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摘翠记黄山、综合学习与探究——吟哦讽诵而后得之、诵读欣赏——温泉、气象物候(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内容简析及教学提示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单元学习目标

1. 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 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 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 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课时安排    共18课时

单元导学                     4课时   《鼎湖山听泉》          2课时

《林中小溪》                 2课时   《飞红摘翠记黄山》      2课时

《画山绣水》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气象物候                     2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3课时

单元导学

第一课时

探讨学法•拟定计划

步 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总结回顾

1. 在初中两年的学习中,你有哪些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有选择的加以记录。)

2. 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哪些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总结)

1. 互相交流,有选择的加以记录。

2. 回忆、整理。

二 ↘共同走进九年级(上)语文

1. 指导学生浏览课文、目录。思考:本学期的语文课本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本学期我们的语文学习和过去会有什么不同?

2. 布置任务: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求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阅读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和文学名著。)

3. 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1. 浏览课文、目录,并注意与以往的书目相对比。

2. 动手制定学习计划。

3. 交流计划,并在同学和老师的指导下修改。

第二课时

明确文体•理清学法

步 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散文,关于散文,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说来大家听听。

教师归纳、补充。

1. 散文题材多样自由。

凡宇宙间一切事物,大至永恒的星球,小至花鸟鱼虫,皆可入文。而且,行文的方式也无拘无束,可漫谈、回忆、日记、对话……散文家秦牧以“海阔天空”形容之,一点也不为过。鲁迅的散文是这方面最好的典范。他的是散文,被人称为“喜笑怒骂皆成文章”。打开他那十几册散文(杂文)集,里面有的是“大题小做”,如《关于女人》、《拿来主义》;有的是“小题大做”,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从胡须说到牙齿》;有的是“借题发挥”,如《谈皇帝》、《论照相之类》;有的是“无题有感”,如《忽然想到》《无花的蔷薇》……看起来,他的散文随心所欲,运思落笔也似不经心,但每一篇的背后,都饱含作者的满腔激情和精深的思想内涵。

2. 散文结构“形散神不散”

散文反映生活,不像小说、戏剧,要刻画人物,构造情节。它不需以某个人物为中心,也不需有前后连贯的情节。散文作家总是在平素的生活和日常的见闻中有所触动,于是随手拈来,生发开去,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信笔所至的叙述上。他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激发,时而侃侃而谈。他依据的往往只是自己的思维轨迹,描述的只是自己的一些生活片段,看似有很强的随意性,这就是“形散”; 但实际上,这些描述的东西却有一条思想的红线把它们串成一体,这就是“神不散”。

散文的魅力就在这“散与不散”之间。由于有了“散”,作家可以放开思路,放开笔端,运笔如风,不拘成法;由于有了“不散”,散文能含蓄深邃,饱蘸感情,成为反映社会的有力武器。

3. 散文有浓厚的主观情感

散文往往是作者真实情感的直接流露,抒情散文自不待言,叙事散文也往往寓情于事。朱自清的《背影》,看似偏重写事,写父亲送他去车站,为他买橘子。但这一件件事的背后,都洋溢着一股对渐入老境的父亲的深沉的爱。

秦牧在《散文领域——海阔天空》一文中如此说:“文学是通过个性表现共性的。它时常要求作者不回避表现自己。诗和散文,对作者这种要求更加显著。在‘直诉胸臆’和倾泻感情的时候,如果一个作家回避表现自己,就不可能写出精彩动人的文字,也不可能给人任何亲切的感受。因为他只能讲一般的道理,用一般的语言,而不敢写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真正动人的散文,那个作者的音容笑貌,是总会浮现在读者面前的。”

可以这么说,在所有的文学样式里,散文作者是最直接向读者畅开自己心肺的。

4. 散文有美的意境

在这一点上,散文与诗歌非常接近。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散文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往往有深远的意境。所谓意境,简单的说,就是情景交融,把从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与外界事物结合起来,融成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杨朔的散文就是如此。在《香山红叶》里,他由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红叶,联想到它就象征着“老象导”的生活历程,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读者欣赏散文,就要主动随作者一起进入这个意境,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脉搏。

5. 散文语言优美

被称为“美文”。这“美”不仅美在它的意境,还美在它的语言。

散文篇幅不长,也不像小说那样以描写的栩栩如生见长;它以语言的凝炼取胜,它的诗意也有赖于语言的优美动人。当然,不同的散文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但优秀的散文语言,一定有个总的特点,即:精粹简洁,富有绘画美和音乐美。如果语言芜杂松散,繁冗乏味,缺乏生活的鲜明色彩和动人旋律,即使有深刻的思想和较好的生活内容,也难以感动读者。 1.  回忆,整理,记录。

二 对于散文,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大家讨论讨论。

教师评价、补充。

1. “情”“意” 结合法

感情是散文的精神,因而在阅读散文时,一定要注意体会散文的感情,以便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感情的共鸣。例如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文,就要注意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感情;阅读张洁的《挖荠菜》一文,就要体现出“我”与荠菜的特殊感情;阅读冰心的《小橘灯》一文,就要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小橘灯”的深切怀念之情。

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例如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就要充分发挥想像力,作柳宗元的同游者,和他一道欣赏竹树环抱、水清鱼游的自然美景,并且与作者一起来感受小石潭的清凉荒寂,“情怆幽邃”,从中体会出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2. “文眼”为纲法

诗歌的诗眼就如诗的“眼睛”。散文与诗歌最接近,散文的“文眼” 亦如其“眼睛”,抓住了“文眼”,等于扎住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找到了解开文章主旨的钥匙。

优秀的散文一般都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创造的一个优良传统。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散文的“文眼”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它或在文首,或在文中,或在文末,不管在何处,都应前后照应它,使之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看不见的红线。

3. 语言品味法

读小说要力求速读,读散文应放慢速度,有的地方甚至要咬文嚼字一番。散文讲究含蓄美,不少地方点到即止。如果一目十行,往往忽略过去了。

散文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炼、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可以从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热闹、杏花的如霞似锦、梨花的素淡皎洁,领略到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过程,并体会《春》一文在形式上的美。

4. 理清线索法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叙事时,它多为生活片段,且跳远较大,无明晰的情节;写人时,它也不求形象丰满,往往点到即止。杂文更以行文恣肆为特点,思之所至,文亦随之。因此,阅读散文时,理清散文的线索,对理解全文主旨至关重要。

散文的线索在某种意义上即作者的思路。抒情散文显然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线索,叙事散文多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为线索。但这种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与小说不尽相同,往往随作者的情感而跳跃。所以,要理解这类散文的线索,仍离不开作者的思路。还有一类散文的线索,只是某一句话、某一心态、某一行动、某一细节……作者以此串起一系列与之有关的材料,这其实也与作者的思路有关。  

5. 把握技巧 

散文的技巧即散文的写作特色,包括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的特色。善于把握散文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散文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写作散文的能力。例如阅读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注意把握此文的这样几个技巧:借物抒情,托物言表;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首尾照应,突出中心;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讨论、交流、理解、记录。

第三、四课时

整体把握•商榷内容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1. 初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结合书后“字词表”的要求识记字词。

2. 引导学生互相检查识记效果。 1. 阅读,查工具书,识记字词。

2. 同学间互相检查。

二 1. 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本单元课文,读后能简要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各自然风景的特点)。

2. 组织并指导学生交流浏览课文情况。 1. 阅读,勾画,记录。

2. 交流、订正阅读情况。

三 指导阅读《综合学习与探究》了解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并能提出新的问题。 阅读,标注。

一、鼎湖山听泉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关键是抓住一个“听”字。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听而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活动突破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的。

2.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作者去鼎湖山干什么?

听泉,可能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呢?

嗯,都有可能。现在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我提问,你们通过读课题来回答。

在哪儿听泉? 

在鼎湖山干什么? 

在鼎湖山听什么? 

(注:一定要引导学生在读地时候突出重点,加强语感训练。)听

看题目回答:听泉。

各抒己见。

看题目回答。

整体

感知



理清

行踪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朗读时要大声一点儿。碰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还可以问我。边读边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

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

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黄昏→晚饭后→入夜→深夜

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课文是写了作者的几次听泉?这三次听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听到了怎样的泉声?联想到了什么情景?心情怎样?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从书中找出。

[全班交流,集体补充修正。]

            未进山

            泉水泠泠淙淙

            如见姿影

             进山

            泉脉处处

                泉影隐闪

            泉声处处

            

            深夜

            泉之清吟

            音色多样

            节奏多变 思考,交流。

按教师要求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

交流,互相订正。

阅读,交流。

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学习。

交流,记录。

作业: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品读



欣赏 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教师适时点评。]

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示例:

⑴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⑵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的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读后组织学生交流。教师注意点评。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精读



领悟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教师小结:

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阅读,思考,交流。

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聆听,感悟。

小试

讽诵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

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深入的体会。]

小结: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自由朗读。

自由发言。

练习读。

拓展

探究 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思考,交流。

 

二、林中小溪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关键是理清小溪的流程。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小溪流程而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1. “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对无形的感受,需要通过有形的朗读或语言赏析表现出来。

2. 学生能够通过参考书或与其它同学的交流,获得本文作者人生信念的认识,但是作者是如何由景悟理的过程,得通过老师的引导进一步明确,否则就只是简单的背主题了。

3. 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来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借鉴他人的评论开始做起。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交通的发达已使我们失去了远方。车轮滚滚,机翼轰鸣,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要数个小时便能抵达。但人们依然习惯于到远方去寻找风景,去“回归自然”。只是在万水千山踏遍的豪情里,有谁想到过,就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与自然之间,还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事情,有那么多优美的风景;又有多少人愿意将匆匆太匆匆的脚步停下来,做一个大地的阅读者,去倾听风声、鸟鸣和虫唧,去辨识树木的年轮,去寻觅鸽群的踪迹?在大地这本翻开的书页上,前苏联作家米•普里什文作为一名大地阅读者的先行者,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一批珍贵的自然文本。 聆听。

资料

平台 大家对普里什文还是比较陌生,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篇关于普里什文的文章,请大家认真听,希望对给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普里什文——大地的眼睛

王伟瀛

能那么细致地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一双善于在静中见动,善于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情趣,捕捉到美妙的瞬间的眼睛,并在散文中充满着诗意与哲思,恐怕除普里什文之外,再找不出第二个人了。近些年来,很多人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亲近不到山和水,枝与叶,听不见蛙声与鸡鸣,看不到野兔与山鸡,重温一下普里什文,仿佛与他一道回归大自然。

普里什文,对于很多读者怕是陌生些。在中国,他是有些寂寞的。尽管他在1935年的作品《人参》中,描写了一个叫卢文的中国人,以及和这个中国人的友谊,表达了一个西方人与东方人之间的友爱,但中国读者直到他逝世后的第三年,即1957年,才知道了他的名字,那是读到潘安荣发表在《世界文学》上的译文《林中水滴》。在俄罗斯,描写大自然景物的圣手,我们可以举出普希金、屠格涅夫、高尔基、普宁、叶赛宁。大自然,在这些作家的笔下,似乎都不是独立的生命体,可到了普里什文的笔下,则一切都充满了生命。他笔下写的是大自然,心中想的是人,是那个与大自然贴得最近的人:他自己和无法亲近大自然的人。

普里什文的作品,称为散文、散文诗或小品、随笔,无论称之为什么文体,他的作品都是独特的。巴乌斯托夫斯基说:“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那里面有诗,还有诗之外的什么东西,让人们去体味。

在他的笔下,有开花的草,水滴和石头,水的歌声,白桦、秋叶、树根,有乌鸦、田鼠、啄木鸟,有幼芽发光的晚上,最高的一片树叶,感到冷的小白杨,有记性的松鼠,他不是用笔在作素描,而是用他那一双慧眼,看到诗和诗以外的东西。这位老人,他在81年的岁月中,几乎总是在俄罗斯大地上旅行,他献给世界的,自然是一串串珍珠。他告诉世人:“我的亲爱的人们,只要回想起自己的小径,真有说不完的话,我的脚踏遍了森林、草原、山丘,到处都有我的家……”从他作品的篇名中也可看出这一点:《大自然的日历》、《林中水滴》、《大地的眼睛》。他在1954年1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昨天和今天天气都很好,这样好的天,会使人醒悟,觉得自己健康。”他还渴望出去旅行,谁能想到,他当天夜里逝世,永远回归到他热爱的大自然中去。

说起旅行,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用旅游这个词更适合。我们中的很多人,不是游了不少名胜古迹吗,可是他们归来后,问他们看到了些什么?他们无言可答,只是抖出厚厚的一叠照片,原来是打来了很多张“到此一游”的证实材料。人们啊,能不能如普里什文一样,在大自然中仔细地看一看,看得细一些,更细一些呢?匆忙的世界呀! 聆听。

初读

感知 1. 教师配乐朗读。

要求:把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画出来。

2.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旁写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3.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悟与体会。

4. 组织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其他同学注意听、评。 边听边画。

阅读,写旁批。

自由发言。

诵读,评议。

梳理

归纳 1. 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障碍”一词?请同学们把文中含有“障碍”一词的句子找出来,反复阅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词语的。(分小组学习)

读后组织学生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

2. 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来概括一下小溪身上所蕴含的精神。

明确:顽强乐观,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积极向上。 阅读,勾画,讨论。

分组发言。

交流。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高山无语,显示的是自己的沉稳伟岸;碧海扬波,显示的是自己的磅礴浩大;流云变迁,显示的是自己的纷繁多样;涓涓细流,展示的是自己的执着与坚强。

上一节课,我们明白了普里什文的笔下的小溪具有的精神与品质;这一节课,我们来继续品味普里什文的语文特点与他的精神世界。 聆听。

领悟 1. 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没有相似之处?请哪一位同学来简要说说?

【点拨】溪流在前进中不断出现障碍,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我们对待困难也要坚持,要有毅力;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相信我们的人生,同样会如此美丽。

2. 作者从这一自然景观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自由发言。

自由发言。

品味

欣赏 下面请同学们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画出来,并说说你认为它优美的原因。

读后组织学生交流。

点拨:本文的语言活泼自然,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第一,带有浓重的口语色彩,就像和你对话似的。如文章的开头部分,就像是和一个相识已久的朋友谈话,没有一点做作。第二,直接现实。高尔基说过,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地妙笔,善于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感性”。比如,他写水急,并不满足于湍急、奔流等一类泛泛的字眼,而是把字活化,写它的情态变化,“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先写溪水的心态——毫不在乎,再写它的变化,最后再作比较。第三,睿智,深沉,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灵气。 独立思考。

集体交流。

小试

身手 自然界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预示着什么,你有过类似普里什文这样的感悟吗?说来大家听听。

组织学生发言。 思考,交流。

三、飞红滴翠记黄山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因为它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段,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

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

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活动突破 

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在长江之滨,耸立着一座堪称人间仙境的名山——黄山。它是一幅天然的画卷,一首无声的诗歌,一曲凝固的旋律。它是首批国家级十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199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目录,更成了全人类的瑰宝。

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哪位同学知道这里的“五岳”分别说是什么?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黄山的四绝。可是,仔细想想,奇松又怎么样呢?即便到一处无名的荒山野坡上,不是照样可以见到奇松的影子吗?怪石又如何呢?华夏神州,哪里见不到千岩万壑,层峦叠嶂呢?难道非得跑到黄山一睹尊容吗?至于云海与温泉,更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景致了。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许多到过黄山的人都会发出如此赞叹?想来,这黄山一定有其独特之处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蓝柯的《飞红滴翠记黄山》这篇解说词中去寻找答案吧。 聆听。

发言。

聆听

初读

课文



整体

感知 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在如果让你给没有到过黄山的人作讲解,你打算怎样去解说呢?

提示:可列一个提纲,也可以和同桌相互讨论后再来讲解。

读后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参考示例:

历来→景观(奇峰、怪石、古松、云海、日出、温泉)自由阅读,勾画,讨论。

自由发言。

一味

黄山 



 神游

仙境 1. 下面就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写奇峰、怪石、古松、云海、日出、温泉的段落,并完成以下任务:

⑴用()标示出课文中所写的景物及转换写景角度的词语,用“  ”圈画能表现这些景物特征的语句。

⑵在认真标画的基础上,归纳出黄山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 

⑶根据归纳出来的景物及特点,适当参考文中写景角度的变化,用连贯的语言有序地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黄山的美丽。

2.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展示、评价。

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的学习,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现在与同学们把你们阅读的收获交流一下。

教师边引导学生交流,边板书:

奇峰——高耸入云  险峻万分            

古松——苍翠奇特  万古常青

怪石——巧石林立  千姿百态            

云海——澜翻絮涌  皎洁柔美

日出——瑰丽辉煌  令人神往           

温泉——温度适宜  温馨解乏

老师是这样介绍黄山的:

从高空看黄山,可谓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沿着起伏曲折的山道,仰视俯瞰,远眺近观,处处可欣赏到黄山的美景。黄山之美,美在峰奇:“天都峰”刀辟斧削,险峻万分;“莲花峰”鹤立群峰,含苞跃放。黄山之美,美在古松:“迎客松”破石而出,展枝招客;无名松傲雪凌霜,昂首苍穹。黄山之美,美在石怪:“飞来峰”侧视成峰,正看似桃;“猴子观海”阴观云海,晴眺太平。黄山之美,美在云海:或千里烟海,澜翻絮涌;或皎洁柔美,静中有动。黄山之美,美在日出:瑰丽辉煌,令人神往。黄山之美,美在温泉:冷热适宜,温馨解乏。正是:今生不作黄山客,枉来世上走一遭。

同学们,沉浸在这美丽迷人的风光里,怎不让人遐思飞动、心旷神怡!老师真忍不住要大声地赞美这壮丽的河山,可又怕惊动了它那安恬的梦!那就让我轻轻地诵读起来吧。请大家捧起书来,听老师朗读课文的第4段到第6段。

同学们,听了老师刚才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两三段话,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美美地诵读一下吧。 阅读,勾画。

分小组学习。

交流。

诵读。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课文的阅读,神游了这座奇特的名山,充分领略了黄山“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的深刻含义。那么,黄山这种独特的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课文的有关章节中,作者作了专门的介绍,请同学们找出这些章节并认真阅读,从中归纳出形成黄山之美的独特的原因。 听。

二品

黄山



 仙境

探秘 1. 组织学生阅读、发言、评价。 

找出揭示黄山之美成因的有关章节,分析黄山之美的形成原因。

2. 刚才同学们对黄山之美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独立的探究,有心的同学不难发现,课本的“探究•练习一”实际上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概括。

板书:

自然的鬼斧神工:

日晒雨淋,水流侵蚀——“雕刻”“装饰”

气候变冷,冰川侵蚀——  造型奇特

人类智慧的点化

3. 小结: 老师之所以不作预先的提醒,是想让同学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依赖老师和资料,独立思考的习惯;改变一个观念——只重视结论而轻视过程的观念。

阅读、勾画、讨论。

交流。

听,理解。

领悟。

语段

赏析 1. 黛玉曾写这么一句诗,叫“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好的文章读着都会使人有“口齿噙香”的感觉,就像下面这段文字:

破石而出,寿逾千年,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

这段文字把黄山松描写得神形兼备,“殷勤”,“招手致意”拟人手法运用得很贴切。使人看后对千年老松顿生亲切之感。寥寥数语把黄山松的形态、气质全都展示了出来,令人顿生敬佩之情,好一个黄山松!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作批注;用圈点勾画加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2. 组织学生比较、交流、评价。 听老师讲说。

理解,感悟。

阅读,批注。

交流,评价。

体会

感情 1. 通过大家刚才的赏析点评,同学们对黄山之美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章题目是“飞红滴翠记黄山”,同学们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飞红”指什么,“滴翠”又是指什么吗?

板书:

飞红——黄山日出

滴翠——青山苍松

2. 黄山那么多美景,为什么作者特别青睐黄山的日出和苍松呢?我们还是有必要把课文描写日出和苍松的有关段落再来读一读。请同学们先把第16、17两个自然段再读一遍,边读边画出表示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从中归纳出作者为什么特别偏爱黄山日出的原因。这次老师和大家一起读。

点拨:刚才我们一起又把课文美美得读了一段,不知大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得怎么样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描写黄山日出时,除了进行正面描写外还与泰山日出做比较,文中这么写道:“如果说泰山的旭日东升是庄严神圣的话,那么黄山日出则是无比的瑰丽、壮观、辉煌!”这个句子实际上是把握作者感情的关键句。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老师给大家链接了这么一段材料:

泰山名气太大,还在于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这使得泰山成为国泰民安的象征。其实泰山“五岳之首”的荣耀并不仅仅在于泰山的“气通帝座”,而其尊贵之因也在于它雄踞于泱泱大国之东,迎喷薄朝阳、看沧桑巨变、拱护神州、不怒而威的非凡资质,更实实在在代表着炎黄儿女处惊不变、“泰然自若”的气度和彰显着华夏子孙捧日擎天、“稳如泰山”的风采。——选自《泰山秋思》

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特别青睐黄山的日出和苍松?

⑵从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组织学生交流。

明确: 相信大家都已经找到了答案,文中描写苍松道“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常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读了这段文字,深刻于我们脑海的相信一定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一份顽强的意志,一种倔强的生命力!

而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不难发现黄山的日出“瑰丽、壮观、辉煌”,它“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的生机和柔美的抚爱”“给那些勇于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也正因此,作者在黄山如许景色中也就对日出和苍松格外青睐了。

与之同时,作者热爱自然,歌颂生命,勇于创新,志在超越的感情也就溢于言表、跃然纸上了。 讨论,交流。

诵读,勾画。

听教师讲解。

思考。

交流发言。

听教师讲解.

总结

全文 黄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是毛主席给它的题词,“风景如画”是朱德元帅对它的赞誉。连我们的江泽民主席也曾为它题诗一首“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有一种美丽叫“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有一种豪情叫“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同学们,这堂课快要结束了,课后请大家继续带着你的豪情去追逐这份美丽,认真完成作业,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再见! 聆听。

 

四、画山绣水

↘设计意图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文章蕴含的情感学生并不难体会到,教师只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可自己理解文章内容及情感,无须过多的讲解。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品味文章诗意美。 

2. 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 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 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 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 品味文章诗意美。 

2.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 

1. 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活动突破 

1.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 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 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激趣

导入 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可有人却说,那些风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听,回答。

资料

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的简单了解。

老师可以做补充: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交流,理解。

揭示

文题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画山绣水》,说一说你对这一文题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

整体

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组织学生交流。

明确: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

交流评价。

研读

赏析 1. 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的山,画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

提示:找句——赏析——朗读

组织学生交流。

明确:

画水的绿: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运用叠词和比喻 )

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画水的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了。(动作细节)

绣山的奇: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绣山的巧: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2. 比比看谁读得好

指名朗读文中写水的句子和写山的句子。师生交流评价,然后全班朗读用心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妙神奇。 再次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

交流评价。

诵读,评价。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作者不仅引领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而且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故事。 听。

复述

故事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其中的某一个故事。 阅读,复述。

问题

探讨 1. 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2. 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明确: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思考,交流。

思考,交流。

拓展

思维 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呢? 思考,准备,交流。

《目标与测评》五、六及“课外拓展”

 

综合学习与探究

↘学习目标

1. 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掌握阅读这类散文的一般方法。

2. 加强诵读,在吟哦讽诵中深化对文章的体会和感悟。

3.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尝试写作。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1. 重点:加强诵读,在吟哦讽诵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并掌握阅读这类散文的一般方法。

2. 难点:学生的综合品悟能力是有限的,通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间的比较阅读,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课

激思 第一单元的学习就要结束了。我们总得在这临结束的时刻,对曾走过的学习之路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吧。那好,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次这样的思想之旅吧。 听讲。

整体

回顾 1. 请同学们闭目三分钟,让大脑做一次回顾。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文章?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回顾,思考。

2. 快速浏览文章,看看刚才的回顾中你是否遗漏了什么? 阅读。

第二课时

诵读

体会 1. 精读每一篇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文段,想一想该怎样读才能把你的理解和感情融入其中? 阅读,思考。

2. 指名诵读,说一说你这样读的原因是什么?

A.第一位同学诵读之后,启发思考总结阅读方法:

①刚才你是怎样处理这段文字的朗读的?

②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③(指导写诵读脚本)理解文段或文章的内涵与感情——准确定位语气、语速和语调——用符号或文字在文段上做标志。

B.运用刚才老师指导的方法,将你选择的文段读法用符号或文字标示下来。

C.再读其它文段并阐述诵读脚本。 诵读交流,评价。

综合

比较 1. 通过刚才的回顾,我们又一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学们,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感悟,说一说我们阅读的这四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可以从内容、写法等角度入手)交流,评价。

2. 四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文章?说一说你为什么对这一篇文章情有独钟呢? 交流。

思考

问题 结合书上问题,重点解析(三)(四)

鼓励个性的独特的理解,但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观点——理由——总结)思考,交流,评价。

 

诵 读 欣 赏

——《温泉》

↘设计意图

本文较为短小,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故应以训练学生读的技巧为主。通过本文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并掌握“吟哦讽诵而后得之”读书方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笔下的温泉的特点和作用。

2. 了解作者井井有条、如诗如画的写作特色。

3. 能流畅、节奏鲜明、急缓得当地诵读本文。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多读,掌握读的方法。

2. 通过读来体会文章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道德观

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1. 作者笔下的温泉的特点和作用。

2. 作者井井有条、如诗如画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新课 1. 背诵郦道元的《三峡》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2. 引导学生感悟这些短小精悍的写景之作的妙处。

3. 现在给你250字的限制,你能不能写出一处优美的景物来?

4.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碧野是如何用250字来写景的,请大家打开课本,找到第一单元的“诵读欣赏”部分,把今天要诵读欣赏的《温泉》读一遍。 背诵。

交流,归纳。

回答。

朗读。

精读

课文



思索

研究 刚才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了一遍了,下面我就请几位同学来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如果想说得好一点,我建议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这一次就只读你认为精彩的部分了,边读边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组织交流评价。 阅读,思考

交流评价。

品读

课文



有所

感悟 1. 章虽然短小,却把温泉写得晶莹剔透、活泼可爱,再把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读,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引导学生注意抓修辞、摹声词来谈。)

2. 些地方感受到了温泉的“暧”?

明确:的四个大字“山泉水暧”,“因为温泉水汽的滋润”而长了青苔,这让人觉得泉水的“暧”;“一串串像珍珠似的泉泡,不停歇地从池底鹅卵石层里骨突突地升起”,映着天光和山色,显得晶莹而温暖;“石室周围,水汽蒸腾,温暖湿润,花草繁茂”,给人温暖如春的感觉。

3. 文末说:“温泉从石室的一个暗渠里流出,形成一条溪涧,流向寺前的一片平滩,灌溉着几十亩稻田。”请你想像一下,最终这片稻田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阅读,勾画,批注。

交流评价。

交流.

自由发言。

诵读

全文



体会情感 1. 下面就请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想像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2.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诵读一遍课文,注意把自己刚才所领悟到的景象特点读出来。 聆听、想像。

诵读体验。

 

专         题  

——《气象物候》

↘设计意图

本专题中,《看云识天气》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建议略读课文,两篇文章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可以引导学生自读,对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及语言的准确性等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使相应的说明知识得到巩固。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是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打开一扇新窗。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启发学生从学习过的古诗文、成语俗语、美术作品中搜集并整合有关的知识,写出有关的笔记。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 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2. 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精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别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的内容。

2. 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1. 作者笔下的温泉的特点和作用。

2. 作者井井有条、如诗如画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听。

整体

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阅读课文,共同完成下列问题。

⑴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⑵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20分钟后,组织学生交流。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云简表

云 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 度 厚 度 天气征 兆

卷 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

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 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 云 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

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 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卷层云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越变越厚 将下雨雪

雨层云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变得更厚 雨雪

连绵

积雨云 乌云密布天空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更低 雷雨

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 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分小组学习。

交流。

品读

感悟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1. 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明确:

⑴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⑵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2.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阅读,勾画。

交流。

齐读,交流。

总结 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听教师讲解。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气象物候。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听讲。

通读

课文



整体

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认真读一遍,思考下列问题:

1. 大自然的语言五彩缤纷、赏心悦目!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它呢?下面就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认真读一遍,看看大自然的语言到底是什么?

2. 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 

3. 除了课文上讲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组织学生交流。 阅读、圈点勾画,思考。

交流。

精读

课文



探究

深思 1. 课文中讲道:“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请参阅后面的《参考资料》,给物候下个明确的定义。

组织学生交流。

2. 认真阅读课文,看看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组织学生交流。 阅读,思考。

交流评价。

阅读,勾画。

交流评价。

综合

运用 1.室阅读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回答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问题: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明确: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春花;高下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阅读,讨论,交流评价。

阅读,讨论,交流评价。

积累 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

明确: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交流,积累。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