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翻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 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读过很多故事,像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习新课 一、大声地读——读通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字音准确。 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 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 (一)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二)翻译下列语句: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二、生动地读——读懂 1.学生按以下要求朗读,老师适时指导。 (1)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节的波折,也就是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揣摩“塞翁”所说的三句反问句的语气,读出塞翁的处变不惊。 从塞翁及众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 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2.师生共同合作,读出故事的味道。 (1)老师读塞翁说的话,学生读旁白。 (2)老师读“得马、相保”这两个“扬”的情节,学生读“失马、折髀”这两个“抑”的情节。 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三、深入地读——读透 1.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堕马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学生讨论、总结 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2.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3.积累与本课意思相近的成语。 否极泰来 福祸相依 亦得亦失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寓言作品选》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