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古楼观历史文化概述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古楼观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终南山北麓,东距古都西安70公里处。为周代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李耳)讲经传道之地,道文化发祥地,中华道教祖庭。这里山水秀丽,风景优美,素有“仙都”之称。

西周穆王时(约前900年),终南山古树参天,林深谷幽,而古楼观正位于终南山中心部,南北气候分界线,古代地理学家称此地为“地肺山”。故常有方士、隐士、修道者出没于此。周穆王也曾慕名西巡于此访真求道。因而春秋时此地便有“神就乡闻仙里”之名。

据史载,周康王时,天水人尹喜好天文星象之学,结草楼于此,观星望气,精思至道,所以叫做楼观。康王闻而拜为大夫,并为东宫宾友(皇子的老师)。康王辛亥年,尹喜观得天象有“紫气”一道自东向西,测知数年后有圣贤高人西行,遂即辞大夫之职,请职函谷关令。两年后(癸丑年)七月间,老子西行至关,尹喜辞关令之职,迎老子至故宅(楼观),执弟子之礼。老子乃述《道德五千言》授之,今说经台即当年老子讲经授道之坛,乃《道德经》之诞生地。翌年(甲寅年)四月,老子卒,葬于说经台西就峪口之大陵山“吾老洞”,也是老子修炼飞升之地,楼观由是彰名。尔后,尹喜从弟尹轨及弟子杜冲、彭宗继其学,楼观成为道家人物的云集地和老子学说的传播地,为后来“楼观道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

近三千年来风雨沧桑,楼观留下了丰富的道教文物古迹,词章典册,史话轶闻。其遗址可划分为三大部分:中部以说经台为中心,有启玄殿,丛林院、炼丹峰、显灵山、闻仙谷、吕祖洞、化女泉、青溪观、会灵观、清庙、玉华观、宗圣宫、尹喜墓、朱象先墓、李道谦墓;东部以元始台为中心,有仰天池、玉清观、十老洞、通道观、迎阳洞;西部以大陵山为中心,有吾老洞、王母宫、琵琶洞、遇仙桥、延生观、大秦寺。上述遗址除少数留存有殿堂、牌楼、塔、台外,大多亦遭到破坏,尚存碑石80余通(百余篇),是研究楼观及道教文化历史的珍贵信实文献资料,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

一、道林张本之地

秦始皇登基二年后,即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封禅泰山,继至楼观祭祀老子,于草楼之南建清庙,殿阁恢宏,并躬行饗祀,由此开始了老子(李耳)人神化的初始,也为后来从道家、先哲的研究到道教的产生拉开了序幕。汉武帝慕黄老,好长生,建望仙宫于观北渭水边,增置道员,给户洒扫。其时,道家学者,隐逸求道之士,方术神仙家云集楼观,研习道法。因此《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中称:“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道教祖庭之说亦由此而始,并随之有“仙都”之佳称。而且道教宫观的“观”字,也是从这里沿袭下来的。

二、承前启后

楼观派真正创始于梁谌,魏晋之际,梁谌师事郑法师于楼观,依托尹轨之名撰《楼观先师本起内传》,使楼观道史“别为一传”。梁谌之后,北方高道云集楼观,使楼观成为当时北方道教的重镇,楼观派成为北方道教的大宗。特别是北周武帝年间,敕建通道观,精选北方高道、宿儒120人居于京师,命楼观道士严达、王延为通道观观主,于通道观校定道书,篡《三洞珠囊》藏于观中。由此进一步确立了楼观派在北方道教中的主导地位。

三、兴盛时期

南北朝时,后魏太武帝致香烛于楼观道士尹通,供其建斋行道,自是四方请谒不绝。道士牛文侯、尹通、尹法兴等四十余人在此敷道。孝文帝太和中,道士王道义自姑射山携带门下弟子六、七人来此,大修观宇,除秦始皇所建老子庙因仍旧宏丽未加修饰外,其余全部鼎新。道士还购集真经万余卷,置于观内。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于晋阳起兵反隋。楼观主持歧晖道长以隋气数已尽,李氏将兴,故派楼观道众八十余人迎义军于蒲津关,又以观中草粮资助,受到李渊赞赏,并诏封歧晖为“金紫光禄大夫”。同年十一月又遣使来楼观设醮祈福。

唐武德二年(619年),高祖李渊为抬高门第出身,尊老子为其远祖,极力推崇道教。并敕令设专官在草楼观大修土木,扩建观宇,历时七载告竣,建成一座规模空前,金壁辉煌的宫殿群落,又赐田十顷。并令岐晖主持观事。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高祖亲诣楼观老君祠,降诏改楼观为宗圣观。赐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修补。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十月,帝又来亲谒。武德八年二月,建《大唐宗圣观记》碑,命欧阳询撰书(碑尚存)。高宗李治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亲至楼观祭祀,敕封楼观主持道士尹文操为“银青光禄大夫”。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玄宗以夜梦老子真容为由,命人寻至楼观,掘得老子玉像一尊,迎至兴庆宫供奉,并在说经台东侧建会灵观,以志其事。有唐一代,楼观被尊为皇家祖庙,臻于鼎盛。其时,老子庙遍布全国,《道德经》为朝野所习诵。京城设崇贤馆,规定道选制度,以《老子》等道家经典,开科取士。并以道士、女冠隶属宗正寺(掌管皇家宗教事务的机构),视道士为皇族宗室。因之常有朝臣、皇亲弃官辞宫,入观修持。唐睿宗两公主玉真、金仙来楼观修持,均受诏封。武宗时,更取缔佛、景诸教,独尊道教。楼观地位崇隆,无与伦比。

这一时期,共计六百四十三年(公元264—907)是楼观的兴盛时期。中间唐高祖武德三年,改楼观为宗圣观。

四、兴衰交替时期: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诏改“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观”,并赐匾额一面。

金哀帝天兴年间(公元1232—1234),楼观在严重战乱中,累代宫宇,焚毁殆尽。

元大宗八年(1236年),全真掌教大宗师清和真人尹志平由大都至楼观,见祖庭一片废墟,为之愀然,遂任命李志柔为主持,对殿宇进行修复,历时七载告竣,楼观基本恢复至唐时规模。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诏敕楼观复名“宗圣宫”。至是,楼观道派归入全真道,楼观成为全真道重要基地。重建后的宗圣宫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门列祖三殿,紫云、景阳、宝章三楼,真官、斋心二堂及下院宫、观、馆、圃、亭、台、池、洞四十余处,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派繁盛辉煌的景象。至元二年(1265年),朝庭又三下赐书护持楼观,至正元年(1341年),又批准在宗圣宫设立五品道教提点所,颁发铜印一枚。

元至顺二年(1331年),山洪暴发,楼观受灾惨重。洪妙庵、会灵观荡然无存,宗圣宫被泥沙淤塞,面目全非。

这一时期共计四百六十年(公元908—1368年)楼观是盛衰交替阶段,中间有金哀帝天兴年间大破坏;又有元太宗端拱年间的大兴复,重修后的规模,不减于唐朝兴盛时期。

五、衰落时期:

明初重修楼观一次。明寅宗成化年间(1465—1487),皇家宗室秦简王曾倡导对楼观进行整修,虽规模略具,但未完全复旧。明嘉靖乙卯年(1556)关中地震,宗圣宫三清殿,说经台上灵官殿、救苦殿等被震残,主持仵明宫道长率道众募资复修。明万历元年(1573年)太峰秉杉,长清秉祥、永清秉宗等皇亲协同周至县令,继续修复地震致残的殿宇,并新建了玉皇阁六楹,内铸铜像三尊,增建雷神殿、三官堂、灵宝殿、演化庵、八卦亭、七星阁等建筑。

清初,满人入关后,据民国末年纂辑的《楼观志》记载,清帝强命汉民“剃发易服”,严重伤害了广大汉民的自尊,遭到强烈反对。由于法命森严,汉民大都屈从,唯全真道士死守古制,避居山林,刀耕火种,过着艰难的自耕自养生活。此时楼观道教产业被当地伙居道乘机占据,使著名的道教祖庭沦为乡村社庙。

雍正三年(1725年),全真派梁一亮真人由北京来楼观,目睹祖庭沦落,发愿恢复楼观道业,与伙居道力争,遭到群起反对,以致被欧伤半死,后返回北京白云观,此间遇一亲王来观闲游,梁一亮乘机禀告了楼观祖庭之情况及自己为恢复祖庭险遭毙命的经过,亲王代为不平,本奏雍正帝。雍正帝敕命大将军年庚尧率部前来楼观,血袭伙居道,死伤百余人,于雍正七年收回楼观产业还于道教人士。由于道士对“剃发易服”强烈反抗,清帝知道人心不可移,且非多数,乃准道士着汉服古装。所以终清之世,皇帝称道士为老民。

事后,梁一亮再来楼观并主持观事,广招四方道侣,建立较为严密的管理体系及道教法规。又整修殿宇,历时八年,垦荒种田,诵经祈祷,展开讲习道法的宗教活动。虽庙宇难复旧观,然宗教活动恢复了正常。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周至县知事章泰捐俸对说经台又补修一次。道光初年,道士朱还虚募化重修,经营数年,始告竣事,所有殿宇及下院如吾老洞、化女泉、显灵山、吕公洞、宗圣宫、玉华观、全部修补一新。此后八十余年,未再彻底修葺。

嘉庆三年(1798年)白莲教起义波及关中,起义军与官军曾在楼观一带相持数年,楼观毁于兵火,荒废几尽。同治元年至三年(1862—1864年),太平天国捻军一部屯驻楼观,败走时烧毁了说经台上的藏经阁与宗圣宫的紫云楼。宗圣宫因天灾、兵灾的摧残,已破败不堪,教事活动中心不得不南移至说经台。楼观由是改称“楼观台”。历史上说经台西侧的道观农事活动场所“庄房”被改为“十方丛林院”,成为道众的生活区。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监院雷明物募资,重修说经台大殿、山门,补修两庑四子殿、十方堂和显灵山、吕祖洞。但宗圣宫已无法修复,仅存遗址。这一时期,共计五百八十年(公元1369—1949)楼观渐趋衰落。

六、楼观现状:

楼观自周代到今天,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经历了二十多个朝代。历代遗留下来的碑碣、石刻还有七十多件,其中如唐欧阳询、苏灵芝所书的碑文,宋米芾、苏轼、薛绍彭所题诗词的刻石,元赵孟兆页 、李道谦、高寿羽书写的碑碣,都是珍贵的文物。历代文人学士如唐之李白、岑参、卢纶、温庭筠,宋之苏轼、苏辙、王禹称以及元明清各代的诗人名士留题的诗篇,经过搜集整理,还有六七十篇。这些文物,不仅是研究道教历史的重要资料,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楼观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极为重视。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楼观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次拨款修复。十年动乱,又遭摧毁,下院建筑,均已无存。碑碣石刻,亦多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拔乱反正,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关怀及大力支持下,1978年由当时的文物管理部门负责整修了说经台山门前东西两碑亭,彩绘了老子祠正殿及两庑和门房。1979年修葺了说经台山门和东西二碑厅,为老子祠后院修起围墙和门楼,同年,又将周至县原城隍庙迁建于藏经阁遗址上,改称斗姆殿,并修建两旁走廊。1984年任法融道长出任监院后,组织合台道众,对说经台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艰辛三年,对老子殿、太白殿、四子殿、灵官殿及山门、东西碑厅进行了彻底修复,在老子祠大门两侧又增建了钟楼和鼓楼,经台下东坡新开石阶盘道一条;重修救苦殿和北山门,斗姆殿内也得到彻底修饰。又重修了显灵山庙宇群,并修建了上山青砖台阶踏步路。1994年道观又修建了希声堂大院、吕祖殿及两边迎旭阁、留云馆。1997年在希声堂大院北又增建八仙亭廊。1998年修建王理仙方丈塔,并由香港谭兆慈善基金投资对说经台上山道路进行了全面整修,将原有的旧砖台阶全部更换为青石台阶,并增加了青石围栏。2001年,由西安旅游集团投资1000余万元在原宗圣宫遗址上轴线平移于东侧,重新修建了北山门、紫云楼、三清殿和宗圣宫大殿。2002年又建中韩文化交流金可纪纪念碑。2003年,经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批准,楼观说经台前院全部交还道观管理。在周至县政府的支持下,聘请园林建筑和道教专家,制订了《重修核心景区说经台规划方案》。2004年,由香港李兆基先生捐资1000万元,开始动工改建说经台入口碑厅、台下庭园,增建南山门及上说经台道路改建;在台下增建祭祀台、碑廊、讲经堂、藏经楼、斋堂。2005年,马来西亚许庆璋先生在上说经台十字路口又捐建石牌楼一座。经过这次整修之后,楼观说经台的整体面貌将得到全面改观,其道教的神圣性将得以体现,为广大道教信众提供一个清新优美、赏心悦目的朝拜场所,使人们在领悟老子博大精深智慧的同时,感受到人与自然协调的意境。

楼观说经台西约3公里有大陵山,位于就峪河西楼区域,据《水经注》载:老子指山为陵,老子卒后葬于此山。每年古历二月初十至十五日与说经台共同庆祝老子圣诞大型法会,延续至今。是西安地区人数达10余万人规模最盛大的古庙会。

自秦汉至今,楼观以道林张本之地,人间仙寰,吸引了众多的帝王朝臣、文人墨客、著名道士,或礼谒凭吊,或栖止潜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们之所以景慕楼观,追本穷源,乃是由于古圣人老子在这里讲述了《道德五千言》这一博大精深,奇伟玄妙的经典,堪称华夏哲学之宗,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并渗透于民族心灵。春秋时期,它导引了诸子百家争鸣,在科学文明昌盛的今天,它依然富有生机,指导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目前,研究老子,已成为时尚,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也步入这一殿堂,探索老子思想底蕴,追溯人类文明的渊源,寻求拓进科研的新契机。钟灵毓秀的古楼观,作为人文遗迹,已成为研究中华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国际思想界的极大兴趣。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