发言

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用字精炼的特点。









读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使学生体味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





















1.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自己领悟诗歌。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知人论世、赏析意象意境、把握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