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在山的那一边》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借一个山里孩子追求理想的经历,说明不懈努力就能达到目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美国作家的作品,文章通过作者少年时的一次经历,启示我们遇到困难要努力去面对。《生命 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散文名篇,通篇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语言十分精美的散文,文章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童趣》是古代散文,表现了作者小时候的生活乐趣,全文想象丰富奇特,充满童真童趣。 

    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有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灯。 

1.在山的那一边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字词并能工整美观地书写。

2、熟读成诵,并由此品味情感。

3、由“山”与“海”体会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各自放声读,读准字音。

    重点字词:痴想 凝成 诱惑 喧腾 瞬间

    二、学生对读,读出韵味。

    三、师生齐品读,读出情感。

    1、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 ”追寻“海”。

    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

    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与读者的对话。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四、自由表演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五、默默回味读,读出哲理。

    “山”与“海”蕴含了什么意思?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六、教师小结。

  2.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并能复述课文。

2、在朗读中品味“我”冒险、脱险时的心理感受。

3、学会从不同角度阅读,以父亲、小伙伴等为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2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本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如何脱险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呢?

    二、默读:要求1、注意速度。2、内容:什么险?如何脱险?传递了什么哲理?3、要求不看书复述。

    三、复述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什么时间?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2、复述:自己放声准备

    班上复述

    学生评

    教师评

    总结经验

    四、“冒险”过程中,着力写“我”的心理感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五、“脱险”过程中则真切得写出了“我”在父亲帮助下心理变化过程,能找出原句并进行概括吗?

    六、理解题意,你能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吗?文中有帮助你理解的关键性语句吗?

                                     第二课时

    一、变标题(理解内容)

    可以从不同角度自拟标题,有如下说法: 

    第一次爬悬崖  脱险  永远不能忘记   战胜恐惧  八岁的记忆  

    最初的那一步 星光下的悬崖 当朋友离我而去

    二、变语言(体会深意)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

    1、那是费城七月里的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至今还能感受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去掉,“感受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

    2、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将句中的“只有”去掉,比较一下效果。

    3、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冬冬直跳效果如何?

    4、“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去掉“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效果如何?

    5、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情理,改为我忍不住啜泣起来效果如何?

6、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

    三、变角色(认识人物)

    学生分别以内德、杰利、父亲的口吻讲述这一故事,注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如:内德是那些不关心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他也是那些无情嘲笑我的孩子,在他眼中,我是一个可笑的胆小鬼,他在这整个事情当中,心理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又是如何做的?事后有没有再反思自己?

    四、变结局(拓展思维)

    如:杰利找的是“我”的母亲。

    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

    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助“我”。

    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助“我”。

    五、变环境(引发想象)

    我长大后,有一天,又遇见了类似的困境,(这种困境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在那种不同的环境中,我的所想所做又是如何呢?

3.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2、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文题中要出现“生命”这个词?

    2、为什么文题中要连用两个“生命”?

    二、熟读课文,整体理解。

第一部分、“事”

三个事例,三种感触:

1、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

    2、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生命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

    3、“我”静心听心 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

    第二部分、“理”

    对生命的总体思考:

1、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2、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情。

3、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今天。

4、我们不能样样胜利,但是我们可以事事尽力。

三、问题设计与研讨

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是小虫子、小瓜子这样的小生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四、让学生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可以触发生命感悟的人、事、物?

五、作业:推荐自读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

4.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背景提示:简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当时作者的心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准确把握

2、全文总揽

二、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学生各自练读——抽两名学生读——教师举例指导

三、内容研讨

1、作者面对一树盛开的藤萝花,她的情绪起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从焦虑、悲痛到宁静、喜悦?

3、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4、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5、小结:探究经验

四、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仔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

                            第二课时

一、探究性研讨

二、交流:赏花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会

1、交流赏花所得

2、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3、语言品味

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画出佳句

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集体品味练习二

三、小结

四、学习写作,如何写好写景抒情的文章。

1、怎样处理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怎样才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亲切?

3、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五、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5.童趣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字词

2、加强诵读,疏通文意。

3、感悟物外之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作者作品。

    二、一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童稚  藐小 项为之强  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等

三、二读(齐声读),读得流畅。

在正音的基础上,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

四、三读(默默读),读懂文意。

默默读,结合注解理解文意,不能理解的讨论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解答。重点词句教师稍作提示。

五、四读(放声读),读好停顿。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蛤蟆。

明确这些朗读停顿后,再放声朗读,读好停顿。

六、五读(想象读),读懂心情。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揣摩下列句子所表现出来的心情。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眼前出现想象中的画面之后的惊喜。)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看得出神,陶醉其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之奇观,能不为之怡然称快?)

    4、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蛤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蛤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捕之归案,以鞭打之,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

    七、六读(表演读),读出感情。

    在读懂心情的基础上,练习读出感情,并上台表演朗读。

    八、七读(自由读),力求背诵。

    自由读,竞赛背。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丰赡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

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进而学会共处;

3、学会在各种情境中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荐自己。

4、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反思“我长大了吗?”“我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2)让学生了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体会父母的拳拳爱心,殷殷希望,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家长能写的,让家长写一篇文章;家长不会写的,让家长口述,学生笔录)家长的饱含深情的文章或话语,可能会真真切切地让孩子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 的真挚情感,无形之中孩子和父母的心贴近了,孩子们长大了,因为,从最亲近的人的眼中透视自己,往往有震撼人的心灵的效果。

(3)让学生从熟悉自己的同学那里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4)审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课前准备的情况要求记录在语文实践活动记录本上。)

二、展现风采:

课堂上让学生在课文中任选一种活动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还可以运用图片、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来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

第二、三课时  写作:

综合前两项活动的内容,写出一个真实的我。题目可是《我》,或《这就是……的我》等等。

交流写作成果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评价,评选出优秀的文章(将在学期末集结成本)。老师对作品评价的同时,也谈谈对部分同学的最初印象,发掘优点,赞美褒扬,赏识关爱,迎合孩子们内心向善的心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们懂得赏识他人的可贵。 

“这就是我”范文选

自我写照

       我嘛,扎着两根小辫,走起路来一悠一悠的。我的眉毛挺浓、弯弯的,大队辅导员说我跳舞可以不化妆。眼睛挺黑,亮亮的,虽不大,镶在这张小小的脸上倒也合适。嘴闭起来挺小,可是一笑呀,就咧得老大,露出不太整齐的牙齿。这些都是我从镜子里看到的。哦,忘记告诉你们我的名字了,我叫孙红,就是“孙悟空”的“孙”,“红彤彤”的“红”。我今年11岁,刚进入中学。小学时,我和同学们相处得都很好。我不爱生气,整天乐呵呵的。生气会死掉细胞的,我可不干!遇到同学们和我发生矛盾时,我基本上能够忍让。同学们请我办事,我总是尽力而为。老师说我性格爽朗,是嘛,有话就说,干嘛要憋在肚子里!可有时我也很腼腆,那是在别人夸奖我的时候。有时还挺莽撞,妈妈说我是“小冒失鬼”。我上课比较专心,作业能够按时完成,我爱提问,也喜欢回答问题,老师在我的评语上写着“思想活跃”。我的学习成绩总是班上前几名,还是校三好学生,可是我也有缺点,粗心就是我的一个大毛病,因此作业时常出现差错。可我就不信改不了。你们看吧,新学期里我一定改掉它,由“小粗心”变成“小细心”。看书是我最大的爱好。那些小说呀,杂志呀,科技作品呀,我拿起就放不下——迷住啦!我常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感动,一会儿呜呜抽泣,一会儿咯咯大笑,完全身临其境,妈妈喊我也不知道。我读过许多大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故乡》,冰心的《小橘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巴黎一少年》……这些作品对我有很大影响,我立志也要做一名作家,为人民写作。别看我个子不高,又很瘦,我还挺喜欢体育呢!小学时,我参加过市里的运动会,我们学校获得了女子接力赛这个项目的第二名,这里也有我一份功劳呢!今年夏天,我简直成了小游泳迷了,你看我,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那是我在游泳池里泡的!我还喜欢音乐、美术,爸爸说我的兴趣挺广泛的。好,就谈到这儿,欢迎大家和我交朋友。

   

【简评】这篇作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自己写自己,写得纯真、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小作者首先对着镜子勾画自己的外貌,“扎着两根小辫”,“眉毛挺浓”,眼睛明亮,一笑,“露出不太整齐的牙齿”,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就仿佛站在了我们面前。接着以清新活泼的语言,大大方方地介绍自我——爽朗的性格、活泼的思想、粗心的缺点以及喜欢读书,爱好体育、音乐、美术,娓娓说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自我介绍

    在食堂门口的路边,有个蹲着的男孩,他的鼻子几乎凑到地下那团蠕动的、黑乎乎的东西上。行人都疑惑地看着这个黑肤少年,似乎都在想:这孩子在干什么?那是我——丁纯,正在进行一项自认为伟大而有意义的“科研”:观察蚂蚁大战呢!三点多钟,阳光照得我头上冒“辣油”。我可不在乎。本来嘛,我两岁时,由于喜欢看喜欢问,就认得了所有的象棋。三年级时,我读完《三国演义》《红岩》《李白成》后,心血来潮,兴致勃勃地“创作”了一篇千余字的童话《多蒙西历险记》。不少人笑过我,可我不在乎,这并非坏事。我刚才想回家看鹌鹑下蛋,这会儿却叫蚂蚁给迷住了。我想:过一会看下蛋也不迟嘛!    于是我便观察起蚂蚁来,我觉得蹲着看不过瘾,索性跪下,双手支撑着,睁圆大眼,观察蚂蚁混战。它们为什么要打仗呢?我小心 翼翼地用细木棍拨开蚂蚁,发现有些粘稠物,像是饭粒。“嗯,争食之战。”我像博士似的摇头自语道。我这才发现,天色不早,红日依山,我拎着书包往家跑…看鹌鹁下蛋,肯定晚了,也许爸爸要说:“又被什么东西迷住了,才回家!”三年五载,一晃即过。今天,我已是有“八天”学历的初中生了。目前我又极喜欢看些世界知识性的书籍。借到好书,也会像小时候买到《三国演义》一样,欣喜若狂,大呼“万岁”!昨天,我在校阅览室发现有本《世界之窗》,但我没有借书证。我对借书处的老师说:“老师,把《世界之窗》借给我看看吧!”我期待着,但被回绝了。我急得脑门发热,这——等发借书证?我心都被“书虫”扒得痒死了。我皱着眉头,咬着嘴唇,再次恳求道:“老师,让我看看,不会拿走的,把它给你!”我迅速摘下校徽递上,双眼瞅着老师。老师看我这样恳求,收下校徽,给了我书。我抓过书,跳到桌边,“咚”地坐在椅子上,喜滋滋地读着……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听到老师在喊:“还书了!”我一抬头,啊?天黑了!还书时,我真想说声:“老师,明天这本书替我留着吧!”晚上,我做了个梦:在堆满书的图书馆里,我正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一撂撂、一层层的书。

    

【简评】这篇作文,通过具体事例,介绍了“我”的个性特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言简洁朴实,生动有趣。

表现自我

    有人说:现代生活是一个大舞台,谁敢在这个舞台上大胆地表现自我,谁就是一个成功者。反之,如果做事唯唯诺诺,该出手时不出手,谁就会错失良机。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生中也难有几次表现自我的好时机。试想,毛遂若不单刀请命,救赵于危难之际,岂不永远是个无名门客;蒙哥马利若不临危受命,痛击隆美尔,岂能获得二等功勋;诸葛亮若是三顾犹不出茅庐,又怎能成就蜀中伟业。一位心理学家在回答学生信件时,针对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爱表现、顾虑重重,尤其怕人说出风头的现象,为同学们指出:敢于表现自己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确,当今社会,机遇不可谓不多,条件不可谓不好,竞争也不可谓不激烈。因此,在同等条件下,那些敢于表现自我的人,往往能够抓住机遇,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杨澜读大四时去应聘央视主持人,面对如林的强手,她毅然对评委说:“不管你们选不选我,但我今天一定要把自己表现出来。”她也确实这样做了,结果她击败了众多强手,如愿以偿。从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生,从央视主持人到凤凰卫视主持人,杨澜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这成功的过程,也是她不断向世人展示自我的过程。有人也许会说:是金子总会闪光,是千里马岂忧无伯乐乎?此言差矣。是24K金子,埋于地下,发光又从何说起。纵然是千里马、万里马,终日藏于马厩中,不在人前展现自我,又有谁会发现它呢?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也要气势磅礴地奔涌万里,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观景象。同样,作为一个人,纵读万卷书,知天下事,有经天纬地之才,若自恃才高,过着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又谈何成功?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向世界展示的社会,恩格斯说过:“发展和表现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一个连自己都不愿展示的人,是很难成功的。表现自我绝不是出风头,也不是逞强好胜,表现自我只是将自己真实的水平、能力表现出来,有何不好意思?因此,我们要努力消除思想顾虑,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充分展现自我,走向成功。愿大家都勇敢地展现自我的风采,因为它是一种时代精神。    

    【简评】观点鲜明有新意,论据充分有说服力,读后令人深思,给人以启迪。

单元测试

三课时(测试两课时,讲解一课时)

后附试卷

第二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引导我们应该怎样树立理想,实现理想。 

    本单元的选文,同样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理想》是一首意象丰富、满含哲理的抒情诗,告诉我们树立理想的意义。《短文两篇》用诗化的语言说明了奉献的意义和珍惜生命中的第一次的重要性。《人生寓言》讲述了两则现代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应有的智慧。《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随笔,从中展示了她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论语〉十则》是关于求知、关于为学、关于修身做人的格言。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6 《理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2.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a.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一)历史意义(2、3)  

(二)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三)人生意义(8、9、10、11) 

三、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如此。) 

四、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走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7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行道树》(张晓风)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何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2、局部理解(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有关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关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3、总体感知(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有关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五、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2、局部理解(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3、总体感知(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三、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四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8 《人生寓言》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1板书课题。 2介绍寓言 。   3朗读。

4疏通文意。 5感受语言。)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2、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寓言的讽刺意义。) 

④(辩证思维)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3、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作业 

① 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 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二、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2、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三、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四、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9 《我的信念》

【教学目标】

1.知道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能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2.理解课文内容,揣摩平白质朴语言的深刻含义。

【教时安排】1课时。

【预习要求】

    1.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1——2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关于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准备课堂交流。

    2.阅读下面的材料。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节选自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堂交流学生预习时整理的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

    要求:

    1.学生发言时要尽量做到口述,避免照本宣科,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居里夫人的事迹予以简评,以使学生初步形成对人物个性人格的了解。

    同学们课前整理的居里夫人的事迹,已经使大家对居里夫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将通过对课文《我的信念》的学习,更深入地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提问: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的最后,对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给予了高度评价。联系课文,说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明确: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主要表现在“坚忍不拔”和“有信心”两个方面。居里夫人的“热忱”主要表现在她对科学的热爱。

    2.提问:从课文第1段中找出居里夫人对“坚忍不拔”和“有信心”的具体阐释。

    讨论明确:“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一件事情是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

    教师与学生一起齐读这句话。

    3.提问:你认为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中是怎样表现居里夫人“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的?

    讨论明确:该文第3段表现了居里夫人对“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学生齐读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第3段。

    4.学生朗读2、3段。

    提问:居里夫人对“蚕结茧子”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因为“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所以“我”对“蚕结着茧子”感兴趣。

    "某种力量"指的是"对真理的探索"。

    5.提问:居里夫人的“热忱” 主要表现在她对科学的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出居里夫人热爱科学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

    (1)第3段:“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回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象在梦幻之中一般,坐在书房里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分析: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是“苦中之乐”。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2)第4段“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要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分析:为了"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作者和她的丈夫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这是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3)第7段“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分析:在居里夫人心目中,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而科学的这种魅力使她情愿终生为之奋斗,因而她也成为第一位曾经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学生在阅读中如果找到了其他的语句并有一定道理,应予肯定和鼓励。)

    三、质疑探究

    (1)第5段中“讲究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有什么区别?居里夫人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讨论明确: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工作或进行科学研究是为了获得报酬。梦想家,投身于科学研究本身,被纯粹的科学研究所吸引,无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对前者,居里夫人表示理解,对后者表示赞同。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居里夫人对那些“讲究现实的人”并无否定之意,相反是充分理解的。

    (2)第5段:如何理解“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中,以—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讨论明确:当时的波兰,已被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女子没有上大学的权利。居里夫人家境贫困,又无力到国外求学,因此只好到乡下当了5年家庭教师。在此期间,她省吃节用,积了一点钱准备到国外求学。 终于在1891年的冬天,这个年轻波兰女青年只身踏上了去巴黎的旅途。但是,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取二者的第一个字母表达游子对祖国的怀念。

    (3)提问:第6段写个人性情的内容似乎与'我的信念"无关,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的内容。

    讨论明确:与"我的信念"有关系。因为要专心致志搞研究,就要保持宁静的心境,就不能对别人的言语过于敏感,也要学会通过栽花、植树等能陶冶人性情的活动来调节自已的身心。

    (4)第7段:“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讨论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其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这里集中体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钟爱。

    四、归纳小结。

    提问: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中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你认为居里夫人在其道德品质即人格上有哪些伟大之处?请用四字短语予以概括。

    讨论明确:

    坚忍不拔、充满信心、热爱科学、献身科学、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温和沉静等。这些正是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美之所在。

    四、布置作业:课后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整理后存入自己的学习资料库。

10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研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2、背诵课文 

五、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综合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②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出示活动目标 

四个小组分别展示 

①广告集锦: 

信心型 功用型 对比易记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园风: 

精选校园流行语,如: 哇噻——      酷毙了!      帅呆了!  

③口语荟萃: 

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④街头巷尾: 

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欣赏优秀的店名如家乐福。 

⑤网络语言:7456、886、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为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三、教师总结 

①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②布置作文,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作。 

四、活动小结 -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第二、三课时当堂完成作文

单元测试

三课时(两课时测试,一课时讲解)

后附试卷

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前3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春》描绘动人的春景,《济南的冬天》描绘济南独特的冬山冬水,《山中访友》则写与山中各景各物的交流。它们或赞美季节,或抒写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或传达对大自然的深情。后2篇都是诗歌,《秋天》是现代诗歌,绘秋、赞秋;而《古代诗歌五首》则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登山望海、行舟绿水、咏春悲秋、乡村夏夜独行……从而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11 《春》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板书)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  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是一种幸福,并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a.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b.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c.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

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四、作业: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作文,字数600以上。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3、练习:一、三

12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④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二、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略 

三、作业:

1、练习:一

2、熟读课文,预习5小节——结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②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一、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讲解):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二、体验反思: 

[提问]  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

a.细致观察

b.抓住特征

c.安排顺序(角度)

d.运用修辞

e.情景交融  

三、拓展延伸: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指导: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等,介绍冬景。 

四、布置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③练习:二、三

13 《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