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创作。 2、能有感情地诵读、准确地背诵全诗,品味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体会诗歌的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4、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线索。 2、学习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诗歌主题。 3、通过联想和想象,解读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情感,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企盼,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社会的珍惜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及寄予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雨巷,撑着油纸伞,“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但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伞”,而在监狱中“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走近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1950年因哮喘病去世。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三、诗歌背景介绍 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戴望舒被捕,受尽酷刑,但他没有屈服,狱中写下了几首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在诗歌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热爱。同时,借助于想象,表达了对“辽远的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四、积累字词 锦幛(zhang )荇藻( xing zao )蓬蒿(peng hao ) 憔悴(qiao cui )蝼蚁( lou yi )灰烬( jin ) 残损:被破坏的,不完整的,残缺的。 灰烬:物体燃烧后盛下的东西。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五、读课文,梳理结构 1、教师范读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生:仔细聆听,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及诗人的感情,思考该诗表现出怎样的氛围。 师提示:这首诗较为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2、学生以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 教师点拨:层次分割标志为“只有那辽远的一角”,前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对苦难中国的悲哀之情;后一部分抒发了诗人对解放区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3、再读诗歌,思考文中“广大的土地”象征什么,为什么诗人要用“残损的手掌”一词? 生:思考、讨论、分析并总结(“广大的土地”象征苦难的中国。使用“残损的手掌”既是实指诗人处境的艰难,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六、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教师设置问题: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请画出文中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得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在描写手法上和感情色彩上明显不同,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活动]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教师总结: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温暖、明朗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这些词汇形成对比,更好地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爱和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土地。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然后是从祖国的北疆到南国,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的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首长”的触觉作用,这样,就把较为广泛的对象接种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条线索上,因此不觉得芜杂。另外,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歌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连缀;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爱和柔情,对比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作业:背诵这首诗歌。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