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5课时 课外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 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 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 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 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 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 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小说集有《呐喊》、《野草》、《彷徨》、《且介亭》、《华盖集》、《而已集》、《故事新编》等。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阅读第一章。 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三.第一章 、(序)内容板书小结: 学习要点:(一)走近阿Q,了解阿Q 身世。 阿Q是个怎样的人? 小说的序言,主要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由,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交代了阿Q没有姓氏。作者首先交代了小说的名目,批判了“正名论”,讽刺了遗老遗少保存“国粹”的主张。其次。思考并回答“旁批”中的有关提问。 六无—— 无姓(不准姓赵) 无名(不知是“桂”还是“贵”) 无籍贯(到处都有这种人) 无行状(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无家 (未庄土谷祠) 无固定职业(舂米便舂米,割麦便割麦) 学习要点:(二)品味语言,把握风格 有人说,鲁迅的白描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有人说,鲁迅的小说常常运用杂文式的笔法,给读者一个非常突出的印象。选择地通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风格,揣摩人物性格,从而学习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 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 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一举一动勾陋象;只言片语画灵魂。 朗读之后,由学生回答加点词妙用。(答案要点: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本不存在会不会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只因为赵太爷心里认为阿Q如果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污辱了赵家的列祖列宗。由此可见,赵太爷是一个地道的、凶蛮霸道的土霸王。) 要点评析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典型的细节描写。“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取拚音首字母;2。从“Quei”中取一个字母更能体现主人公的广泛意义。)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学习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板书 第二章学习要点:引导学生剖析有关阿Q的4个生活片断,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一举一动勾陋象;只言片语画灵魂。 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鄙薄城里人,讥笑未庄人 癞疮疤的故事:“你还不配……”,“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押牌宝的故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便心平气和起来 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要点选析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第三章学习要点:可要求学生仿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概括该章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 1.阿Q败于王胡 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 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 “谁认便骂谁!” 。“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2.阿Q挨“哭丧棒”,“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 3.阿Q调戏小尼姑,“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归纳:阿Q性格的另一层面、国民的劣根性:畏强凌弱。 要点选析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又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是用讽刺的手法揶揄阿Q的“优胜”。 第三课时 阅读第四章: 第四章关键语句“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这样乏指什么内容?冠于全球有什么意味?(讽刺) 1.阿Q对小尼姑动手动脚一则出于迁怒泄愤,同时恐怕也有些“飘飘然”的念头,可是他偏偏要大肆中伤:“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2.“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30〕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3. 他对于以为“一定想引诱野男人”的女人,时常留心看,然而伊并不对他笑。他对于和他讲话的女人,也时常留心听,然而伊又并不提起关于什么勾当的话来。哦,这也是女人可恶之一节:伊们全都要装“假正经”的。 这三段文字更进一步讽刺了蛮不讲理、推卸责任、理性畸形的封建男人主义。抨击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卑劣品性。(想爱却不懂得爱的阿Q) 要点选析 1.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 阅读第五章: 第五章要点,可要求学生复述“龙虎斗”和“偷萝卜”两个情节,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龙虎斗” 小Don:“他叫‘小同’,大起来,和阿Q一样。”是一个穷小子,又瘦又乏,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 阿Q这一气,气愤愤的,将手一扬,喝道:“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阿Q便迎上去,小D也站住了。 “畜生!”阿Q怒目而视的说,嘴角上飞出唾沫来。“我是虫豸,好么?……”小D说。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归纳:一方面同情阿Q失去了“生计”,另一方面批评阿Q欺负弱小,同时揭露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 “偷萝卜”这一情节,只要分析一句话就行了。 “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 无奈之下的无赖行为 要点选析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无奈造就了无赖 二.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阅读第六章:主要应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前半部分着重揭示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总而言之,这一章的文意不难理解,由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即可。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 ③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④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提示:未庄人趋炎附势,所以他们听说阿Q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当然就肃然起敬了;而当他们听阿Q说城里的孩子麻将叉得精熟的时候,他们的“赧然”,又表明未庄人盲目的自卑,会叉麻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可他们不好意思,这又是国民中比丑的劣根性;下面的“凛然”“悚然”“欣然”三个词描写他们听阿Q讲杀革命党时候的心理表情变化过程,一方面对于发生在现实中的事如此隔膜,说明革命与农民的天然隔绝,另一方面“欣然”是说他们听完后觉得过隐,有些高兴的样子,又刻画出他们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这几个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强烈的批判态度。 3.阿Q不再帮举人老爷的忙了,因为其太妈妈的了。听的人何以“叹息”又“快意”呢? 提示:叹息是因为阿Q不在举人家里帮忙,失掉一个攀附阔人的机会,实在可惜;而出于嫉妒心理,他们听说阿Q不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了,又感到高兴,心想你阿Q不配比我们好,所以心里又快意。这两个词深入地剖析了“听的人”的丑恶灵魂。 4.“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这些话说明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一个本已“睡着了”的人,当然不可能觉悟,嘛木愚昧之余,只能充当无聊的看客。 5.“阿Q,你还有绸裙么?没有?纱衫也要的,有罢?”联系前面妇女对阿Q惟恐避之不及的情形,分析“没有”“有罢”,说说此时妇女和阿Q的心态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 提示:前面的情节里妇女躲避阿Q,是因为受了赵太爷之流的宣传蛊惑,加以愚昧,以为阿Q真个是猎色的坏蛋。而到这里,她们又并不害怕阿Q了,是因为阿Q手里有东西,她们并不喜欢阿Q而是喜欢阿Q的东西。“没有”“有罢”表明阿Q以为自己地位提高了,这些女人都不在他的眼中,所以并不想过分搭理她们。这里,作者对妇女持一种讽刺态度。 6.“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那里会完得这样快呢?”这刻画了其怎样的心态? 提示:赵太爷开始摆出架子,本来想贪小便宜却偏要做出个老爷的样子来,所以一开始说话想说得含蓄而有身份。可没想到阿Q说“完了”,他心里一急就“不觉失声”,露出了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土地主的尾巴来。 7.“秀才听了‘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消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万不要向人提起这一段话”,此句中的“庭训”“撤消”“驱逐”“提议”是大词小用,庄词谐用,一方面刻画人物滑稽可笑,另一方面具有讽刺意味。像这样的词小说中还有不少,阅读时注意找出一些并加以体会。 第五课时 分析赏读第七八章 一.阅读第七章: 1.“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绍兴光复这么庄严的事件,作者却用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有什么用意? 提示:一方面说明普通老百姓并不关心什么绍兴光复,而只注意身边发生的小事,辛亥革命与人们的生活差得太远;表明作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怀疑的,把绍兴光复与阿Q卖搭连这事联系在一起,显得滑稽可笑。 2.“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此句怎样理解? 提示:这说明清朝已经灭亡了,但未庄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几百年的过去。民众之愚昧落后不言自见。 3.阿Q 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 提示:阿Q 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4.将阿Q宣布革命后,赵太爷的“老Q”和赵白眼的“阿Q哥”与先前的“混小子”对比,揣摩一下赵太爷等人的内心世界,说说此时的赵太爷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赵太爷? 提示:此时的赵太爷是一个惶恐狡诈卑怯的“弱势”土地主。 5.阿Q的“白日梦”表明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金钱、权力和女人。 6.老尼姑的“革过一革的”这五个字有何含义。 提示:表明当时“革命”一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又不理解什么是革命,所以老尼姑演绎说“革过一革的”,这是对革命的绝大讽刺。所谓革命,就是假洋鬼子和秀才的打砸抢罢了。 7.说说“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也相约去革命”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揭示两个反动人物“革命”行动的丑恶卑劣,意味深长。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势力与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夺取革命果实的史实。“情投意合”“革命”含有极大的讽刺意味。 8.阿Q与赵秀才、假洋鬼子虽“素不相能”,但都想到去静修庵“革命”,这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他们的革命动机都是十分低下的,无非就是找一些弱者来欺负一番,找一些封建主义的东西来革一革罢了。它让读者明白,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这样的人太多了。 二.板书本章内容:第七、八两章。学习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首先可布置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旁批”的提问。 “革命”的阿Q对革命的认识糊涂 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 封建意识: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 深恶而痛绝之”。 革命动机:举人老爷怕革命,未庄的男女慌张,阿Q快意。革这伙妈妈的的命 加入形式: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他本是革命阶级中的一员) 革命目的:……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造反) 革命队伍: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 革命对象: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革命行为: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想革命却不知道什么是革命、怎样革命 “革命”的阿Q的得意洋洋(意即革命本来可以解放阿Q们) 通过对比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一举一动,只言片语)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 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只是唱。 “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 “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 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 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 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一举一动勾陋象;只言片语画灵魂。 三.阅读第八章: 体会小说对比描写手法的奇妙。不准革命的阿Q为什么会这样?说明革命对于阿Q意味着什么? 不准革命的阿Q 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躄进去 阿Q轻轻的走近了,站在赵白眼的背后,心里想招呼,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阿Q候他略停,终于用十二分的勇气开口了 阿Q将手向头上一遮,不自觉的逃出门外 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 用原文回答: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 1.“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表明什么? 提示:说明“革命”换汤不换药,许多投机分子钻进革命队伍中,窃取了革命果实。 2.“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空荡荡”用的妙在哪里? 提示:这个词把人们看惯了脑后的辫子,而现在一下子看不见辫子时不习惯的微妙感觉写出来了,很有滑稽感。 3.未庄人对秀才挂“银桃子”“都惊服”,“惊服”一词有何含义? 提示:这个词刻画了未庄人前后相连的两种心态,先是猜想“银桃子”可能是当大官的象征而吃惊,过后很快便佩服,表明未庄人的趋炎附势心理。 4.“我是性急的,……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假洋鬼子的这段“演讲”,满口“鬼话”,不提辛亥革命的真正功臣孙中山、黄兴等,却提一个投机分子洪哥。说说这段话刻画了假洋鬼子一副怎样的嘴脸。 提示:满口鬼话,大吹牛皮,捏造革命经历个革命资本。半吊子知识分子,外表新式,实际上是一个投机、善变、钻营的封建余孽。他的这番话只能蒙骗没见过世面的未庄乡下人。 5.洋先生为什么不准阿Q“革命”? 提示:减洋鬼子作为一个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式资产阶级人物,注定与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隔膜,并没有丝毫共同的利益可言。尤其是,假如假洋鬼子同意了阿Q与他一起革命,那么就会认为是对自己身份的极大污辱。所以他决不准阿Q革命,决不同阿Q共一条战壕。 6.阿Q认为洋先生不准其革命,“再没有别的路”,你认为呢? 提示:凭阿Q当时的觉悟程度,他认为自己是无路可走的,实际上他也确实是无路可走。本来可以投奔真正的革命党,但按照他的觉悟,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革命党。 7.赵家遭抢这两段话中用了六个“抬出了”,对于表现阿Q此时的心情有怎样的效果? 提示:强调阿Q没有被邀请革命而表现的焦虑不安的心情,更体现他革命动机的低下,那就是想分点东西。 8.阿Q要告假洋鬼子“造反”的状,你对这一情节怎样理解? 提示:一方面参加革命不成,就要报复,这表现了他思想的狭隘;另一方面,说明阿Q的革命愿望也经不起考验,因为他对于革命的认识根本就不明确。 分析赏读第九章并评论主旨 一.阅读第九章: 1.赵家遭抢了,未庄人为什么既“快意”又“恐慌”? 提示:“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2.捉拿阿Q竟然用那么多兵,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提示:揭露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的本质。 3.“高明”一词通常是什么意思?这里怎么解释? 提示:“高明”一般指见解、技能等的高超,这里作者是一种创造性的用法,意思是高大明亮。也就是说土谷祠并没有比大牢更好。 4.阿Q在“民国”的公堂上行下跪之礼,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提示:阿Q的下跪,表明他身上的奴性根深蒂固。见到官就下跪,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者对人民驯服的结果,背后的实质是对国民人格的污辱,但国民长期如此,就像阿Q一样,觉得某人有来头,就自然下跪。作者描写这一情节,一方面是揭露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另一方面是批评国民的奴性人格。 5.阿Q“画圆圈”这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阿Q什么性格? 提示:表现阿Q的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 6.小说中前后共有几次写阿Q“睡着了”?说说其言外之意。 提示:大概有五六次,这不仅是写他生理上的睡着了,也暗写他的麻木不仁。作者忧虑国民在铁屋子里沉睡不醒,又希望他们惊醒。 7.死到临头的阿Q,精神上还那么“泰然”,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表明阿Q精神麻木不仁到了极点。 8.“狼”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 提示:“狼”象征着那些麻木的看客,不仅充当看客,也充当统治者刽子手的帮凶,一起来吃掉阿Q。 9.“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万变不离其宗,顽固的封建阶级本性不变,得了“银桃子”比作“顶子”“翰林”,失了辫子如丧考妣,终于还是迷恋封建王朝的“遗老”。 10.独写一段未庄人对阿Q被枪毙的态度来结束本文,它隐含作者的什么用意。 提示:给读者揭示一个十分悲观的现象:社会仍是如此黑暗,国民仍是如此愚昧,中国,何时才能得救? 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1.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 1.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2.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3.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4.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5.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6. 向往革命又排斥异端;7.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8. 懦弱悲怯又欺负弱小;9.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10.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阿Q的这些性格是相互矛盾的,而他却在矛盾中“游刃有余”。原来用精神胜利法化解一切性格矛盾冲突中失败(转败为胜)。精神胜利法贯串于所有性格之中。 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这是变态的灵魂。 2.学生概括赵太爷父子、钱洋鬼子的性格特征。 略。 四.本文的三大艺术特色。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2.采用白描手法。 3.杂文式的笔法。 (具体见教师用书) 五.讨论:现代阿Q和精神胜利法的发扬光大。 让学生去发现我们周围的“阿Q们”,检讨我们生活精神胜利法的翻版现象。 六.以“阿Q读高中”为题,写一篇阿Q新传,批评我们学生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婵°倕鍟畷鏌ユ煃瑜滈崜娑氭閹烘绫嶉柍褜鍓熼獮鎰板礃閼碱剚娈鹃梺闈涱槶閸庢椽宕ョ€n喗鐓曟繛鎴濆船閻忥綁鏌熺仦鍌氬姦闁哄矉缍侀幃鈺傛綇閳轰礁顬夐柣鐔哥矋濠㈡﹢宕幘顔肩畺闁靛鏅滈弲鎼佹煥閻曞倹瀚�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婵°倕鍟畷鏌ユ煃瑜滈崜娑氭閹烘惟闁靛繆鍓濋悵姘舵倵鐟欏嫭纾搁柛搴ㄤ憾椤㈡ɑ绺界粙鍨獩濡炪倖鐗楃划宥夊疮閿濆鈷戦柤濮愬€曞皬闂佺粯甯粻鎺楀Φ閹版澘绀冩い鏃囨娴滎垶姊虹捄銊ユ珢闁瑰嚖鎷�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婵°倕鍟畷鏌ユ煃瑜滈崜娑氭閹烘埈娓婚柛鎾楀懐宕查柣搴ゎ潐濞叉﹢銆冩繝鍐х箚婵繂鐭堝銊モ攽閻愯泛浜瑰┑顔芥尦閳ワ妇鎹勯妸锕€纾梺鎯х箰婢э綁鏁嶉崟顓狅紲闂佸疇妫勯幊蹇曗偓姘炬嫹 濠电姴鐥夐弶搴撳亾閺囥垹纾归柛锔诲幗缁犳帞绱撻崒娆戝妽婵﹤缍婇獮鎰板礃閼碱剚娈鹃梺闈涱槶閸庢椽宕ョ€n喗鐓曟繛鎴濆船閻忥綁鏌熺仦鍌氬姦闁哄矉缍侀幃鈺傛綇閳轰礁顬夐柣鐔哥矋濠㈡﹢宕幘顔肩畺闁靛鏅滈弲鎼佹煥閻曞倹瀚� 濠电姴鐥夐弶搴撳亾閺囥垹纾归柛锔诲幗缁犳帞绱撻崒娆撴闁告柨顦靛鏌ユ偐閼碱剚娈鹃梺闈涱槶閸庢椽宕ョ€n喗鐓曟繛鎴濆船閻忥綁鏌熺仦鍌氬姦闁哄矉缍侀幃鈺傛綇閳轰礁顬夐柣鐔哥矋濠㈡﹢宕幘顔肩畺闁靛鏅滈弲鎼佹煥閻曞倹瀚� 濠电姴鐥夐弶搴撳亾閺囥垹纾归悷娆忓娴犳岸姊绘笟鈧埀顒傚仜閼活垱鏅堕鈧弻娑㈡偆娴i晲鍠婇悗瑙勬穿缂嶁偓缂佺姵鐩鎾偐閻㈤潧甯梻鍌欒兌閹虫捇鎮洪妸褎宕查柛灞剧矋瀹曟彃銆掑锝呬壕闂佸搫鏈惄顖氼嚕娴犲鍨傛い鎰╁焺娴硷拷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