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应当宁缺毋滥(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范文 手机版




苦卓堂

陈林森

据悉,上海高考08年出现唯一满分作文,一篇以关注农民工子女为主题的《他们》赫然登场,引起许多媒体的报道。据报道,这也是上海时隔三年出现的一篇真正的70分满分作文。此前的2005年,该市高考曾出现了一篇满分作文,但专家认为那篇文章的观点有点偏激,作文得分为68分,因考生书写较好,加了2分书写分,最后作文得分为70分。今年这篇高考作文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满分,后来经过专家组的激烈讨论,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朴实的文字赢得所有阅卷教师的赞赏,终于获得70分的满分,专家称这是上海近年来高考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该文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完美结合,而对题意的理解也是非常到位的,题目的“他们”就包含着这是一个群体,这是一个与“我们”有距离的群体,虽然并没有限制时空,但是表现现实题材,应该是命题者所希望的。

可见,上海市高考作文评分,对于满分作文是很严格的,决不会轻易“施舍”。在有些年份,如果没有这种“难得一见的佳作”,在思想和文字上都能赢得阅卷教师一致赞赏的好文章,宁可“暂缺”,决不降格以求。这决不意味着上海市高中生的写作水平比其他省份的高中生要稍逊一筹,因为上海市作为中国最大直辖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很高,其占有的教育资源决不在其他省份之下,它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习环境和条件,应当是一般省份特别是中西部多数省份所不能比拟的。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满分作文的有无和数量多少是与该地区考生的作文能力成正比的。

但从鄙省来看,对高考满分作文的要求显然要比上海市低得多。前些年,在高考阅卷动员大会上,主讲人总是强调“要敢于打满分”,并且江西省用作满分的标杆卷故意不选那些被认为是“完美”的作文,反而要选那种“略有瑕疵”的作文,以免阅卷教师对高考作文的评价和平时评改作文一样,不敢打满分,或者从不打满分。实际上,每年正式阅卷开始时,普通阅卷教师对试评组给出的满分作文,普遍不能看好,有的甚至打了较低的分数。对于作为“优秀卷”(即比满分卷还要好)的文章,试评组要反复说明,不能按照这个标准打满分,不然分数就上不去了。在阅卷中,某些教师在一段阅卷时间没有评出满分,甚至自认为作文评分标准没有掌握好而“自我反省”,决心再放松标准评分。因此这种指导思想只能带来作文评卷教师思想的混乱,影响作文阅卷的质量。其实,具有很强写作能力的考生只能是微乎其微的,一名阅卷教师在整个阅卷过程中,评不出一篇满分作文是非常正常的。现在假定我省作文阅卷教师在整个阅卷过程中,每人仅评出一篇满分作文,按每年200名阅卷教师而论,江西省每年高考的满分作文都会在200篇以上,这和上海市有多大的反差。如果按这个数字来评价两地青少年的文学写作能力的高下,岂不是笑话?

几年来本人作为作文阅卷小组长,不担任一评、二评,兼顾三评和本组考勤和阅卷质量检查等任务,所以接触答卷的数量没有一般阅卷教师那么多,但每年也会至少接触到一千多篇作文答卷。去年作文题目不难写,除了那篇《乐语文赋》作为特殊的文体以外,我只抄下了一篇满分作文,认为是唯一拿得出手的好作文。而今年接触答卷与往年一样多,却没有一篇好作文使我觉得可以作为优秀作文被推荐的。我省语文命题组长一再说,高中生写作能力逐年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大量的满文作文就是一件不正常的事,而每年出版一本××省高考满分作文选集,也不能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真的有那么多满分作文吗?因为,你既然将这些作文标为满分作文,那么它们的每一个方面都将成为未来高考考生的“榜样”,连同它们的瑕疵(按理这些作文在出版中也应保持原貌而不应该作修改润饰,否则就带有欺骗性质了)也成为考生的榜样了。高考满分作文泛滥,也就导致以“高考满分作文”为卖点的商业行为泛滥。

我省高考满分作文一度泛滥的背景是前些年全国统一命题,为了掩饰我省考分偏低的尴尬,以及我省全国重点大学没有或很少的条件而导致拔高分数,企图能让更多考生被录取到外省的重点大学,由此,造成我省在很长时间,拔高高考分数,而这个任务又只能主要由语文学科来承担,特别是语文试卷中的作文,占分比重大,评分弹性强。近几年来,随着江西省也参与分省命题,上述背景不再存在,通过作文来拔高本省考生高考分数的做法不再有现实需要的基础,高考满分作文泛滥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这是一种进步。

现在分省命题了(江西省是语、数、外三科本省命题,文综、理综仍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应当说有利有弊,因此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在这种形势下,多多向其他省市区学习借鉴,对提高命题和阅卷的质量,是不无好处的。比如被评为满分作文的考生作文,应当有一个讨论的机制,而不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因为既然打了满分,它们就会不胫而走,要考虑到它们将来会遭到各界人士的如何的评论。事实上,高考作文评分和体操比赛有点相似,任何违规都应扣分,因为满分给人的印象就是完美无缺。

上海高考今年唯一满分作文,文字以朴实见长,也给我们启发。在很多时候,被评为高考满分或高分作文的文章,常常是文字华美、注重铺排、抒情色彩浓烈的,这种文风作为写作之一体,作为百花之一枝,未尝不可,但并非现实所需要的唯一文体,而高考满分作文却常常给人们带来误解,以为要在考场获得满分,非要学那种华丽有余而思想不足的文章。反过来说,像上海今年唯一满分作文,在有的省份,在有的年份,可能反而不容易得到满分。

【附】上海2008高考唯一满分作文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阅卷老师点评】

满分作文有五大优点,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作文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本文来自: 优习网(www.YouTheme.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outheme.cn/html/200806/121378.html

本文来自: 优习网(www.YouTheme.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outheme.cn/gaozhongzuowen/gaozhongyouxiuzuowen/2008-03-10/74812.html

作者邮箱: xzcls48@yahoo.com.cn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