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鬼神而远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到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这漫长的岁月中,电在大自然中一直存在,磁场也一直在大自然中存在,只是人们不了解它,把见到的各种自然现象都归入到鬼神之列,被敬起来了。从有人类开始一直到西医有了解剖学,人类才搞明白了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也因为是人类不了解,用已有的经验和身边常见的金、木、水、火、土来区分和解释 。今天,我们已经了解了全部的世界吗?没有,依然远远没有。我们已知的世界就像黑夜中手电筒照亮的空间一样有限。未知部分是除了手电筒照亮空间之外的整个世界。有人在某一领域内不断地发现规律,扩大了人类已知的部分,让我们人类的手电筒照的更亮、更远。这些人无论他们在什么领域和行业,都是值得大家去尊重的。更让人尊重的是那些除了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发现,还时时刻刻都在留意其他那些没有被手电筒照亮的空间的人,这些空间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还是很大的部分。 在孔子的著作中很少提及来世和鬼神。当他的弟子问及来世时,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对鬼神的态度也是:“敬鬼神而远之。”这很能反映出儒家对未知领域的处世态度——在没有了解清楚规律的情况下,不要自以为是,否则会受到伤害。2002年年初,SARS来了,病源是什么?在新浪网上看到一些自以为是的专家,肯定地说病源是衣原体,于是全国人民都按衣原体来治病。等到WHO发现病源不是衣原体,是冠状病毒时,时机已经错过,得病的人,死的人已经很多了。当时,每天都在公布又有多少人病了,又死了多少人,谁也不知道明天又会死多少人。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这可能就是医院常说的误诊吧。这位专家的眼神在我的大脑里怎么也抹不去。最近几个月,我又见了许多的人,凡是看到这种眼神的人,我都把他们有意无意地归到自以为是的那一类里去。 有些人,包括我自己,总喜欢用创造、创新这类的词,感到用这些词过瘾,觉得自己能做出一些创造和创新的事来。其实这也是自以为是的一种表现。用“发现”这个词可能要比创新、创造更符合事实,也是对未知的领域和大自然多一份敬畏。人们要发现,要创造和创新,首先,需要一种状态和态度。为了方便和顺口,我还是把它叫成“创新状态”。不承认没有被手电筒照亮的空间的存在,对黑暗的空间、未知的领域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不可能进入这种“创新状态”的。那位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SARS的病毒是衣原体的专家,肯定没有进入这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什么样的状态?几千年来,人们在寻找,可能是那种“出世入世”的状态,也可能是“禅”的状态。有人有这种状态,有人没有。有人改变自己的态度可以进入这种状态,但有人永远也无法进入。有人有时有,有时没有。比如有位作家曾进入这种状态,写了一部很好的小说,后来再也没有进入过这种状态,以后所写的所有的小说很可能都是为了挣稿费,都是滥竽充数的垃圾。再比如,有人要进入这种状态一定是在餐桌上,最好是晚餐,喝一点酒,最好是好的红酒或香槟,在10人之内,他一定会进入妙语连珠的状态。这种“创新状态”是最好最高的境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地控制人自由出入这种状态。 其次,就是不要让已经存在的标准成为你创新和发现的“紧箍咒”。当我们在大自然中,在一些旅游景点时,导游总要把大自然中的一些风景套上《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的故事来提起游客的兴趣,想要创新和发现的人,万万不能进入导游的思维状态。手电筒照亮空间的标准和手电筒没有照亮空间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头脑中应该保有对“发现”和“创新”的好奇,而不要成为一些“像什么”、“我早就知道了”的“知道分子”。前些天,在伦敦借宿在朋友家。朋友说,最近在伦敦桥旁,有位男人在半空中的一个箱子里不吃不喝地呆了40多天,伦敦大小的报纸都在报道。朋友雇了辆出租车,让我去看,出租车司机告诉我,这人是神经病,脑袋出毛病了,没有什么好看的,看看别的吧。做这样奇怪举动的人,99%可能是神经病,但也有1%的人是在试图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既定的思维模式。 再次,就是不要被“工具”和形式所左右,电脑、语言、文字、公式都是工具,而不是事物的本质。我们只能借助这些工具去发现,但绝不要陶醉于这些工具本身。爱因斯坦在晚年(1946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E=MC2》,爱因斯坦在表示质量和能量的互等性,他在文章中特别加了一句话:互等性的说法不确切。我想天才的爱因斯坦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想不到爱因斯坦研究的高深理论,若干年后却被人频频引用:我从伦敦去机场的路上看到一座大楼名字叫E=MC2;北京新建的传媒大道有一座过街天桥的名字也叫E=MC2;我家有户邻居,总喜欢买最便宜的东西,坏了以后全家动手修理,所有的工具她家都齐全。有一天,我发现她家买了一批便宜的折叠椅,椅子上面居然全印着E=MC2。这让我想到另一种现象,十年前,我跟着易小迪背佛经,可能是我的悟性太差,没有什么长进。后来我看了禅的一些公案后,觉得对我这样的常人的智慧很有启发。但很快发现,“禅”开始泛滥,建筑师用“禅”来标榜自己的建筑;画画的用“禅”来标榜自己的画;做饭的用“禅”来标榜自己的餐厅,一些人觉得中文的“禅”不过瘾,就用英文ZEN。这时形式已经与它的本质完全的分离了,仅仅作为一个符号,成为街上的一阵过眼烟云的流行。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