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1(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设想: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首诗词参赛,教师总结。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刈麦》 (一)导入: 唐诗宋词历来胜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诗词五首》,都是唐、来两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五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和默写。 二.正课: 1.全班朗读 2.作者简介: 这首诗选自(白居易集),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土,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今陕西省渭南县)。贞元十六年(880)进土,授秘书省技书郎。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使。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使。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博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很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3.解题。 这首诗作于元和H年(807),当时作者任整厘县(今陕西省周至县)尉。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宣。一开头先交待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抬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 诗人耳闻目睹农民的悲惨生活,被深深地震撼了,他提笔直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同情和怜悯,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在跳动,在颤抖,诗人能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入微,尤其善于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二.《赤壁》 1、指名朗读。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就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教师补充: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朝,点出此他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朝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朝,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 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全班齐读两首诗。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理解两首诗。 2、背诵两首诗。 教学反思: 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注意指导学生多读。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反复朗读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诗境。可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当堂成诵。 第二课时 一、《过零丁洋》 (一)导人: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的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现在我们再一起欣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正课: 1. 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3.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4.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双关地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5.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6.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三)小结: 《过零丁洋》,诗人沉痛地诉说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坚定地表示了视死如归、为国牺牲的壮志。 二.《己亥杂诗》 (一) 作者简介: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瑟人,号定庵,著有《定庵文集》.今人集有《龚自珍全集》.道光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学务博览,是当时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的重要人物,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激情. (二)内容简析: 此诗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心情.一是怀着离别之愁,作者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要离开北京,奔向遥远的东方,心情是苦闷愁郁的,二是作者并不是因此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于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为改革和振兴中华大地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是名句,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 三.《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积劳成疾,所作散曲多写辞官后的田园生活,有些流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二)内容简析: 全曲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魄,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以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再用"山河表里"一句收住,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长安,几个朝代的都城,它有过繁荣昌盛,可眼前只剩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是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是何等让人伤心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全文的主旨. 四,朗读这五首诗词.根据对诗词大意的了解,朗读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读。 所有的韵脚应重读,体会诗词语言的音韵美。关键词语应重读,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语调。 应根据诗词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如“落红不是无情物”一句,“落红不是”读得平缓,“无情物”应读上升调,要读出作者欲扬先抑的感情。 3.语气。 诗词的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而注意语气的处理是使它听起来和谐而优美的重要因素。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可同作重音处理,读出对比语气;“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宜用戏谑语气读,读出风趣生动,笔势凌利的语言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五首诗词.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背诵和默写五首诗词。背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竞赛、游戏等。每首诗词只要求粗知大意,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籍,练习诗词鉴赏,并在课上、课前演讲时,或语文实践课上交流。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