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悼亡诗赏析——以《锦瑟》为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品赏析 手机版 | ||||
在晚唐的诗人中,李商隐与杜牧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他的诗作尤其是《无题》,哀艳、华丽,幽美深邃,迷倒了一代代后来的爱好者。一般说来,这是一首首爱情诗,但由于其过余晦涩难懂,反而增加了爱情的迷雾。也有人认为是另有所托,特别是惯于用政治标准衡量的人都认为这是作者自己在政治上潦倒的发愤之作,仿佛诗人是官迷似的,手中没有权力就乱发牢骚。长期以来,以这两派为代表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真是“人人尽好西昆体,但恨无人作郑笺”! 《锦瑟》以起首二字为题,但从各方面看来,都是不折不扣的无题诗。这里仅依一位前清遗老的看法为主作一些粗浅的赏析。诗曰: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为古乐器,实为二十五弦。无端,即无来由,乃是指命运的无常。五十弦暗示弦已断。何以为证?古人前妻死而再娶,称续弦。由此可见这不过是一首普通的的悼亡诗罢了,根本没有高深莫测的政治内涵。抚断弦(暗指妻已死)而思及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于是产生惝恍哀绝的悲愁。道家的哲人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大蝴蝶翩翩起舞,醒来时疑惑:自己本来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本来是蝴蝶现在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呢?作者引用这个典故无非是为了表达人生如梦的感慨。下句以古蜀王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愿为爱情啼血而死的心迹。诗人夫妇感情向来很好,如《夜雨寄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是诗人在西川节度使严武手下作幕僚时写给远在河南家中的妻子的。夜雨相思,感人至深。 “沧海月明”句向来众说纷纭,典故本身是明朗的,传说南海有鲛人象鱼一样住在水里。到人家去买丝绸,向主人要一个器具,把眼泪滴在里面,变成珠子,送给主人(见《太平御览》)。蓝田自古产美玉。但什么样的珠子也不会流眼泪,什么样的美玉也不可能生烟。这其实是用了修辞上的联想和通感,亡妻生前的眼睛象明月那样明亮,并且常为离别的相思而流泪;在家中独自操劳,如美玉一样的肌肤也常常汗气腾腾的吧。这道的是日常之景,也是想象之景。最后一联说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美好的东西在失落之后才愈感其价值之珍贵。本以为青春年少,此情可待,来日方长。然而人生无常,黄泉路上无老少,转眼之间往日的恩爱已成为记忆,不可重温,而当时,当事人往往是惘然不觉的呵。 还有另一首名为《房中曲》的悼亡诗: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连蔷薇也在哭泣,她白色的幽姿在绿荫中显得那么孱弱渺小。娇儿象云一样无忧无虑。天已大亮,他还在酣睡,全然不觉失母之悲,以反衬作者悼亡之痛。大概作者自己是彻夜难眠的吧。)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这又是联想和通感。大约枕上有亡妻的眼泪吧,要不怎会是秋波色,仿佛是龙宫之石呢?古人常用石头作枕,现代人要是再用这硬梆梆的东西作枕头一定够呛。)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竹席再也不会承受她柔顺肌肤的温存了,只有绿罗衾依然罩在上面。更显空床之孤寂凄凉。)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前年春天,妻大概对自己的病情有清楚的体察,因而有不祥的预感。但妻子平居情绪,粗心的丈夫未必都很在意。事后想来不幸而验,遂有铭心刻骨之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请注意,这里又提到锦瑟。估计诗人之妻曾是一位鼓瑟高手,那锦瑟必是她的遗物。“长”字不是指尺寸,而是指时间。睹物思人,物依旧,物主已长往矣!)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此联以景物寓托人事。松树本来应该长在高处才对,可不幸而长于涧底;明日山头檗暗指孩子还小。大意是:你跟我没过过好日子,但对你来说,这苦日子也已结束。而我孤苦伶仃,还要将咱们的孩子养大,辛苦的日子还长。) 愁到天地翻,相见不相识。 (想你到天地俱翻,或有相见之日,又恐相见之时已不相识。古人评:“设必无之想,作必无之虑,哀悼之情,于斯已极!”) 李商隐的诗确实难以理解,更多的时候,你无法诉诸清晰的理路,但仍可以透过心灵的沉静和敏锐去感受它。其喜怒哀乐之情就潜藏在他奇丽的想象和闪烁的词句之下,令千载之后的你产生共鸣:哦,原来作者表达了我想说而无法说出的内心感动! 相关链接:作品赏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