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小说(1)(粤教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粤教版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   小说(1)

基本阅读篇目:《药》、《项链》、《等待散场》、《差别》

9、药      鲁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作品明线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方法与景物描写的作用;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文深刻的思想内容。

3、过程和方法:阅读法、讲解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以明线和暗线、气氛描写为人物和主题服务。 

    2.难点: 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蹩bié(脚腕或手腕扭伤)   悉卒xīsū(拟声词,轻微的拆裂或摩擦声)    胛jiá(胛骨)   攫jué(抓)   拗ǎo(用手折断)   讪shàn(难为情的样子)       冢zhǒng(坟墓)    瘐yǔ(在狱中受刑,饥寒、疾病而死)   竦sǒng(同悚,惊惧)   剥bāo在课文中不念bō。 

    词语补释: 

    *悉悉卒卒:拟声词,形容轻微的拆裂或摩擦声,这里形容穿衣服的声音。悉卒 xīsū。

    *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蹩bié。

    *攫取:抓取,掠夺。攫jué。 

    *黯淡:暗淡。(光色)昏暗,不鲜艳。 

    *搭讪:为了想跟别人接近或敷衍尴尬的局面而找话说。讪shàn。

    *满门抄斩:抄没财产,杀戮全家。 

    *攀谈:拉扯闲谈。 

    *板滞:呆板,停止不动。

    *瘐毙:旧时关在牢狱里的人因受刑或饥寒、疾病而死亡。瘐:yǔ。

    *丛冢:乱葬在一片地方的许多坟墓。冢:坟墓。

    *宛然:仿佛,逼真地。 

    *褴褛:衣服破烂。褴褛lánlǚ。 

    *羞愧:感到羞耻和惭愧。 

   *竦然:惊惧的样子。"竦"sǒng通"悚"。

    阳文: 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笔画凹下的叫阴文。注① 拗开: 用手掰开。拗ǎo用手折断。

题意: 

    三层含义: 

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 群众是觉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 一症结的新药。 

    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一个"药"字,不仅简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鲁迅在小说中指出: 

    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痨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这就是鲁迅用"药"作这篇小说题目的用意。 

    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药》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作品。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鲁迅对他们的被害很是悲痛,同时又结合自己的经验,深感人民不觉悟,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五四运动"前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鲁迅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药》,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关于《药》中人物姓氏的理解: 

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中国那时候就那样子;辛亥革命脱离人民,人民落后不觉悟。但如果不是为着暗喻中国,"秋瑾"勿须叫"夏瑜",华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华"不可。   

第二课时 

    情节结构: 

    一、明写华老栓买"药",暗写夏瑜牺牲。 

    开头写阴暗气氛,接着写华老栓拿着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去买"药"的情景,然后写他怀着无限希望回家。──情节的开端。 

    二、明写华老栓夫妇煨"药"和华小栓吃药,暗写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吃。    从华老栓夫妇煨"药"和看着华小栓吃"药"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他们爱子心切和深信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华小栓吃"药"的情景和他吃"药"后的咳嗽,预示着华小栓的悲剧命运。──情节的发展。 

    驼背五少爷到茶馆,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 

    三、明写刽子手和茶客们谈"药",暗写革命者在狱中的英勇斗争。 

开头写华老栓的辛勤劳动,接着写"闯进"来的一副凶相的刽子手康大叔,他先自欺欺人地吹嘘"药",又怀着炉羡的心情介绍了他的同伴牢头阿义和出卖革命者的夏三爷,然后作者又借他的口讲述了夏瑜的英勇无畏和坚贞不屈;而驼背五少爷等人对他叫嚷的反应,则再次反映了各阶层群众愚昧的精神状态。──情节的高潮。 

这一部分人物最集中,作者把不同人物都清晰地刻画出来了,在这么多的人物中,竟然没有一个略表同情的,作者从深沉的悲痛中暗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四、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暗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与悲凉。 

作者写了华大妈因儿子吃了"灵药",仍不免一死的悲哀与空虚,并刻画了夏四奶奶伤心羞愧的感情,反映了夏四奶奶对儿子的不理解,同时也写了华大妈对夏四奶奶的关心。坟场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花圈的描写则表现了革命的希望和作者对革命的关心。──情节的结局。 

    两条线索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由连结到交织,最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者之所以把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作明线来写,而把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作为暗线来写,是由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所决定的。把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写,特别是选择华老栓的小茶馆作为主要场景,让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可以简明地表现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各自性格,使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更好突出主题。 

    本文结构图: 

    时间: 秋天后半夜 即当天清晨  当天上午  第二年清明 

                      一       二        三         四 

    ┌─华─────→ 买药───→ 吃药───→谈药───→ 药效────

→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愚弄人民。       (软刀子)

│ 家 │ │ │ │ 

   │ 故(明线) │ │ │ │ 

   │ 事 ↓ ↓ ↓ ↓ 

   《药》 人血馒头 刑场(连结) 华家(交织) 茶馆(汇集) 坟场(融合)——

→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        

    │ (纽带) ↑ ↑ ↑ ↑ 

    │ 夏 │ │ │ │ 

    │ 家(暗线) │ │ │ │ 

    │ 故 │ │ │ │ 

    └─事─────→夏瑜牺牲─→ 瑜血被吃─→夏瑜被谈─→ 夏瑜影响─→控诉封建统治。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主题)阶级镇压革命   (钢刀子) 

    《药》 

    1、中│─→买"药" 、2、心│─→煨"药"、吃"药" 、

3、事│─→谈"药" 、 4、件↓─→吃"药"的结果 

       ┌药。老栓夫妇用辛勤挣来的钱去买人血馒头,认为它是治病良药。

《药》┤药? 小栓吃"药"后还是死了,这药成了个大问号,说明他愚昧麻木。 

       └药! 鲁迅把华夏两家的悲剧写成小说《药》,用它揭示了人们的病苦, 起到了唤醒群众的作用,是剂良药! 

    第三课时 

    《药》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1)华老栓──当时社会中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 

    1、勤劳善良:经营小茶馆,借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拿出长期辛勤积攒的钱。但到了买"药"的市场──刑场,却吃了一惊,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发愣。看到康大叔像两把刀的眼光,刺得他缩小一半,一再吃惊,在他的眼里,看杀人的闲人竟像"鬼似的",当刽子手给他"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这是他性格中本质的一面。 

    2、愚昧麻木:用人血馒头治病,是一种迷信,他却深信不疑,为有机会去买"药"而感到爽快、幸福,买到"药"后,无比兴奋。他对人血馒头来历的态度上表现更为突出,只关心自己的儿子,偏不想一想,手中馒头所蘸的人血不正是来自别人的儿子吗?对刽子手康大叔是那样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人财两空。这是他性格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消极落后的一面。 

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他愚昧麻木,极端自私,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可憎,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夏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 

    1、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在狱中坚持斗争,宣传革命,甚至劝"牢头造反",还要在老虎头上搔痒,声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尽管挨打,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反而觉得阿义不觉悟而可怜他。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孤独与寂寞:但他对如何造反,如何打天下,是不清楚的。他在狱中竟劝极端顽固的牢头阿义造反,把阿义错当群众,而群众在他眼里是"可怜虫",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为革命牺牲,她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的鲜血竟被贫穷、善良的华老栓当做一种"药"给儿子治病。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感到气愤",他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他说阿义可怜,茶客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时,"潮一般"的人在看热闹。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他脱离群众是孤独与寂寞的。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这一惨痛事实,一方面极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与资产阶级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 

当然夏瑜的死并不是毫无意义。小说写夏瑜坟顶上"有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并没有被斩尽杀绝,革命火种是扑不灭的,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3)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 

    凶残、暴虐、贪婪无耻:他是一个刽子手,替主子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总之,从外貌、行动、语言中显示了他的野蛮和凶残的本相、卑鄙的灵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借麻木的民众唤醒民众的麻木,借凶残的刽子手控诉刽子手的凶残,借失败的革命者剖析革命者的失败,正是这几个形象在体现主题上的深远意义。 

    (4)阿义──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 。

    凶残、贪婪、顽固: 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盘问夏瑜,听到夏瑜的宣传,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5)夏三爷──出卖灵魂的势利之徒。 

    卑鄙自私: 为了独得赏银,丧心病狂告发侄儿,显示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 

    (6)死者的家属和茶客(华大妈、华小栓、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他们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结果。 

    《药》的景物描写: 

P58第一部分开头,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P58"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景物是这样的单调和阴暗,一方面写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为夏瑜的牺牲制造了沉寂肃杀的气氛。P58华老栓出发买"药","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P58-59和买"药"回来时,"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是用景物烘托把华老栓的心理活动"精神兴奋和对儿子的命运充满信心"突出了,这就更好地突出了华老栓的愚昧。P63-64第四部分描写了寒风、枯草、秃树、乌鸦等景物,制造了一种很强烈的悲凉气氛。既烘托了两位母亲极为凄惨的心情,又能激起读者对革命者的悼念,对受害者的同情。 

    《药》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准确、精炼,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语言才能和严肃的写作态度。 

    如写夏瑜的话,只有两句"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可怜!可怜!"便写出夏瑜的民主思想和襟怀-(P62) ;写华老栓到刑场的情景,用"退""寻到""蹩进""立住"恰当地表现了这个善良的劳动者惊惧的心情。──动作描写P59;写刽子手卖人血馒头时,用"摊着""撮着"两个动词准确刻画出凶狠、贪婪的形象。──动作描写P59 ;用"嚷""抢""扯""裹""塞"等动词,极其准确地写出刽子手对老栓粗野的态度和不耐烦的心情,用"抓过""捏一捏"写出刽子手接钱、数钱的熟练动作和丑态及凶恶的灵魂。──动作描写P59;写康大叔到茶馆时,用"闯""嚷"两个字,表现出刽子手在城市贫民和小市民中间那种目中无人的粗野行径,描写康大叔的衣着时,用"披""散""捆"三个动词,刻画了刽子手的流氓形象。──动作描写P60;老栓要去买馒头时,从老伴手里接过一包洋钱"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路口遇见几个人后又"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这才"仰起头两面一望",准确表现了华老栓谨慎小心的性格。──动作描写P58─59;华大妈听到康大叔提起小栓的"痨病"时,就"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形象描绘出善良而无知的老妇人对儿子的疼爱和对康大叔无可奈何的心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P62。 

    练习:作文

    1.以情节为主 《华老栓买药》《夏四奶奶上坟》; 

    2.以人物为主 《夏瑜的故事》《华老栓一家》《康大叔其人》; 

    3.以环境为主 《古□亭口》《茶馆速写》《坟场剪影》; 

    4.以分析为主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谈华老栓的形象》、《从夏瑜之死想到的──谈辛亥革命的教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谈〈药〉的艺术特色》、《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谈〈药〉的人物塑造》。                                 

10、项链     莫泊桑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分析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尤其是深刻细腻的心里描写,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透过小说描绘的环境来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通过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造成其悲剧的根源。

      3、过程和方法:整体阅读小说,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鉴赏、评价玛蒂尔德既有着虚荣心,又有着诚实、坚强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 ,俄国的契诃夫同为世界文学是上 三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名篇《我得叔叔于勒》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于勒一生有贫穷到发财又到沦落。我们今天学习他的另一名篇《项链》,也是取材于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家庭,人物命运也是大起大落。这篇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的推崇。他说"无论从形式 结构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短篇小说要求的高度"。不过,我们今天重在研讨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

    二、走进作者

      简介莫泊桑,当时法国社会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们巧取豪夺,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散,小资产阶级在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他们有很深的 了解。《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当时法国社会的 一个典型。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疏理故事情节 

    (1)"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围绕"项链"都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2)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出乎人的意料?你欣赏吗?欣赏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丢项链――人物命运的制高点和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 

    (3)进一步深入情节,分析在不同情节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透视人物心理、性格发展过程。 

    a借项链前,玛蒂尔德有哪些想法? 

       明确:想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b得到请柬后。情绪怎样变化 ? 

       明确:懊恼地丢――哭起来――迟疑地提出要求――似郁闷不安忧愁――迟疑而焦急地借――跳搂亲跑。 

    c舞会上她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用两个字概括――陶醉。 

    d舞会结束,他马上想到的是什么? 

     明确:赶快逃走。 

    e丢项链后,她怎样处理这件事? 

      明确:她懂得一个穷人的艰难生活了。一下子现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注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f她是怎样还债的? 

      明确:辞退女仆 、迁移住所、刷洗杯盘、洗衣 、倒垃圾 、提水 、争价钱 、受嘲骂 、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 

    g十年后,还清了债务。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她为什么要告诉女友十年前的事实? 

      明确:内心的坦然。 

    2、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 

      玛蒂尔德的悲剧是由她的"梦想"引起,题中指明这是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我们跳出阶级论,思考玛蒂尔德该不该有梦想?如何看待她的梦想? 

      明确: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性中爱美、爱豪华的心理,虚荣心人皆有之,只是程度有别。她参加舞会只是展示美丽,得到艳羡,并没有损害他人,而且晚会后她没有依靠男宾,甚至部长去解决困难。她那狂乱的虚荣心是她的弱点,也是人性的弱点。 

      作者在文中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玛蒂尔德是不是听任命运摆布,她心中有无宿命论思想? 

    她的英雄气概,毅然决然的选择偿还债务,表现了他在命运面前的坚强 勇敢 果断。 

    再次见到女友,她仍然亲昵地称呼对方,说明十年的经历后说:"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甚至"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说明她对命运无所抱怨与悲叹,有着敢作敢当的自豪。 

      "她先是因为虚荣心导致错位,后又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她的美丽可爱表现:诚实守信,勤劳坚韧。 

    3、鉴赏小说精巧的构思 

    A"借项链"是命运转折之由,在玛蒂尔德身上,为什么是必然的? 

     明确:序幕写他的梦想,为下文参加舞会赶制新衣及借项链做了充分的铺垫。 

    B"丢项链"看似偶然,为什么又真实可信? 

     明确:舞会上的狂热,以及后来的逃走,很容易丢失东西。 

    C"识项链"中得知项链是假的,是否符合情理? 

     明确:三次伏笔:女友的慷慨--老板的回答――还时女友的随意。 

    D构思的"巧妙"体现在哪里?"深刻"体现在哪里? 

      明确:铺垫与伏笔,为展开情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有偶然性,是玛蒂尔德对生活 的抉择。项链是假的衬托玛蒂尔德的单纯、诚实 与守信,也暗示着上流社会的虚伪。 

    三、小结   

       世界文学史上还有优秀作品象《项链》一样既有个性复杂的人物形象,又有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前者如《红楼梦》中的王熙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我们都应从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中去认识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后者如《智取生辰纲》中伏笔与照应,《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巧遇的必然性,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结尾。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去努力,结果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她放弃了对梦华生活的痴想,并为此花费了10年的心血与青春。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从借项链、丢项链、到赔项链,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地性格,从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地原因。小说那意想不到地结局――项链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二、分析人物形象

     1、玛蒂尔德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美丽、虚荣、善良、诚实、质朴坚强,不屈于命运,忍耐和吃苦的精神。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无情的批评、嘲讽的同时,对她的善良、诚恳、不屈于命运的精神给予肯定和赞赏。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  

     明确:丰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是刻画玛蒂尔德形象的主要方法,作者提示玛蒂尔德内心世界的方法有:

    A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直截了当地的内心世界; B通过玛蒂尔德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其内心世界。

    3、玛蒂尔德生活在虚荣心很强烈的社会中,其他人物身上有否有虚荣心?请简析。   

     明确:作者是将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放在广阔的背景下展示的,虚荣心是弥漫当时法国社会的瘟疫。所以玛蒂尔德身边的所有人都在较强的虚荣心的体现。如其丈夫路瓦栽先生"存着一笔款子,预备买一种猎枪,好在夏季的星期天跟几个朋友到南代尔平原去打云雀",路瓦栽经济拮据,为什么要积钱买高级猎枪?虚荣使然,因为打云雀是当时的时髦、高雅的贵族活动。佛来思节夫人用精美的首饰盒装假钻石项链也是虚荣心作怪。"拉晚儿的破马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见,白天,他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此处看似顺手牵来的闲笔,其实不然,表面上是马车主人的自卑,实际上是写乘客的虚荣。作者就是通过玛蒂尔德身边都具有虚荣心的人物来完成一幅巨型的社会众生的虚荣图。玛蒂尔德生活在其中,怎么能不沾有虚荣心?这便是玛蒂尔德悲剧的社会根源。  

     4、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偶然事件,还是有尽然因素?为什么?   

     明确:丢项链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因素。玛蒂尔德受虚荣心的驱使,为了不使自已在夜会显得寒酸,把自己精心包装起来,借了项链,这已埋下了悲剧的导火线。在夜会上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夜会结束,怕丈夫披在她身上的家常外衣,被穿珍贵皮衣的女人看到暴露她的穷酸相,于是匆匆逃走,她在回家的途中依然沉浸在夜会的成功之中,得意忘形,在这种陶醉和慌乱中,丢失项链是符合情理的。所有这些情节都为"丢项链"作了铺垫,丢失项链的必然性,正是以玛蒂尔德的性格为基础的,是她那爱慕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5、小说结尾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两点:A给玛蒂尔德心灵上沉重的打击,进一步批判其虚荣心。玛蒂尔德以青春为代价,节衣缩食,倾其所有,用10年时间还清债务,支撑她的是对朋友的信义和社会的道德。丢失了项链要还,在朋友那里不能丢脸,借债要还,不能沦为社会不齿的人。一旦得知项链是假项链,她为了夜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是对她的虚荣心狠狠的一击。B深化主题。项链固然是假的,她所追求并陶醉于其中一夜狂欢也是假的,她梦寐以求的奢华享受同样也是虚幻的人生,不值得用有意义的生命云追求,以启示人们,应努力从虚幻的人生中摆脱出来。给读者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从而经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指导项链诗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响了的讽刺。 

    6、《项链》精巧的构思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小说精巧的构思体现在两个方面:1波澜起伏和顺境逆境的强烈对比。小说的主题是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的。为了突出这种不幸,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从波澜起伏和强烈对比的反衬中,突出玛蒂尔德这个人物,起初玛蒂尔德婚姻上的失败,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的夜会,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顺利地解决了舞服和首饰,夜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达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不经意丢失项链,使她再次坠入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主题也因此更加突出。2前呼后应,彼此照应,前后情节的照应,看是出人意料,却是合情合理。

    三、小结

     附   板书设计 

    项链:    借----  失----   赔----   识 

    (玛蒂尔德)        (错位)              (复位)   (找回自我) 

    (铺垫)       借项链 

                         丢项链 

     (伏笔)      赔项链              偶然----必然 

                         识项链 

11、等待散场    刘心武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鉴赏两篇小说的表现手法,理解其隐含的意义;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结构;揣摩小说含蓄巧妙的表达技巧。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在情感与人生指导意义。

    3、过程和方法:学习《等待散场》,并对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作归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当代微型小说,短小精悍,能很好地贴近现实生活,尽管国别不同,但都含蓄地展示了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分析

    1、作者简介:

    刘心武,笔名刘浏、赵壮汉等。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此外,名作还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他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2、 整体感知:

    作品通过写剧场外的小伙子等待着剧场内的姑娘散场出来,剧场内的姑娘因为不舍得浪费这一张带着深情厚意的票,一面看着剧场外的男友,一面焦急地等待着散场。作者从这一故事中赞美了他们纯真的爱情。

    3、结构梳理:

    4、探讨:

    (1)、在文中,作者"我"的作用是什么?

    "我"在里面起了线索的作用,以"我"与小伙子的接触以及在剧场内所见到的姑娘联系在一起,将在剧场外等待散场的小伙子和在剧场内等待散场的姑娘之间的纯真的爱情表现出来了。

    (2)、在结尾部分,"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什么?

    "永恒的旋律 " 的含义有两个。 

11、差别     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   

一、导入

      我们今天学习微型小说《差别》,小说写的是两个年轻人的故事。故事开头告诉我们,阿诺德与布鲁诺同样受雇于一家店铺,但前者"青云直上",而后者则"原地踏步",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样的结局呢?故事没有立刻告诉我们,而是让老板出来解决谜底。下面我们来看看故事是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结局的?

    二、朗读课文

    三、讨论研究

    1、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于是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他肯定有他的理由。请问:布鲁诺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同时受雇,同龄,薪水一样;可是一个青云直上,一个原地踏步。

    2、老板知道是很难解释清楚他与阿诺德之间的差别的,老板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明确:老板让他们办臆见相同的事:仅提出让他们到市场上看看有什么东西卖。

    3、小说结尾,老板对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如果布鲁诺明白了,他会明白了什么呢?

      明确:意识到他和阿诺德在购物、捕捉信息上比他强,办事效率、能力都比他厉害。

    4、谈谈你自己和两人中谁相似些。你从小说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通过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别老是抱怨什么,应该多找找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5、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⑴开头和中间相比:_____________。

      ⑵两人行动描写相比:_______________。

      ⑶结尾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

    6、发现总结这两篇微型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微型小说具有层层设疑、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微型小说在选材、写作上截取片段、留出空白,给读者提供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的写作技巧。

    四、奇思妙想

      布鲁诺能不能明白老板的意思?他能不能赶上阿诺德?请合理想象,虚构接下来的情节。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模仿本篇小说的写法,以反映师生关系内容为题材,写一篇题为《偏心》的微型小说。

扩展阅读篇目:《荷花淀》、《春之声》

12、荷花淀     孙梨

教学目标 

    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初步形成小说鉴赏的能力;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你喜欢看电影吗?什么题材的?成龙轻松的武打片,甜蜜的言情片,悦目的青春偶像片还是刺激的恐怖片?战争片少人看,为什么?沉重!残酷!我们今天学习的却是一篇另类风格的战争题材的小说——《荷花淀》。

    二、订正预习,梳理情节脉络 

    1. 作家作品 

    2.全文已空行标明是三部分,用简洁、含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明确:全文三部分的标题: 

    (1)夫妻话别 (2)探夫遇敌 (3)助夫杀敌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  

     明确: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4.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三、研读课文 

    (一)夫妻话别 

    1、让学生在课文中用笔画出"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并根据这句话揣摩水生嫂说此话时的心情,语气,甚至眼神。 

    2、根据这句话本身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水生嫂对水生参军的事是支持还是反对? 

    3、让学生阅读这句话的上文,自己去解决问题。 

    赏析:白洋淀夜景图("月夜编席,深情盼归")的景物描写。 

    读:从"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借助幻灯片图景,感受诗情画意) 

     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手指上缠绞着苇眉子 

                       苇眉子在她的怀里跳跃着         

          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银白的世界    透明的薄雾  

                       徐徐的清风    清新的荷香        

    结论一:这里有美丽富饶的家园,有美好的生活,勤劳善良的水生嫂,作为中国一名普通的妇女对丈夫充满了体贴依恋之情,她是希望丈夫和自己朝夕厮守,共同操持这个家的。   

    4、学生快速阅读这句话的下文,验证刚才的答案是否正确。 

    学生根据水生嫂"你走,我不拦你"、"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是了"的对话和最后自己拿起武器英勇杀敌的情节,看出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她是支持丈夫参军的。 

    5、 启发:单用"支持"或者"反对"来回答问题都是不全面的。 

    提示:一方面,水生嫂追求夫妻团聚的幸福生活,她希望丈夫永远留在身边。在得知丈夫马上就要上阵杀敌的时候说这句话,这里既有对夫妻分别的无限依恋之情,又有对丈夫安危的担忧和体贴。另一方面,水生嫂在国难当头的严峻时刻,她懂得保家必须卫国的道理,不打垮侵略者,就无法过安定的日子。因此,她勇于作自我牺牲,勇于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解除丈夫的后顾之忧,以至于后来勇敢上阵杀敌。所以这句话表现了真挚多情的中国劳动妇女水生嫂特有的心理,她爱丈夫,更爱家乡,爱祖国。她义不容辞地支持丈夫打鬼子。爱丈夫与爱祖国的感情交织在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中。  

    引申:作者对水生这个抗日积极分子的褒爱之情也可以说浓缩在"你总是很积极的"一句之中,只不过是借水生嫂的口说出来而已。 

    (二)探夫遇敌 

    真挚多情,"聚散两依依"的是不是只有水生嫂一人?我们的主人公还有四位,他们是在"探夫遇敌"中出场的,是――"借故寻夫"(马庄探夫)。        

1、学生分角色朗读五位妇女的对话,要读得惟妙惟肖,体现人物的含而不露的复杂感情。 

    2、言为心声,闻其声可辨其人。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探究分别展示了五位妇女怎样不同的个性。 

    赏析: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智伶俐。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快人快语,有点冒冒失失。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 

    小结: 短短几句对话,含而不露,情味隽永,耐人寻味,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她们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鉴,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那种含蓄美。 

    3、提示性仿作改写练习: 

    ⑴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 

    ⑵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她们的性格特征,还可以改写"夫妻话别"的一段对话。 

    ⑶仿写:以上学迟到面临老师严厉批评为背景,写一段对话,展现不同人物不同性格。 

    示例:⑴、"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改写比较: ⑴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 ⑵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娘家!",耍泼也不行。) 

    ⑵"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用了主谓倒装的句式,表现了水生嫂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而且比较急切。 

    改写比较: "怎么了?""你怎么了?" "就你积极。" (少了一份夫妻间的关怀、挂心的感觉) 

    ⑶"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这是全篇小说中份量最重、内涵最多的一句话。战争年代,被敌人捉了活的,对一个年轻少妇来说,就意味着被羞辱的命运,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一对恩爱夫妻,他们最担心、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丈夫要求妻子去拼命,正应了那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时夫妻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了瞬间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为了个人的、民族的尊严,他们的选择只能是与敌人"拼命"。此刻女人是流着眼泪答应丈夫的。你看,从内心一惊,到理解丈夫,从鼻子发酸,到狠下决心,答应丈夫的嘱咐,把一个女人丰富、复杂、高洁的情感世界,表现得多么淋漓尽致而又回环曲折。 

    改写比较:⑴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 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⑵水生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 

    小结: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淡化战争气息,浓化乡土气息,达到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就是"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荷花淀》的景物描写、对话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通过学习,要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借助环境、情节、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主题。

    五、作业

    以"风雨中的芰荷"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进一步地鉴赏《荷花淀》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13、春之声     王蒙

教学目标

    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

结合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学习诗化小说《荷花淀》,我们了解到并非每篇小说都可以按照写实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去品读……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三、基本解读

    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

    1、什么叫意识流、意识流小说:

    小说中的意识流,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2、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常常是以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在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的运用指的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以《春之声》的第一、二段为例理解"自由联想"的运用:

    明确:车身颠抖→人们摇晃→童年的摇篮→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故乡和故乡的父母--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火车的噪音。

    3、把握《春之声》的结构和主题

    (1)结构:《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小说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采撷特定时段的人文景观,语言结构独特,意象鲜明,反映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小说开始,"咣"车厢门关上,主人公进入闷罐子车这个特定环境,开始了他的感受、联想和回忆。"咣"车厢门打开,到站了,上下乘客,引进新的人物,引发新的事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又因此展开。车厢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直到主人公到站,小说结束。"咣"语义的延伸和相互关联,系连了一个完整事件的始终,也构拟了清晰可感的时间序列。

    王蒙自己也总结到:"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关于〈春之声〉的通信》)

    (2)主题

    岳之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4、《春之声》标题的含义

    明确: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都表征着那个时代生机勃勃、万象更新。这和那个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的火车头的作用是一样的。这一标题也蕴涵着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包含了作者对于"历史"/"现实","过去"/"现在"、"未来","落后"/"文明"等的思考。(小说标题和关于春天的描写,新的内燃机车头,无不是应用象征手法来扣合"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希望和转机"这个主题)

    三、总结

    附:板书设计 

    过去

                                           中国       外国

    岳之峰(现在)闷罐车厢       大空间        城市       农村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