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以及老舍对城市文明病的批判,进而从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的层面,认识《骆驼祥子》的创作视点和艺术深度。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以及老舍对城市文明病的批判。 教学难点:《骆驼祥子》的创作视点和艺术深度。 教学内容: 一、作家介绍 老舍(1899-1966),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贫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考入北京师范学校。曾在中小学任教。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同时进行文学创作。有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后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创作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1937年,其代表作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4年开始创作以沦陷了的北平为题材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语言贴近人民生活,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创作始终系念民族与人民,坚持“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传统。老舍的独特贡献在于他从文化视角出色地描写了市民生活。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文化视角观察市民生活,使他的视野更为开阔。他写市民生活的小说,其意义不仅在于展现了市民生活的图景,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通过市民形象的描写,对国民性和文明病态作了更深入的思考。 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其独特的问题风格:“京味儿”特色、幽默、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突破。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是老舍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是一部思想意蕴极为丰富的文学杰作。1936年夏,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职,作为专业作家,开始《骆驼祥子》的创作,分24章在《宇宙风》上连载。老舍说“这是一本最使我自己满意的作品。”《骆驼祥子》确实是30年代描写市民生活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它把对市民生活的描写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二、作品分析 丰富的思想意蕴 《骆驼祥子》的思想意蕴极为丰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阐释方法去解读。从社会学视角读,小说控诉的是当时吃人社会的黑暗不公;从文化学视角读,小说揭露了城市文明对人性的腐蚀与毒化;从哲学视角读,小说又在深深地慨叹人类逃不开命运的拨弄。 1、真实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 《骆驼祥子》是描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其成功首先在于,作品真实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就作品描写的生活情状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 2、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骆驼祥子》更为深入的意蕴在于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从这个角度看,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情节分析: 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卖力气能吃饭的事儿几乎全做过了”。他把买一辆自己的车作为生活目标,幻想着有了车就如同在乡间有了地一样,能凭着自己的勤劳换取安稳的生活。经过三年的艰辛,祥子终于买下一辆新车,不料才半年就被匪兵抢去。他虎口逃生,路上捡到三匹骆驼,卖了三十五元钱,准备积攒着买第二部车,不久又被孙侦探抢走。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喜欢祥子,祥子虽然讨厌她又老又丑,却也防不住性诱惑的陷阱,不得不与她结婚,并用她的私房钱买下第三部车。不久虎妞因难产死去,祥子只得卖掉车子料理丧事。老舍以极大的同情描写祥子的不幸遭遇,“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击打”。祥子“作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善良愿望的毁灭,是有社会原因的。小说所写的“逃匪”、“侦探”等的欺压,都映现出二三十年代那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使得祥子的悲剧有了社会批判的内涵。但作家同时揭示和批判了祥子自身的固有的缺陷。他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要赚钱,“不得哥儿们”。“在没有公道的世界里,穷人仗着狠心维持个人的自由,哪怕很小很小的一点自由”。这就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一步步走向堕落深渊。小说最后写祥子完全变了个人,他变得懒惰、贪婪、麻木、缺德,他打架、使坏,逛窑子……“为个人努力的也知道怎么毁灭个人”,他真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正是对祥子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思想、性格悲剧的深刻刻画。老舍在下层城市贫民身上所发现的不敢正视现实、自欺欺人的幻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奋斗道路破灭以后的苟且忍让,他认为这是“老中国的儿女”的弱点,是落后的经济文化的产物。这样,《骆驼祥子》中对城市贫民性格弱点的批判就纳入了老舍小说“批判国民性弱点”这一总主题中。 但是大家要特别注意,围绕祥子的悲剧命运,所展示的是地狱般的非人的环境。祥子为什么堕落?他是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也一次又一次想向命运搏斗,但一切都是徒劳,终于向命运就范。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老舍这里自觉地在表现和思考城市文明病如何和人性冲突。我们要注意老舍这样说过,他写《骆驼祥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这个“地狱”就是那个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沦落的社会,也是为金钱所腐蚀了的畸形的人伦关系。像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等等,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小说写的祥子的一个个不幸遭遇,蕴含着一个不断向自我的和人类的内心探究的旅程结构,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幻想当一个有稳固生活的劳动者,他的人生旅途每经过一站,他都更沉沦堕落一层,也愈来愈接近最黑暗的地狱层。无论是祥子刚来乍到就看到的那个无恶不作的人和车厂,还是在他结婚后搬进去的杂乱肮脏的大杂院,或者他最后走向那如同“无底的深坑”的妓院白房子,小说都是通过祥子内心的感觉来写丑恶的环境如何扭曲人性,写他在环境的驱使下如何层层给自己的灵魂泼污水,从洁身自好到心中的“污浊仿佛永远也洗不掉”,最后破罐子破摔,彻底沉沦。祥子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直接解剖了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这样,我们对《骆驼祥子》又有了一种新的解析。我们理解老舍写《骆驼祥子》可能有现实的触动,有前面所说的文化批判的意识,但不可忽视,构成老舍创作动力,并最终成为其作品中某种深层意蕴的,是老舍对城市中“欲”(情欲、财产欲、贪欲等等)的嫌恶,对城市人伦关系中“丑”的反感,都是出于道德的审视。人们从《骆驼祥子》阴暗龌龊的图景中,能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忧虑。在30年代,像《骆驼祥子》这样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又试图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是独树一帜的。 3、对于人性与命运的深刻体察 祥子骆驼一般的顽强生命,仅仅表现在肉体的吃苦上,表现在正面的人生努力上,而不表现在对灾难的承受力和反抗力上。憨厚沉默的祥子实际上也生着一颗善感脆弱的心。他显然不是挣扎到完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放弃人生追求的,而是从生活经验中预计到未来也是黑暗就停止奋斗的。当外在的力量压迫生命的时候,祥子总是既没有去分析压迫的根源,引出抗争的愿望;也没有去内省自己的个性,增强反抗的力量。每一次的打击,都只是更深地引起祥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否定。他总是自问:要强又怎么样呢,烟、酒、色都对他更增添一份诱惑力。在虎妞和夏太太的伤害中,固然是她们设好圈套让祥子钻,但同时也是由于祥子缺少足够的意志力战胜自己的本能冲动。祥子自己对此没有进行丝毫反省,而只是简单地认为“说真的,自己并没有什么过错。一切都是她布置好的,单等他来上套儿。毛病似乎是他太老实,老实就必定吃亏,没有情理可讲!”在与车夫们的关系上,祥子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但一旦自己受到挫折,却容易暗中琢磨,按自己的思路从别人的生活中引起奋斗没有价值的悲思。小马儿祖父说“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这里包含着对过往悲惨生活的沉痛诉说,也包含着对群体共同抗争的深切呼唤。但祥子显然忽略了后面一层意思,只是再一次自问“要强有什么用呢?……何不得乐且乐呢?”祥子这一生命意志方面的缺陷,使得祥子形象的典型意义,在客观上已经超越了城市贫民、下层劳动者的范围,而指向对普遍人性的思考。 群体的联合可能产生强大的自我解放力量,群体之间的认同也可能加强人拒绝进行精神超越的惰性。当祥子放弃人生努力、任自己往下堕落的时候,正是车夫群体间的认同意识填补了祥子的心灵空白,使祥子在动物一般混沌的生存状态中过得心安理得。对这一精神现象的揭示,使得老舍远远高于一般从阶级斗争概念出发,就立即陶醉于群体意识提升个人意识的海市唇楼中的理想家。深刻的启蒙思想使得老舍对庸众中的人性丑恶有高度的警惕。矗立于对穷苦人真挚热爱基础上的人道温情,并没有遮住老舍穿透历史迷雾、把握人性真面目的深邃目光。祥子堕落的过程是一个命运和精神都向车夫群体复归的过程。最初,他落落寡合,除个人私心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好强,不甘堕落,还想奋斗,不愿意认同一般洋车夫浑浑噩噩混日子的生命衰颓。这里,个人与群体不相融合中,体现的主要是积极向上的人格美,是人性中的神性光辉对生物本能的超越。而当祥子认同车夫的群体意识时,却正是他精神走下坡路的时候。当他的个人奋斗遭到挫折时,他想,“以前他所看不上眼的事,现在他都觉得有些意思一一自己的路既走不通,便没法不承认别人作得对。”这些事虽然有红白喜事中的人情往来,其中有真哭或真笑,但更多的是请烟、请酒菜、赌博这些共同泯灭灵性、麻醉精神的无聊事。祥子认可车夫间的人情意识、生活态度,并非是想借他人的长处来提升自己,而是出于对自己丧失信心之后的精神无助;在向群体看齐中,他不仅没有克服原有的个人私心,走向更高道德境界的集体主义,而是迅速下坠到丧失人生追求的精神麻木状态。“祥子完全入了辙,他不比别的车夫好,也不比他们坏,就是那么个车夫样的车夫。这么着,他自己觉得倒比以前舒服,别人也看他顺眼;老鸦是一边黑的,他不希望独自成为白毛儿的。”群体,哪怕纯粹是下层劳动者组成的群体,也成为人性堕落的染缸。 对下层劳动人民群体中精神麻木现象的批判,对个人向群体靠拢过程中逐步堕落现象的揭示,使得老舍在认同群体团结力量的同时,对群众的庸俗、混沌有着充分的警觉。这是启蒙思想家的警醒,与鲁迅在《阿Q正传》、《药》等经典作品中对庸众劣根性的批判一脉相传,是老舍对“五四’,优秀作家所开创的新文学启蒙传统的继承。它对普遍夸大群体道德力量的革命文学进行了极为难能可贵的补充,使得现代文学对个人与群体关系、对群体正负作用的思考更趋于辩证。 对于这部杰出的悲剧性小说,有不同的阅读角度和理解的层面,我们也由此充分理解了《骆驼祥子》的艺术深度。 (二)艺术特色: “京味”特色: 1、取材:丰富的北京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 2、小说的风格氛围: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3、语言艺术: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同时也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 参考资料: 1. 许杰:《论<骆驼祥子>》,1948年10月《文艺新辑》第1辑 2. 丁景唐:《从老舍<骆驼祥子>原稿的重新发现谈起》,《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4期 3. 王静波:《虎妞形象再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1期 4. 王润华:《<骆驼祥子>中<黑暗的心>的结构――老舍与康拉德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3期 5. 王本朝:《欲望的叙述与叙述欲望――<骆驼祥子>的叙述学阐释》,《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6. 王德威:《荒谬的喜剧――<骆驼祥子>的颠覆性》,《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7. 李玲:《<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温情与启蒙立场》,《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8. 张鲁高:《社会悲剧中的性格悲剧――试论<骆驼祥子>中祥子性格的生命本质》,《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9. 唐克龙:《<骆驼祥子>:承认的悲剧》,《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0.陈思和:《<骆驼祥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思考题: 1.试评《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 2.谈谈《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