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苏教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山西交城中学  侯江           

教学目标:

  一、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

二、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技巧。

 三、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二、寻找路径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人

“文化大革命”这场持续十年的史无前例的浩劫开始于1966年。请大家看两张图片(大字报、红卫兵、批斗会和个人崇拜)(大字报不知是否为文革的发明,但肯定在文革发展到了极致。从城市到乡村、从大街到小巷,铺天盖地,势如潮涌。当红卫兵象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的,是对中国文化遗产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对几代中国人(也包括他们自己)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大到成千上万的群众集会,小到车间、班组的现场会,各式各样的批斗会层出不穷;上至国家主席,小到一个平民百姓,都可以成为批斗会的对象。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在文革中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致于一代伟人变成了全国人民顶礼摩拜的神)。

两年以后,也就是1968年,“文革”达到高潮,而一个20岁的热血青年仅仅因为写了一首小小的诗,就惹怒了当时的政治阴谋家江青.于是这个女人写下这样的批示:“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板书)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青年是谁?他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

这个青年是食指,他写的诗是《相信未来》。请同学们先看课文注释对这位诗人的介绍。(学主侠速阅读)另外.我再来补充一下食指的有关情况: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生长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里,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了他,起名路生。小学时就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阿城插队内蒙古时托人抄录了食指的全部诗作;陈凯歌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1978年再次焕发创造力,并首次使用食指笔名(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损伤不了诗人的健全人格)。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诗人在人生之途中受到过一个又一个打击,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因而他在诗中强烈抒发着不满,但他对国家仍不改初衷,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他的诗歌: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通览他的诗作,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在那压抑和痛苦中,我们也看到他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以及他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而挣扎的身影。

《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中国大地不胫而走,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江青读到了《相信未来》,为诗歌独立不羁的个性所震惊、恼怒。她一定要找到“相信未来,相信生命”的“反动”诗人。诗人自己回忆:“1969年,我下乡第二年回来,‘四三派’的人回来聚会,要我去。我给他们背了几首诗。那些诗他们要走了一些,作为一个动态写进报告里,给了上边。江青说,这是一个灰色的诗人。江青又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你不歌颂文化大革命,不相信现在相信未来,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十九岁的郭路生头上。厄运降临了。诗人曾被严格审查、批判。但在阴云密布的时代,这首诗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信未来》。

  二、朗读生疑

    1.先请同学们自由吟诵,看看怎样才能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来。在此基础上,重点朗读第三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因为这一节很难理解,所以要让学生讨论朗读的方式。

    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对呢?教师先不忙判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三、解读意象

    1.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而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那么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

    看法—:‘‘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

    看法二:‘‘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

    大多数同学可能选择第一种,可以再思考下面问题。

    2.请同学们想像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

    讨论后明确:“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于是,大家明白了“读法二”是正确的。   

    3.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

明确:运用了比喻手法,可表述为“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4.同学们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

      明确: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5.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感受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

   6.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

      明确:有,它们都是笔直的。

7.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

8.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

明确;没有。

9.“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

   举例明确: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10.可是这几句如果要讲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

明确: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股的文字,/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11.这样一来,句子确实通俗了.但高度凝练、表达新奇的效果失去了。以后读诗或者写诗,都要注意这一特点:刚才我们一起攻克了难关,现在理解起来可容易多丁吧!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诗。

   四、研讨主旨

1.通过吟诵和朗读,我们逐渐走进了诗行之中,走进了诗的意境之中。这样的诗歌,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解读和评价呢?刚才我们介绍时代背景时,提到了江青的解读和评价。(指板书)对江青的这种解读和评价.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她的话究竟有没有道理?

  提示:这个问题在形成共识之前。学生会有三种看法,有人认为没有道理,有人认为有道理,还有人可能不会明确地表态。

    2.引导大家现场辩论。认为没有道堙的人,请陈述理由。

    明确:因为这是一首面对残酷现实,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诗,而不是像江青所说的那样“灰色”。认为有道理的人,也请陈述理由。

    明确:江青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实际上,诗人对现在就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这可以从开头两节看出来。

    3.集中讨论后一种看法:开头两节有没有写“现在”?

明确:没有明写,但通过一系列意象能够感悟到。具体的说,就是:第一节中,诗人用“蜘蛛网”比喻当时强大的黑暗势力;第二节中,用“深秋的露水”比喻失望的泪水,用“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比喻属于自己的机会、荣誉、成功被剥夺了, “枯藤”比喻被摧残的生命。这一系列意象,都形象地反映了现实的残酷。这不正是江青听说的“否定现在”吗?

4.其实按照食指诗的最后一句话,江青的话似乎应该改为“(食指这个人)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就是否定现在”,但是,食指太热爱生命了,他决不愿意把“现在”中的“我”也“否定”掉。然而,与食指的生命观相反,在“文革”那个黑暗的年代,却有多少干部和普通知识分子在“否定现在”时,也一并把自己“否定”掉了——他们选择了轻生、自杀。我在网上查了有关资料,现在读给大家听听:1966年5月17日,邓拓服毒;19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在自家钢窗上吊死;1966年8月24日,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自杀;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京投太平湖自尽;1967年2月,《红岩》作者罗广斌跳楼;1967年6月22日,食指的岳父、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服毒;1968年4月22日,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跳楼,随后他的另一个儿子郭民英也自杀;1968年8月1-2日,周瘦鹃跳井;1971年1月13日,闻捷打开煤气自杀……他们是多么的无奈、无助!这样的心境,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这是否就可以成为他们轻生的理由呢?食指在他的另一首诗《热爱生命》(见《语文读本》)中写道:“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5.正因为诗人以“热爱生命”作为思想的内核,所以他才“相信未来”。让我们再回到《相信未来》。请同学们深思一下,“相信未来”中的“未来”究竟有什么内涵?

    明确:由第四节可以看出,是指“未来人们的眼睛”。

    6.“眼睛”有什么特点?

    明确:“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

    7.这是形象的说法,同学们能从下文中找到更好的解释吗?

    明确:“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里,诗人根据相似点,以“眼睛”来象征“评定”。在慨叹“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的食指看来,“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属于“未来”的。这是无奈、无助中固执的希望、固执的信仰。“固执”,这是《相信未来》里出现两次的关键词语。固执——其实是有点无理的,但“无理而妙”。这使我想起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之一——“思来者”,即渴望并且相信有理解自己的未来人、后人。历史自有公道,人民自有良心,未来人、后人也许最终会给予一个人“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司马迁受到宫刑,仍然“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继续创作《史记》,最终不是得到了未来的人们“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了吗?

    8.请大家把《相信未来》的四至七节读一下。

9.到现在为止,好像还有一部分同学对江青的话没有表态。不过,这部分同学不表态也正是表态:江青的话,既有道理,也没道理。总之,江青所说的“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是有道理的,这说明她认知水平不错;但由于她的立场是反动的,所以她把食指的诗定性为“灰色”的——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与此相反,我们觉得,食指的诗并不是“灰色”的,而是绿色的——他的诗是生命的赞歌,是通向未来之路的进行曲。

10.本诗的总体结构

第1-3节   展示自我

第4-6节   剖白内心

第7节     热情呼唤

思想逐层深入,韵律渐趋高昂。

11.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12.最后让我们齐读《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前者由第一、第二组同学齐读,后者由第三、第四组同学齐读。

五、拓展延伸

1.食指与朦胧诗

食指的诗,尤其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了的杰出诗人。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象珍珠,在历史的尘埃中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他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 

    60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 。

课前准备

2.学生准备查阅关于“文革”的一些材料。教师准备食指的《热爱生命》,发给学生。

附录

热爱生命

食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78年)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8年,堪称是《相信未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切都昭示了诗人那崇高而严正的命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在另一首《书简》中就曾这样写道:“我们应当永远牢记一条真理/无论在欢乐还是辛酸的日子里/我们的心啊,要永远向前憧憬/这样,才不会丧失生活的勇气……”这首诗在意象的撷取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观物象,如“攀附的葛藤”“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的坚硬”“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等等,这些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诗人的真力弥满,万象归怀;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内蕴和独特的诗美空间。本诗一袭食指诗的一贯的艺术风格,悲壮而不悲戚,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伤,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中的呐喊,是滴血的呼唤,是含泪的微笑,是一曲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