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二子说(苏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掌握“乎”“与”“虽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作者为二子所取名字的寄寓意。 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段:“轼”名说。 劝诫儿子多加外饰以免遭祸。 第二段:“辙”名说。 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儿子取名的深意。 二、参考译文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子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可是惟独这轼(车前横木)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虽然如此,要是去掉这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三、参考资料 本文与《仲兄字文甫说》属同一类文字,意在阐明苏轼、苏辙两个名字的含义。作者从轼、辙这两个字的本义出发,阐述它们对车的功用,进而引申开去,借以预料自己两个儿子一生的命运。看似游戏文字,其实包含着作者坎坷一世的沧桑感慨。依苏轼、苏辙二人的生平来看,作者对儿子人生的预测是相当准确的。因此,明人杨慎曾评论本文写法:“字数不多,而婉转折旋,有无限思意,此文字之妙。”随后即说:“观此,老泉之所以逆料二子终身,不差毫厘,可谓深知二子矣。” (《苏洵散文精选》,王水照、罗立刚选注,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4月版) 苏洵有子女六人,长子景先和三个女儿均早卒,“唯轼与辙,仅存不亡”(《祭亡妻文》)。本文即论说二子取名轼、辙的原因。 文章开头,说车上的各个部位“皆有职乎车”,都是车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车轼“若无所为者”,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轼并非真没有用处,它是车子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可扶以远瞻,故苏轼字“子瞻”。车轼的突出特点是露在外面,因此苏洵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屡遭贬斥,险致杀身之祸。 “辙”是车轮辗过的轨道,更是车外之物,更无职乎车;但车行“莫不由辙”,仍是必不可少的。因它是车外之物,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所以说它“善处乎祸福之间”。苏辙一生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在当时激烈的党争中虽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得以悠闲安度晚年。 这篇文章说明了苏轼兄弟的不同性格,对他们的一生作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出苏洵对两个儿子深切的了解,以及伴之而来的希望和担心。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赞苏洵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这篇仅八十余字的短文,就充分体现了苏询在“引物托喻”中远能见近,侈能尽约,小能使著的特点。同时文章虽短,却总不使一平直之笔,句句转折,在无限婉转之中,传达出无限情思。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布置作业: 教后记: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