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望岳、哀江头、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粤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生平;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音读—义读—情读—诵读的方法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在一向“沉郁顿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那是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深情。 二、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三、温故知新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本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学习《月夜》 (一)、《月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学习诗文 1、音读: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义读: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找意象,品诗文。 意象:鄜州月、闺中、香雾、云鬟、清辉、虚幌 思考: 诗人此时身处长安,为何开句却是“今夜鄜州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使思念之情更深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思念之情又进一层。 3、情读:再次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中有两个字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找出来分析。 一个“湿”字,一个“寒” 字,写出妻子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思念之深以至夜不能寐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4、艺术特色 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对写),“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衬托。 情深意真,明白如话(白描) 。 5、诵读:再读诗歌,并试着背诵全诗。 五、作业 背诵全诗。 完成《第二教材》第12页第9题。 预习《哀江头》。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学生根据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自行鉴赏《哀江头》,教师指导。 三、鉴赏要点 全诗忧时伤乱的主题至为沉痛。诗人潜行曲江,今昔对比之中,寄托了深深的哀思 对比手法的运用 今昔对比:乐与哀 四、作业: 背诵全诗。 预习《蜀相》。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蜀相》。 (一)音读: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基调: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要读得慢而低沉,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如 “幽咽泉流冰下难”。 (二)义读: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找出意象:柏、碧草、黄鹂 分析意象: 柏森森:柏树高大而茂密,透出一种肃穆、安谧的气氛。 “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 (三)情读:再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寻”字体现作者对武候怎样的感情? 开句一个寻字表明作者此次探访并不随意为之,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向往之意。 诗人游祠怀人,“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句“英雄”所指何人?尾联两句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一生许身社稷,志在匡国,当为“英雄”,可又绝不仅此,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诗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良材。 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缅怀武侯的同时也传递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感触。 三、作业 背诵《哀江头》、《蜀相》。 预习下两首诗。 第四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学生鉴赏《又呈吴郎》 鉴赏要点:此诗富有强烈的人民性,是诗人忧国忧民精神的具体例证。诗人由一件普通的打枣小事,联想到广大人民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并为此涕泪横流。同时也是向吴郎,向广大处在战乱中的人们说明一个道理:在此艰难岁月之中,人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共度难关。 三、学习《登岳阳楼》 (一)《登岳阳楼》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二)音读: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三)义读:再读诗歌,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意境。 意象:吴楚、乾坤、孤舟、戎马、关山、凭轩 意境:雄浑阔大、凄凉落寞。 (四)情读:再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情:前两联加强“今”“昔”对比,表现诗人百感交集的感情和博大的胸襟;后两联寄托着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之感和忧国忧民之情。 分析: 首联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颔联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颈联:杜甫晚年居无定所,只好以舟为家,亲戚朋友连音信都没有了,只好泛一叶扁舟到处漂流。 这里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托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许许多多的感触,应是沉郁之感。 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志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为泡影。 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宽阔广大,五六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写得凄凉落寞。尾联作者写出“戎马关山北”这样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很好的上下衬托起来。这是创造的天才。 (五)艺术特色 意境雄浑阔大。 感情深沉而曲折。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即景抒情 (六)拓展练习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七)作业 背诵杜甫诗五首。 完成《第二教材》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课。 第五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讲评《第二教材》。 三、作业 背诵杜甫诗五首。 预习下一课。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