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课文导读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文言知识储备

(一)掌握下列生字词

   míng       xīn  tái       rú  tiáo         dú    dūn  yí  fán   yú

陋室铭   惟吾德馨   苔痕   鸿儒   调素琴   案牍   周敦  颐   蕃    予

yū     zhuó lián   màn      xiè     yī  xiǎn

淤泥   濯清 涟   不蔓不枝   亵玩   噫    鲜有闻

(二)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作“出名,闻名”。)

2、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作“显灵,灵验”。)

3、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作“使……扰乱”。)

4、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作“使……劳累”。)

5、不蔓不枝      (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作“生(长)蔓”;“生(长)枝”。)

(三)特指名词

1、往来无白丁    (白丁:本指“平民”,文中特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2、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本指“琴瑟、箫管等乐器”,文中特指“奏乐的声音”。)

(四)“之”的不同用法及含义

1、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何陋之有(之: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3、渔人甚异之(之:代词,它,指桃林美景。)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5、无丝竹之乱耳(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陋室铭  刘禹锡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今属河南省)人,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他是唐朝著名的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家,写过三篇《天论》。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颇多,世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传世。

二、题解:本文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

三、铭:铭是古代刻在金属等器物上或碑石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四、课文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         ①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古代传

是陋室,惟吾德馨①。                                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远近闻名。水不一           ②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是简陋的屋子,只      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

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这是简陋的

①作者连用两个比喻起兴,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     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

吾德馨”。“陋室”扣题,“德馨”统领全篇。以上是第一层,开      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

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苔(tái)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②。  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与我)谈笑的都         ⑤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

是些渊博的学者,(与我)交往的没有浅薄无知的人。可以     读书人。

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          ⑥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⑦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

②写日常生活。这一层处处紧扣“惟吾德馨”。以上是      加装饰的琴。

第二层,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⑧金经:指佛经。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③。                          ⑨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这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⑩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③这一句运用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喻,表明“陋          ○11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

孔子云:何陋之有④?                             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南

④这样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       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

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以上是第三层,奇峰突起,       阳郡。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

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                                 ○13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

五、课文解析                                            于《论语•子罕》篇。

1、⑴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⑵与“陋室”主人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⑶表现与“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哪句?

(⑴“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⑵与“陋室”主人交往的都是“鸿儒”。⑶表现与“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作者用“仙”和“龙”来比喻什么?

(作者用“仙”和“龙”来比喻品德高尚、志趣高雅的人。)

3、⑴“何陋之有”一句引自何人?⑵把它用在文末有何作用?

(⑴“何陋之有?”一句引自孔子。⑵把它用在文末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表现作者惬意闲适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哪些?

(表现作者惬意闲适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偶修辞,你能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并翻译吗?(略)

6※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生动描绘和高度欣赏,表达了作者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爱莲说  周敦颐

一、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谥(shì)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二、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 ,或用来说明道理。

三、课文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①。                                       ①蕃(fán):多。

水中和陆地上的花草树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②晋陶渊明独爱菊:

①作者从泛论入手,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②。                                                     ③李唐:指唐朝。唐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

②由此进入具体叙说,显示陶渊明的性格特征,对他不随波逐流的品质进行赞       “李唐”。

颂。                                                                              ④淤(yū)泥:河沟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③。                                          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们(都)非常喜爱牡丹。                                       ⑤染:沾染(污秽

③用菊花从正面衬托,用牡丹从反面衬托,为了突出下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huì))。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⑥濯(zhuó)清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                           (lián)而不妖:在清水里

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洗涤(dí)过,而不显得

④这两句表现了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的性格。                          妖媚。濯:洗涤。清涟: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⑤,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

内心通达而外形笔直,(既)不生枝蔓,(也)不长枝节,                    丽而不端庄。

⑤这两句表现了君子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⑦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⑥,                                       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纯芳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里),                      ⑧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

⑥这两句表现了君子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⑦。                                           ⑨亵(xiè)玩:玩弄。亵:亲

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可随意玩弄啊。                                      近而不庄重。

⑦表现了君子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这几句写出了莲的种种可贵之处,         ⑩焉:助词。

在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                                     ○11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

第1段:描写莲的形象和品格,说明爱莲的缘由。                     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者也⑧。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        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

中的君子。                                                             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⑧作者用不同的花来比喻不同的人。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的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道德思想。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⑨。                                   代汉语的“唉”。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过了。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⑨一叹喜爱菊花的人少。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⑩?                                       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⑩二叹喜爱莲花的人少。用疑问句有发人深省的作用。                   宜:应当。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1。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11三叹喜爱牡丹的人多,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显得意味深长。

第2段:点明莲的比喻义,感叹真正的隐逸之士、志洁行廉之士实在太少,并嘲讽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

四、课文解析

1、⑴像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⑵像征君子的庄重,不哗众取宠、不炫耀的句子是:“濯清涟而不妖”。

⑶像征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⑷像征君子的高尚品德并远扬四方的句子是:“香远益清”。

2、文中的“莲”有什么像征意义?(略)

3、⑴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来看,作者意在感叹什么?⑵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来看,作者意在讽刺什么?

(⑴作者意在感叹无人仰慕君子的德行。⑵作者意在讽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4、文章以“莲”为歌颂对象,为什么多次写到牡丹和菊花?

(这里使用了衬托手法,目的是用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的种种美德。)

5、本文除了使用衬托手法以外,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略)

6、文中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君子”应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品行端正,廉洁正直,通达事理的品德高尚的人。)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荣华富贵、争名夺利的世风。)

8、作者在写“莲”时,有对莲外形的描写,也有对莲精神的赞颂。请引用原文,说说哪些是写莲的外形美,哪些是赞美莲的精神美?试作简要分析。

(⑴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亭亭净植”是写莲的外形美。

⑵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是写它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志向。“濯清涟而不妖”是写它在美丽的环境中不炫耀、不妖艳、不哗众取宠。“香远益清”是写它香气四溢,美名远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写它虽然美丽,却非常端庄、洁身自好。)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略)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所谓“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达到整体感知;此外,也包括对文中某些重要语句的理解。)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陋室铭》的全篇主旨是从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的,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因此,在讨论前应当指出,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要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搞机械的“对号入座”。本题切忌统一答案,重在培养同学们的联想能力。

如: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他要像“莲”那样身处污浊的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也不炫耀自己;而是洁身自好、质朴、庄重、清逸、卓然挺立、纯正无邪、端庄严肃、品格高尚,因而声名远扬,为人敬重。)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先回答:作者是否不喜欢音乐?(从“调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答案。)“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何区别?由此逐步引导到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

⑵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此外别无贬词,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为了引起讨论的兴趣,不妨先读读白居易的《买花》诗,此诗浅显易懂,费时不多。)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之:代词,它,指桃林美景。)

2007-12-3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