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最后的几年,我市的中小学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2000年4月的统计数字,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99.83%、99.24%和87.05%。这组数据,即使与发达国家和我国教育先进地区相较劲,也决不会叫人汗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过去十年我市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更多的是量的递增而缺少质的提升,特别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我们是背着沉重的包袱走进21世纪的。这些问题如不尽快彻底解决,必将成为严重制约我市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 问题一:学校规模普遍偏小,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实施素质教育。 外地人普遍都觉得广州市的中小学显得“紧巴巴”的,久而久之,“袖珍学校”就成了外地人对广州的一个深刻的印象。确实,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规定,我市老城区占地面积达不到标准的小学和中学分别约占90%和75%,其中,占地面积连国家规定标准的1/3也达不到的小学和中学分别约占33.61%和23.52%,荔湾区的小学竟然没有一所占地是达标的!荔湾区三元坊小学占地631平米,仅占标准的10%,生均占地也只有1.54平米;第69中占地1811平米,仅达标准的15%。这类用地面积严重不达标的用地特困学校,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麻雀学校。 按理说,老城区有历史的包袱,学校小一点在所难免,但几个新 城区,也有不达标的学校,只不过问题没有老城区那么严重罢了。可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历史,有关方面确实在这方面缺乏深刻研究和长远规划。新中国成立后,我市老城区建造的达标学校除了第五中学之外,基本上就没有建过像样的中小学。近年来,由于某些部门所颁行的有关住宅小区配套学校的政策,使新的“麻雀学校”不断增加,新老城区建成或在建的住宅小区,其配套的中小学绝大部分均未达到规定的标准,为数不少的竟连有关标准的1/3也没有达到,成了彻彻头彻尾的“袖珍麻雀 ”。 学校规模偏小,教学设施和教职员却不能少,这样势必造成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人力资源浪费,使办学缺乏规模效益。由于学校场地狭小,无法设置必备的专用场馆和功能室,使学校无法实施国家的课程纲要。特别是由于缺乏体育运动场地,不少学校要分批组织学生进行早操和课间操,还有的学校要在大街上或公园里上体育课,严重影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生的身心健康。 问题二:学校整体布局不合理,局部地区入学难。 中小学的布局应随时根据城市发展、人口变动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就会出现新的不平衡。但是,我市在这一方面的应对措施往往是滞后的。例如,上一世纪进入90年代后,城市发展向北部、东部和南部延伸,这部分地区的人口随之急遽增加,但有关方面对中小学的布局却未作相应调整,使得这部分地区的某些区域,如环市东路——越秀北路区域、下塘路——童心路区域、水荫路——先烈路区域、工业大道中——工业大道南——广州大道南区域、黄埔大道南——体育东路——广州大道中区域均成为入学难的重灾区。另外,新广从公路白云花园一带安置了大量修建地铁和扩建路桥的拆迁居民,但该地区方圆5公里竟没有一所中学,引起拆迁户极大的不满。 近年建成或在建的住宅小区,虽然大多有配套的教育设施,但由于有关部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力监控,任由发展商随意布局,使小区教育配套设施显得杂乱无章。有的小区配套学校,与别的同类学校隔墙相望,造成生源不足,教育资源浪费;还有不少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常常把住宅建设之后剩下的边角地块安排配套学校的建设。例如天河区某山庄的开发商,把配套小学安排在三面被高架路团团围着的小区边角上,学校连校门也无处可开,周边交通繁忙,噪音十分严重,学生人身安全难以保障。这样的地方,就是呆上1分钟也令人坐立不安,遑论学习?海珠区某小区的小学,课室与住宅楼近在咫尺,引起业主和学校矛盾重重。另外,住宅小区的配套学校,其层次结构也不合理。由于我市住宅小区以小规模分散开发为主,导致小区教育设施配套适宜作幼儿园的居多,小学次之,中学比较少,三个层次的教育设施不能形成合理的比例。如海珠和白云两区,其住宅小区的配套教育设施均以幼儿园占绝大多数,而海珠区的现状却是中学学位非常紧缺,白云区的住宅小区配套中学基本阙如。我市的入学高峰,这两年已从小学转向了中学阶段,估计这一高峰期将会持续5—8年,中小学结构失衡,广州中小学教育将会面临窘困的局面。 问题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分配使用不合理。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突出表现是“两个比例”偏低。一是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偏低。早在上一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其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少已超过4%。如马来西亚占6.6%,埃及占5.2%,韩国占4.9%,苏丹占4.6%。阿根廷占4.2%。但我市的教育经费,根据《广州年鉴》提供的数据统计,从1997至1999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只有2.55%、2.14%和2.01%,不仅大大低于上述国家的水平,而且也低于全国1999年的2.7%的水平。二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偏低。1997年度、1998年度市本级教育经费占财政指出的比例分别为13.95%、14.10%,低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全国平均不低于15%的水平。这与广州经济在国内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教育经费投入不但跟不上发展需要,而且分配的结构也不合理。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我市教育经费的投入重重点学校轻普通学校,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我市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样存在着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教育经费,中小学一般各占42%左右,高等教育占10%—20%。例如,日本的初等教育经费占42%,中等教育占45%,高等教育占13%;美国分别为43%、32%、25%;英国为50%、40%、10%;前苏联为39%、43%、18%。 以上这三个问题,是长年困扰我市中小学教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正因为是老大难问题,所以往往使人们缺乏一种只争朝夕的精神去面对它。某些职能部门虽然也提出过一些相关的计划,但这些计划充其量是局部的、静态的修补与改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能从整体上提出打破制约我市中小学教育发展三个瓶颈的一个有效的、符合长远需要的系统的方略。最近,我市八个民主党派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联合调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颇有针对性的建议。其中,他们提出,在我市实施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呼声甚高的时候,要首先考虑启动我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要使所有的学校都符合国家对办学用地所提出的有关标准;尽快改革我市住宅小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的模式,将以往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由开发商主导模式转变为由政府主导的模式,对住宅小区的配套教育设施,由政府统筹,严格按照国家的办学用地标准,统一规划和建设,并对住宅小区遗留的问题进行清理;严格执行《广州市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保证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及时到位,实现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教育经费的分配应向义务教育阶段倾斜,参考国外教育实践和国内专家的意见,我市教育经费可参照初等教育占40%、中等教育占45%、高等教育占15%这一比例,来调整投入结构;并且,就基础教育内部而言,教育经费应适当向普通学校倾斜,尽快缩小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这些建议,得到了中共广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高度评价。 广州市中小学教育的尴尬局面,其实政府的职能部门心里都有底,但是,岭南传统文化使不少人形成了重视现实利益的价值观,他们一下子看不到教育所隐藏着的巨大的潜在效益,这种效益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因此,教育长期以来都没有真正被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在踏入新世纪之际,我们必须要正视和竭尽全力去解决这些一直以来制约着我市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使中小学教育也成为我市迈向现代化大都市的一项标志性工程。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