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课文导读: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朗读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析。

二、题解

1、古体诗:也叫古风、古诗。每篇句数不限,以五言、七言较多,不像格律诗那样讲究平仄、对仗,用韵也较自由。

2、词:词又称长短句,但全篇字数固定,每句的平仄也是固定的。每首词都有词牌,如“西江月”“沁园春”。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之外还有词题,词题一般用较小的字写在词牌下面。如果没有词题,通常把词的第一句作为词题。

三、掌握下列生字词

    jié        dàn        sǒng zhì   mò           dī  jià xuān

东临碣石   水何澹澹   山岛竦   峙   没马蹄   白沙堤    稼  轩

观沧海  曹操

一、作者简介:选自《乐府诗集》。这是《步出厦门行》中的第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郡(jùn)(现在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背景资料: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jù)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huán)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①。

从东面登上碣石山,来观赏一望无际的大海。

①碣(jié)石:山名,在现在河北昌黎。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huán)时经过此地。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                      ①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和目的,“观”字统领全篇,

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高的挺立着。              以下写“观”的景物。

②澹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③竦峙            ②这两句写大海全景。着力渲梁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

(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气势,赋予山岛巍然挺立、坚定倔强的形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③。                       ③这两句接着写岛上的草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岛上树木丛生,花草丰美茂盛。                  把大海点梁得生机勃勃。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④。                       ④这两句从山岛回到海面,写海上的景象变化万千,

耳畔秋风瑟瑟作响,大海中翻腾着滔天巨浪。      秋风呼啸,惊涛拍岸,令人惊心动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⑤这几句是作者的虚写,即作者的想像,描绘大海吞

日月的升起降落,好像出自海中;                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阔博大的胸襟。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⑤。    ④星汉:银河。

银河里群星璀灿,好像是从波涛中涌现出来。           ⑥末尾两句直抒胸怀。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⑥。

真是庆幸得很呀,(就让我)用诗歌来歌咏我的抱负吧。

⑤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三、主题思想:《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作者简介:选自《全唐诗》。五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进士,字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与綦(qí)毋(wú)潜友善。其诗流传不多。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二、背景资料: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临长江。诗人何时因何事游吴中,现已不可考,只知他这次出游,正值“江春入旧年”——快要除夕的时节。江南虽山水如画,但临近年关,远离乡亲,旅次山下,江水东逝,南雁北归,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①。                              ①客路:旅途。

旅途要到达的地方还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一路向前。       ②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

①首联:以叙事的方式交待诗的背景:人在旅途,长路漫漫。           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②。                              ③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春潮涨得与江岸齐平,江面显得格外宽阔;风平浪静,船帆高悬。           ④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

②颔联:写诗人在舟上所见:海面开阔,船帆高悬。给人以清新之感。   未过新春已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③。

残夜尚未消退,一轮红日已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出淡淡的春意。

③颈联:继续写江上之景:海日升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昂扬奋进的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④。                   ⑤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写给家人的书信如何才能送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替我)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④尾联: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至此全篇意旨浮出水面。

三、主题思想: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眼中所见,把江南风物写得新颖而别致,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作者简介:选自《白氏长庆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山西)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背景资料:《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①。            ①孤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

春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春水初涨与堤岸相     山寺。

平,朵朵白云几乎要贴近水面了。                                 ②贾亭:贾公亭。唐代贞元中,贾全在杭州做 

①首联写诗人的春游地点及湖上风光。                   官的时候在西湖造了这个亭。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②。             ③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几只早来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枝头;不知哪家新来          ④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

的燕子,正在湖边忙着衔泥筑巢。                            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②颔联:借“莺争暖树”和“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          ⑤暖树:向阳的树。

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                     ⑥不足:不够。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③。             ⑦白沙堤(dī):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

春花竞相开放,五颜六色的花儿渐渐地让人们看得眼花     桥堤。

缭乱;绿油油的春草浅浅的,刚刚能掩没马蹄。

③颈联: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来表达诗人在早春时节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④。

我最爱到湖东来游玩,总觉得那里走不完,看不够;一行行浓密的杨树掩映着美丽而闻名遐迩的白沙堤。

④尾联突出描写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的最爱。

三、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  辛弃疾

一、作者简介:选自《稼轩长短句》。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山河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西江月:词牌名。

二、背景资料: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地带,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①别枝:另一个树枝。

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树上的鸟鹊,半夜里的清风送来阵阵鸣蝉的歌声。        ②听取:听。取:助词,用在动词后表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示完成。可释为“得” “着”。

人们嗅着阵阵的稻花香,谈论着丰收的喜悦;高兴地听着田野里的蛙声闹成一片。  

词的上片:写词人在月明风清时的所见所闻。开头两句勾勒了一幅动静相间的画面。后两句描写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人陶醉在农村丰收在望的喜悦中。

                                                      ③七八个星天外:即天外七八个星。下一句句式与此相同。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④茅店:乡村小客舍。

七八颗星星在遥远的天边闪烁,两三点雨滴洒落在山前。     ⑤社林: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⑥见:“现”的古字。最后两句的意思:道路转过溪桥,忽

道路转过溪桥,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词的下片:写雨夜将至和词人的惊喜之情。前两句形容天气骤变,大雨将至,词人又惊又喜。后两句写词人急着避雨,一时竟找不到本来熟悉的茅店,但溪回路转,茅店忽“见”,词人真是惊喜若狂。

三、主题思想:词人描写了夏夜行走在上饶黄沙道中所见的景象,表达了词人闲适的心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眷恋。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作者简介: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曲题。

二、背景资料:《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一篇抒情名篇,作者长期漂泊他乡,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

枯藤老树昏鸦,      黄昏时分,一棵缠满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        ①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小桥流水人家,      一座小桥下,清澈的溪水里倒映着岸上稀疏的几户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在那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一位游子正骑着一匹瘦马孤独地前行。

夕阳西下,          就在夕阳快要落山时,

断肠人在天涯。      可这个思家心切、愁肠寸断的游子呀,还在天涯漂泊流浪。

这首小令共五句,28字,可分为两层:前三句为第一层: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梁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chóu chàng)之情;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yì),道出天涯游子之悲。“肠断”一语,为全篇主旨所在。

三、主题思想:作者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梁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略)

3、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因为“水面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早莺争暖树”中的“早莺”即最先飞回来的黄莺;“暖树”,即向阳之树,春寒未尽,故黄莺争飞其上;“新燕”即刚飞回来的燕子;“啄春泥”是指燕子刚飞回来,正在衔泥筑巢;“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才在开始争相开放;“浅草没马蹄”是说春草初生,长得还不太高,仅仅能遮住马蹄而已——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前两句表现词人的欣慰欢快之情,后两句表现词人惊喜之情——这些都可以说成是闲适之情。)

5、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略)

二、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出自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中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写仲春之景。)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出自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词中的“林花谢了春红”写暮春之景。)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出自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写初春之景。)

2008-2-2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