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苏教版高一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秋水》教学设计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 语文 侯仰斌 证书编号:075652 电话:15964356759 【课程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里面的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的第三版块《融会贯通》里的一课,本专题的三个版块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循序渐进。作为第三版块,应该把第一版块的“诵读”、第二版块的“解读”综合运用,融会贯通,进行“历练”,从文言文学习的最传统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把各种具体的方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秋水》是《庄子》里的名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该怎样去认识外物。主要通过寓言,阐发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强调认识事物的复杂性。本文是《秋水》的前半部分,它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一直以来师生交流很好,只要引导恰当,是能理解文章,学有所获的。再辅以方法指导,进行迁移运用,相信学生会学有所得的。 【设计理念】 本文是融会贯通板块,重在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活动体验”的学习活动为核心,重点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言之气,通过读来理解词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学会迁移运用。 根据诱思探究实验的要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课堂,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据此,设计本文的教学思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读带讲,理解文意,迁移运用,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和个性化解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写法。 2、迁移运用,促进写作能力。 【教学流程】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成语导入。 同学们,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成语“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的意思?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寓言故事能把较为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浅显的事情里,易读易懂,生动形象,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教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个成语出自的寓言故事《秋水》,看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教育。 【多媒体展示】《秋水》 庄子 (设计意图:用寓言故事导入,能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易使学生入情入境。) (简要实录:学生能迅速地说出成语的意思,达到设计意图,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二)自由朗读。【多媒体展示】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文中难读字的字音和句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初步把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相机进行点拨,同时,对难读字进行正音和断句。) (简要实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同学解决疑难。) (三)教师指导,解决疑难。 【多媒体展示】 1、字音和句读 泾(jìng)流之大 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 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2、【多媒体展示】分组为课文旁边列出的词语进行正确的注解,1-2组同学解决1-6题,3-4组同学解决7-12题,5-6组同学解决13-18题,然后跟其它组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课要落实语言文字,读准字音和句读,尤其是文言文,更应该在读中体会文言文内在的气势和感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离不开对字词的理解,为文章加注也是课文后面的明确要求,所以,设计本环节为下一步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打好了基础。) (简要实录: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字音和句读,初步解决了字词障碍。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学生基本能理解字词的意思和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现象。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并总结投影如下: 文言词义和句式 ①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 ②轻伯夷之义(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 古今异义 ①百川灌河(河,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道。今义常用于“方向”、“四方”等。) 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我之谓也(“也”表判断。句意: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倒装句: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宾语前置句。句意是:自以为没有能及得上自己的人。) (四)教师范读,领会大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范读,给学生以例子,如何读课文让学生感到切实可学。) (教师范读,声音洪亮,句读准确,为学生的朗读确立学习目标。) (五)入情朗读,展现自我。 【多媒体展示】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重音、停顿和语调,展现自我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引导,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感性把握,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展现自我,是对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激励。) (简要实录:同学朗读非常好,吐字清晰,句读准确,感情充沛,同学报以热烈掌声,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让在场老师也感叹不已,看来相信学生的巨大潜力决非妄言。) 二、自主探究,把握主旨。 (一)揣摩品味,把握文眼。 【多媒体展示】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所谓“眼”,就是文中最关键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或词语。请同学们研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文眼”,说出你的根据。 (设计意图:河伯由沾沾自喜到自醒羞愧的过程,是文中最关键的地方。设计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寻找文脉,把握主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简要实录: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寻找伙伴探讨交流,踊跃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杨红香:我认为“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是本文文眼。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河伯认识到个人的见识有限,思想感情发生了转变。 杨杰:我认为这篇寓言是从河伯前后脸色的变化来叙述的,从“欣然自喜”到后来的“旋其面目”“向若而叹”,转折是从河伯的态度变化开始的,所以文眼应是“喜”—“旋其面目”—“叹”。 姜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是文眼。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河伯的行为正好诠释了这一点。 教师小结:一“喜”一“叹”,其意自见,其意为何?自不待言。) (二)独立思考,探求主旨。 【多媒体展示】学完课文,你认为《秋水》这篇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请说出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言,后面的同学不能重复前面同学的说法,但可以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让学生既可以独立思考,又可以合作探究,激发其兴趣,诱使探究进一步深入。激发其思维,开阔其思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简要实录:同学踊跃发言,同时站起两个同学,下面的同学七嘴八舌,跃跃欲试。 王亚军:不断地去发现,发现他人的优点,了解自身的不足,不可骄傲自满,狂妄自大。骄傲是一个人涵养低的表现,永不止步才是我们应有的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认清自己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滴,只有不断积聚才能翻起惊涛骇浪。 刘福洋:河伯知错即改,善莫大焉。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把自己与别人比较才有鉴别,才能避免以后再犯错,吃薏堑,长一智。 宁凌云:我认为本文告诉我们要扩大视野,虽然我们在校园中,但我们应关注外面的世界,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提高自己,不拘泥于狭小空间。 李玉景:作为一个学生,学习中的成功无处不在,但不要让自己被成功湮没,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心态(意识),不可骄傲自满,否则你将以落千丈,“谦受益,满招损”,若想在学习中取得更大进步,唯有在一次次的成功后,做一个平凡的人。 宋晓慧:我们生活的领域如同一个小圆,圆外有许多未知的世界,如果我们只在这个小圆内徘徊,不思进取,后果不堪设想,只有迈出这个小圆,圆外的世界丰富多彩,你才有机会去探索去求知,你的精神世界才会得到满足。 贺家旺: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我们也不能放弃追求知识的信念,学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不能因为一点收获就夜郎自大(沾沾自喜),莎士比亚说:“我只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一无所知。”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化解自己的愚昧。 课堂出现了高潮,同学们对其他人的发言报以掌声。学生还有要求发言的,限于时间,不能一一发言,学生意犹未尽。) (二)深入挖掘,把握技巧。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自主思考,组内合作探究,推荐代表发言,说说本文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说明道理的?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阅读的进一步延伸,从表达技巧方面来诱导学生深入思考。而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有些学生对此认识模糊,在此加以强调,既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分散了高考考点,又为学生掌握这一重要考点打下了良好基础。) (简要实录:课堂出现了暂时的沉默,说明这是知识的难点,后来同学的发言基本可以,对此,老师可以讲解补充。 洪丹丹: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周晓飞:对比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 老师补充讲解,并投影显示:艺术手法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②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托物言志等)③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 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它鲜明地描述了河伯的前后变化:一是他对事物认识的变化,二是他自我认识上的巨大变化。其次是通篇设喻,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明显的事情,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三、迁移运用,提高能力。 【多媒体展示】请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寓言故事,注意不要写成译文。 (设计意图:本题重在训练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重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从长远来看,意义深远。) (简要实录:学生凝神思考,低头写作,由于时间关系,个别同学未能写完,督促其课下完成,以下是几位学生的优秀作文: 张冬冬:一片枯叶飘飘洒洒,慢悠悠地落在河伯的头上,河伯抬头远看,天变得更蓝、更高远了,夏天的浓云也晃悠累了似的,只剩下几朵,远山变成了黄色,河伯看到自己庞大的身躯,两岸的美景,不仅沾沾自喜,哈哈大笑:“世界之大,美景之多,恐怕再也比不过我了吧!”突然,河伯的笑声顿住了,“什么东西,敢硌我的脚?” “河伯大人,低下你高贵的头吧,是我小石块。”声音不急不怒。 “大胆的东西,瞎了眼吗?也不看看我是谁,竟敢挡我的路?” “呵呵,大人,是你把我从河边拉过来的啊,你忘了?何况,东海那么大,也没有像你这样对待那些岩石、暗礁啊!” “什么?你说什么?东海比我还大还美?这不可能吧?哼!大胆的东西,你骗谁?” “到底是不是,你自己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 白云仍在蓝天悠闲地晃,大海仍是波涛奔腾,只是河伯喧哗的声音变小了。 李丹丹: 秋天,迈着利索的步伐如期而至,世间万物都展现成熟的面貌,雨水多起来了,河流这一段时间又发福了,她的腰围几乎增加了一倍,蹒跚着哼着歌曲向前流着。看到原来的河滩也被自己围剿得越来越少,河伯禁不住笑出声来:“哎呀,这天下景色全被我收揽了,哪一个能……” 心情好,步子就轻快,不一会,河伯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河伯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这里海水涛涛,无边无涯,波涛滚滚、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其势逼人。原来以为,自己已经够宽广的了,有人站在自己的这一边,竟然分辨不出对岸的马和牛,现在看来,大海那就根本没有边际,自己一直以为…… “喂,老兄,沉思什么呢?”河伯抬头一看,原来是海神若大哥。 “唉,惭愧啊,大哥!” “到底怎么回事,老弟?” “原来,我以为天下的美景都在我那儿,我还沾沾自喜呢,可我来到大哥你这里,我才知道天外有天啊,你太大了,你这里的景色就更不用说了。我懊悔啊,自己怎么就那么没见过世面呢?如果别人知道了我的想法,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不要自卑了,老弟!”海神若还是那样语重心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嘛!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的,只要你能改,就……就什么来着?就善莫大焉,是吧?这是孔老夫子的话吧?” “哎呀,别提了,我原来还认为孔老夫子学问有限呢,原来是自己坐井观天啊!”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嘛!哈哈,不要多想了,走,到我那里去,我给你接风!” 水流哗啦啦,不知道是河水声还是海水声,我们只知道他们肩并肩,一块向前,发现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课后反思: 初次接触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它可能和原来的众多的这种教学法那种教学理论差不多吧,开始时轰轰烈烈,也有一点成效,但是时间一长,涛声依旧。语文教学,尤其是在高考重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人们探讨了多长时间了啊!可是现状呢,依然在重复着老路,“少、慢、费、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曾经感叹过,高中语文太难教了!它的难度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门学科。同事们曾经戏谑地说,做什么千万别做老师,做老师千万别做高中老师,做高中老师万万别做语文老师,由此可见同仁们对语文老师的理解。确实,做一个优秀的高中语文老师太不容易了,它首先对语文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老师知识渊博,通晓古今。可是,老师知识渊博了,通晓古今了,是不是语文课就一定能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语文课照样上不好。如何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我百思不得其解。 说实话,一开始报名参加诱思探究理论学习时,我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的,因为在原来,我们也搞过类似的教学改革,结果也是不了了之。我想,这次我就再实验一次吧,权当又多知道了一种教学法,至于其效果会怎么样,我心里没底。当我上完第一次的实验课,面对学生和老师的称赞,真有点庖丁解完牛提刀而立的感觉。在那节课上,我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整节课基本上是学生活动,一篇文言文,我基本上把字词作为学习的重点,让他们查工具书,集体讨论,质疑答疑,学生也是热热闹闹,最后让学生说了一下学习感受,时间已经到了,就草草收兵了。 当张教授拿到我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时,我才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幼稚,那节课可以说是失败的。整节课虽然重视了学生的学,可是又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由原来的满堂教变成了学生的满堂学,而且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那就是让学生读书太少。文章主旨只是最后由学生说出来,还远远不够,还没有训练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课文的重点把握的还不够。面对张教授犀利而严肃的目光,听着张教授中肯而不客气的批评,我的汗快要下来了。在张教授的指导下,我重新备课,仔细阅读了新课标和教材、教参,把握住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学法,重视诵读,运用古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教育精髓,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读书中感悟字词,留下时间解决主旨和难点,同时注意了迁移运用,让学生动手写,动口说,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均得到训练,效果不错。不足之处是,一开始分组讨论时准备不充分,导向性信息不明确,浪费了点时间,最后学生写的时间短,如能让学生写完读一下,展现自己,更能激励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 张教授说,真理都是朴素的、自然的、平凡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简要而不简单,繁则难,简则易,但是这个简不能理解成简单,而是抓住要害、关键,使学生的认识逐层递进。诱思探究教学反对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老师的满堂教变成学生的满堂学,但是要符合认知过程中的“三个层次要素”,否则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样最后会什么也抓不住。本节课在设计时,注重了学生认知的层次性,先是整体感知,在探究主旨时,设计了三个阶梯性的问题,一个是抓文眼,是对重要句子的理解,然后是抓主旨,进步到理解全篇,探讨完全篇,进而体会其写法。在这三项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用现代汉语改写寓言故事,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通过本次上对比课,我认识到,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人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既然符合规律,必将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任何理论,必须跟实践相结合,才能展现它的无穷魅力,诱思探究也不例外。我觉得在具体实施时,要结合本学科特点设计,既要符合认知的三个层次,又不能机械照搬,关键是要把握本学科、本节课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分别是什么,如何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确实锻炼其各种能力,设计问题要把握住本节课的重难点,并使之形成能力。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需要老师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备课标、教材、教参和学情,俗话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想就是指此吧。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这个苦,就不会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最后说一句搞诱思探究的真心话:累,并快乐着!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