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材分析: 浙江作家李森祥198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现已创作了2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组织学生学习《台阶》的过程中,应引导其抓住全文的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是引导学生感悟整个故事,理解父亲思想性格的关键。教师应当由点到面生发出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质疑研讨,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感悟文章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以及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课前准备: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2、搜集有关农村贫困现状的资料。 教具准备: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知“父亲”是一位关心、爱护儿子的博大精深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的眼中,父亲是含蓄、坚韧的,默默承担家庭的重任,经年累月的辛苦压弯了腰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父亲的小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位父亲。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理解字音字义。如“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 词语。 3、捕捉精彩片段 二、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 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 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为什么? 4、 你如何认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探究,教师点评指导。 [明确] 1、因为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在“我”的家乡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正因为如此,父亲认为自家的台阶只有三级,怕被人小看,所以,想通过盖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来改变自身的地位。 (联系本文,父亲觉得台阶低,想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2、父亲通过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方式积累建造新屋的材料,通过往瓦罐里塞角票的方式积累建造新屋的资金。父亲就这样积累了大半辈子,“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了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3、父亲反而觉得不自在了。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的低下,父亲由此形成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一下子难以消除的,所以,当“我”家的台阶真的高了的时候,父亲反而无法改变原先的自卑心理,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劲。 4、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自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上去坐了。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揭示父亲造屋原因的关键一句话是什么?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2、品味下列语句,谈出你的感受: ①“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②“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3、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4、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展现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一下。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5、本文以“台阶”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可知“我”家是怎样的家境?从中可知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通过讨论后板书如下: 旧台阶 回忆 —— 造台阶——经济的落后 新台阶 ——父亲的坚忍不拔、艰苦创业 线索(台阶) [明确] 1、“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是全文的关键句,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台阶高,地位就高,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台阶低,经济地位就低下,就会受到别人的歧视。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2、①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因为全文使用的是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只能以形写神。 ②父亲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可是,父亲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已经成为了习惯,因此高兴的方式也有点与众不同,感觉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3、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3、学生自主品读课文,交流感受,教师点评指导。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2、“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 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3、全文的中心事件是讲述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故事,但文中却夹杂了一些看似与中心事件无关的内容,、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 关于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这段看似多余的内容交待了如下信息: (1)交待台阶的来历,强调父亲的体壮如牛(与后文父亲闪了腰形成强烈对比。) (2)交待台阶粗糙,强调“我”家经济条件差,交待父亲建造高台阶房屋的心理原因。 (3)描写“我”跳上跳下,强调“我”的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描写父亲在台阶上洗脚的情景,说明父亲终年辛劳,暗示“我”的家庭穷困。 这段内容,看似多余,实则与后面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宏愿劳苦了一生,但是,当新屋真的建成了,父亲却付出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的代价,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吗?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 ××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2、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与课文中的父亲进行比较,谈出你的感受。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感人故事,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文章的魅力决不仅仅在于赞美父亲的美好品质,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文章深蕴的那种淡淡的凄楚与辛酸。我们在探究本文的文学魅力的同时,更应关注一下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我们应将亿万农民的希望铭记在心,发愤图强才是! 八、布置作业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七、板书设计 旧台阶 回忆 ———— 造台阶———— 经济的落后 新台阶 ————父亲的坚忍不拔、艰苦创业 线索(台阶) 八、课后反思: 本教案的设计旨在通过教师的导读,学生的自主探究,完成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分析。本教案的特点在于通过问题组,引导学生层层分析故事的特色,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学法的指导贯穿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之中。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